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与角色认同的内涵解析

发布时间:2014-02-18 10:46:12更新时间:2014-02-18 10:49:02 1

  运用角色理论分析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和工作内容,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热门领域。相关文章运用角色理论,从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期待、角色冲突及角色障碍等方面进行论述,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省级教育期刊推荐:《青年时代》杂志创刊于1950年,是由共青团贵州省委主管主办,青年时代杂志社编辑出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摘要:高校辅导员角色指建立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基础上的职业角色。本文从角色愿景、角色认同两个维度,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的构成要素、分类和现实体系;辅导员角色认同的要素、分类和影响因素,明确了两个概念的内涵,对正确理解辅导员角色愿景和角色认同的内涵,进一步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现实困境的表现和成因,以及寻求转变辅导员角色困境、提升辅导员角色积极认同的对策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角色愿景,角色认同

  本文运用角色理论,引入“愿景”和“认同”概念,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和辅导员角色认同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着重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的构成要素、分类和现实体系,并对辅导员角色认同的要素、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对进一步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现实困境的表现和成因,以及寻求转变辅导员角色困境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的内涵解析

  “角色”(role)一词原是戏剧用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随着发展,“角色”逐渐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联结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概念,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角色理论。愿景是有关未来的甜美梦想,它具有高度个人化(即有关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等)的色彩,可提供组织发展的方向感;作为对组织成员的指引,它是一种综合成员对于组织的价值观、信念、目标和目的,形成采取某些明确形式陈述的共同协议。本文将“愿景”概念引入角色理论,用“角色愿景”这一概念去考察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的理想应然状态,体现为社会、他人包括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职业角色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使命、目标和信念、情感和价值观的总体描述、规定和憧憬。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要素

  角色愿景是对角色理想应然状态的想象和憧憬,它由角色定位、角色目标、角色价值观和角色使命等四个要素组成。角色定位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对于角色的职责和功能进行基本的认定,是角色愿景的起点;角色目标不同于愿景的理想化、图像化,而是指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的实施目标,是实现愿景的现实因素;角色价值观是角色为实现目标、实现愿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角色精神的灵魂,是角色愿景中永恒的东西;角色使命是角色存在的理由,相对于目标,它更理想或抽象,是一种高层次的归属感和效能感。因此,在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内涵时,可以从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等四个要素进行深入解析。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分类

  角色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纽带,个人通过角色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而社会通过角色来培养合适的成员,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对角色愿景作出解释时,应该从社会对角色的外在规定性和自身对角色的期待这两个方面入手。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愿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对高校辅导员所规定的一整套角色义务、权利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辅导员角色的理想期望,对辅导员角色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愿景则指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义务、权利、行为规范等理想状态的定位和期待,是自我对辅导员角色的理想认知形态。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体系

  在明确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分类的基础上,当前我国辅导员角色愿景体系基本成型。

  1.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愿景体系

  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愿景是由制度性文件所规定的。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相关的角色定位、规范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革完善,构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愿景体系。

  ①角色定位由“政治辅导员”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份向“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转变。

  我国高校自设置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政治辅导员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份存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辅导员制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破坏。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才开始得到恢复。

  ②角色职责由“思想政治教育”向“教育、管理、服务”拓展。

  改革开放以前,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政工干部”,其角色职责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深刻变化,由最初单一的政治辅导员发展为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多重职责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

  ③队伍建设由“行政强化,一专多能”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共同诉求发展。

  我国高教大扩招之前,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靠行政手段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培训、业务进修等培训体系逐渐形成,系统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预示高校辅导员角色将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

  ④角色使命和价值取向由“灌塑人”向“尊重人、培养人、塑造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随着辅导员角色身份和角色职责的变化,辅导员的价值也从政治教育向尊重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在制度设计层面上对高校辅导员角色进行了明确定位和引导,确定了辅导员的工作目标、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愿景基本成型。

  2.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愿景体系

  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愿景是指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义务、权利、行为规范等理想状态的定位和期待,是自我对辅导员角色的理想认知形态。在现实层面,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愿景体系包括:①满足基本生活的职业薪酬。

  职业就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因为辅导员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较大,付出的精力较多,在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能中的作用重要,其物质待遇也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②实现学以致用的职业抱负。

  辅导员角色职责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就要求既是辅导员选拔的标准及辅导员培训和再学习的重要依据,又是辅导员角色愿景的重要内容,使辅导员的工作真正受到重视,得到尊重,实现人职匹配、学有所用,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③顺应积极正向的职业情感。

  辅导员的角色愿景还包括能够有促进辅导员能力提升的机制和环境,使辅导员通过参加校内外交流、培训和再教育,参与相关课题,实现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成为学生教育管理上的专家,拥有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④畅通科学个性的职业发展。

  按照辅导员的职责和定位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和激励机制。辅导员作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师,具有双重身份,辅导员的角色愿景是有选择地在职称和职务上实现提升,有足够的保障能够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和从业水平的提升,以实现职业化、专家化。同时,在本岗位工作一定年限基础上,能够实现合理流动,利用其长期在基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尊重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基地,在开展学生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使学生适应社会。因此,辅导员的角色最终愿景是培养出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高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实现教育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在辅导员岗位上建功立业。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的内涵解析

