诗歌向来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结构,具体地和艺术地表达人类的心灵。目前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诗歌,但都强调诗歌的特殊功能和文体特征:诗歌利用词汇的音乐美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心灵感受,强调想象性和完美性。
摘要: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长河中以其空前绝后的悲怀愁情带给了后人无限的解读空间。虽然从文学诗词角度和历史人文角度都对这首词进行过不同的鉴赏但目前还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学角度进行过分析。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这首词的多模态意义进行尝试性的解读,从而说明其主题思想及词人的万古愁心,进一步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欣赏和评价我国古诗词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意义
一、引言
大部分学者对诗歌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利奇的变异理论,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搭配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和书写变异等方面解释和探讨诗歌的魅力。虽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已经被用来尝试解读大量的英语视觉诗,但来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解读上还未曾涉足。本文就从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挑选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的愁绪纠结所在《声声慢》来发掘和展现中国古代诗词诗歌所呈现的多种不同表现意义,感受古诗词给人们带来的特殊魅力。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传统的语篇分析一般只注重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对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将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其它领域,即把单模式的语篇分析法扩展到多模式来分析多模态分析中,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指的便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符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符合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绝对单一模态的语篇是很少见的,而多模态语篇则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们交谈时常伴有手势和表情等,人们可以在一张网页上既看到文字和图片,又听到背景音乐。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和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
Kress和VanLeeuween认为,多模态语篇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因此,区分单模态和多模态的关键在于有几种符号参与了语篇的构成。顾曰国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他认为区分的关键在于有几种感官参与。综上所述,多模态语篇应分为启用单一感官的多符号语篇或启用多感官的多符号语篇。
三、《声声慢》中的多模态意义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所有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属于特定文化。它们表示意义的潜力被设计者经过思考的动作而被选择。多模态符号(词语、文字、信件、色彩、字体)的复杂信息反映了设计者的兴趣。诗歌的创作通常以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极具个性的表现形式来突出和强调其艺术性,以此来刺激人的感官使读者得到享受和乐趣,给人以韵律美、意象美和言辞美。所以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意义。张德禄也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最适合于研究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关心语言内部的运作机制,同时还研究语言外的环境和动因;(2)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上;(3)意义的实现是以多模态形式进行的,语言只是这些形式中最有效的一种。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是她一生忧患经历的总结。除了朴素清新的语言紧扣悲秋之意,词人以铺叙的手法,通过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表现秋日黄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词中所写的愁,由于以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为背景,包含着深沉的内容,与一般无病呻吟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充分发挥声律音调的表现力,是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开头的七组叠字,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
(一)音律性
当代诗人郭小川认为:“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因为诗是以抒情为特征的,而音乐性这个因素是有助于抒情的。”可见,音乐性不仅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抒情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音乐性,也在篇章中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衔接“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它们是语义关系,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语篇中的衔接关系主要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表达,也有少数衔接关系在语音系统里有所表现,即音系衔接。已成为人的直觉的一部分的音义联系在强调用“直觉”见境界和注重语言“陌生化”的诗歌语篇中,经过文本作者的合理组织和恰当运用,便会成为一种积极的衔接手段,它不仅具有语篇连贯意义上的生成性,而且具有文本风格意义上的“诗意功能”。
相关期刊推荐:《艺术百家》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本刊为双月刊,主编:章建华。国内统一刊号:CN32-1092/J,国际刊号:ISSN1003-9104。《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3月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宣复(1985)19号文件,确定《艺术百家》创刊并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办刊宗旨为立足江苏本省,面向海内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着重刊发有价值、对实践拥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突出、深厚的思想性的艺术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全力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
《艺术百家》办刊宗旨
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关注艺术各学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弘扬、引领作用,坚持先导、服务职能,期刊内容着眼于国家重大文化课题,着重突出内容的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努力建立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学术眼光与文化品质,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关注当代性,审视学术热点。
《艺术百家》栏目设置
设有栏目有:社会发展研究,新向度,百家争鸣,调查与探索,学科发展与建设,艺术美学研究,学人访谈,美术学研究等。
《艺术百家》期刊荣誉
《艺术百家》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三次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机构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并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平台全文收录。《艺术百家》于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行列,坚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上一篇:试论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下一篇:试论灵感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