  “认同”是个心理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角色认同”是“认同”概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现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体验和执行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即指辅导员自身对所从事的辅导员职业的认知程度、情感体验、价值评价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要素

  角色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所承担的某个角色身份的认知、情感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模式。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由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意志、角色行为四个要素组成。角色认知指个体对所承担角色的定位的知觉,高校辅导员角色认知即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这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要素;角色情感指个体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情感体验,即辅导员自身在承担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时所感受到的快乐、失望、归属、幸福等情绪体验;角色意志指个体在承担角色时对接纳、持续其角色的意愿或态度,即辅导员能否持续进行辅导员工作及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角色行为是角色认知、角色情感和角色意志的外在表现,是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分类

  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可以直观地分为积极倾向的角色认同即“辅导员角色积极认同”和消极倾向的角色认同即“辅导员角色消极认同”两个层面。

  辅导员角色的积极认同为辅导员带来自尊、归属感和心理幸福感,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积极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的满足,产生正面效应;而辅导员角色的消极认同会产生角色失调、角色倦怠,使辅导员不能安心从事本职工作,无法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价值感,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

  (三)影响辅导员角色认同的外在因素

  当前,辅导员工作是在国家、社会、高校的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下开展的,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着辅导员角色认同。

  1.制度设计

  国家关于辅导员角色的制度设计总体上规定了辅导员角色的职业定位、角色身份、工作职责、发展前景、权利与义务等相关的一整套制度,也规定了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角色定位是否明晰、职责是否明确、发展前景是否有吸引力,权利义务是否统一等因素,决定着辅导员角色社会地位的高低,也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角色认同。因长时间地投身于学生所有事务的管理服务,而无法较好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教师”的角色。

  2.社会支持

  角色的社会支持也深刻影响辅导员自身的角色认同。社会支持指与特定个体或群体相关的有意义的人群对其所起的作用。在辅导员运行机制的实际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辅导员作为一种过渡性职业、辅导员就是传统的政工干部、是搞政治的等传统社会认知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本消除;高校学生工作规范体系还在摸索和完善阶段,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岗位分工结构还有待改进;其他各级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领导不重视,保障跟不上,存在歧视心理,认为其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认可度不高……这些因素导致辅导员角色社会支持水平整体不高,从而影响辅导员角色的积极认同。

  (四)影响辅导员角色认同的内在因素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和制度设计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认同呈现不同的状况。有的辅导员在自身岗位上尽职尽责,建功立业,对辅导员职业有认同和归属感;有的辅导员则始终无法适应、胜任辅导员工作。这与影响辅导员角色认同的内在因素有关。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在角色认同的心理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它影响角色情感、角色意志并进而影响角色行为。积极的角色认同首先来源于积极的角色认知,积极的认知能够带来积极的角色情感和角色行为。辅导员对角色认知不积极,不能明确角色定位,不能理性分析辅导员社会角色愿景和自我角色愿景,仅仅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谋生的手段和过渡性跳板,就会影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2.角色个性特征

  角色个性特征是指角色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角色对角色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具备某一角色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角色。高校辅导员角色需要具备对人有热情、有爱心,有责任感,富于奉献精神等个性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辅导员会对辅导员角色表现出积极的角色认同。

  3.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支配着角色的行为、态度、信念、认知等,使角色按照价值观规定的内心尺度认识世界、了解自身、明白事物对自身的意义,并为角色行为提供合法性。辅导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决定其能否适应辅导员角色。如前所述,辅导员工作致力于尊重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奉献,只有具备与这种使命相一致的角色价值观,才能激发辅导员角色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积极的角色认同。

  综上,在角色理论的视角下,引入管理学“愿景”概念和心理学的“认同”概念,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的构成要素、分类和现实体系,并对辅导员角色认同的要素、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解析,试图全景化解析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的丰富内涵。为进一步认识高校辅导员制度现实困境的表现和成因,以及寻求辅导员角色转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限于篇幅,有关提升辅导员角色积极认同的对策,笔者将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乐国安,汪新建.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体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史世鹏.愿景管理:企业塑造未来的战略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3]李芳.愿景管理:开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1.

  [4]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2.

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与角色认同的内涵解析

  期刊简介:《青年时代》杂志创刊于1950年,是由共青团贵州省委主管主办,青年时代杂志社编辑出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60年创刊历史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维普、万方收录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835,国内统一刊号:CN52-1032/G0,邮发代号:66-74

  期刊栏目:文史论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济观察管理科学社科纵横法治天地新视点等。

  期刊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请在“邮件主题”里注明论文的标题和姓名,每篇文章3000~8000字为宜。来稿中请注明标题、作者、单位、单位省市、邮编。

  3.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4.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修改以及删减,如有特殊要求,请在稿件中注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3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