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现代英语中出现的道德moral一词是源于拉丁文mores(风俗、习惯、作用、品格),后来根据古希腊生活经验,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 个形容词moralis,以表示国家生活的道德风俗与人们的品格。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道德”这个词的概念都是从社会风俗习惯和个人品格这个基本方面开 始的。伦理道德论文投稿期刊推荐《新疆社科论坛》是省级全国公开发行刊物,双月刊,全年6期,大16开,96个页码。《新疆社科论坛》除按学科设立栏目外,还开辟有领导论坛、企业家论 坛、区域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栏目。
摘要:本文试从“道德”词源入手,阐释道德在东西方的含义,并分析我国在乡土社会,也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以“小悦悦事件”为视角,剖析现代社会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所呈现的“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最后以“雷锋精神”中的道德维度贯穿其中,提倡需要这个精神所体现出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道德,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雷锋精神
一.“道德”的词源分析
“道”、“德”二字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两者意思不同。“道”字在先秦的时候使用最为广泛。“道”的含义很多,有本体论上的意义,也有政治意义。道字的本义是引道而行,后来才引申出导引的意思。作为名词,还有一定方向性的道路之义。就伦理学来说,“道”主要是指做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但这个做人的原则方法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①“德”在原初,也是有很多意思的。它的含义经过一个演化过程:图腾崇拜——上帝崇拜——人王政行——道德观念②,最初,德为氏族共同体所共有,后来,德为氏族部落首领所有。最后,成为普通民众所共同拥有的行为规范要求。“德”与“得”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德”解释为“外德于人,内德于己”,这里的“德”字就是人之为人的天道的那部分。端正内心的修养,并身体力行,就称之为“德”。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是指人们内心的信念与情感及人们坚持合理行为原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者是境界。
二、“熟人社会”的道德
谈及“熟人社会”的道德,必须先说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也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这里的生活很安定,人员流动较少,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是必然的结果。学者费孝通指出,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对应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果把西方社会比喻成一捆一捆扎好的柴,我们的社会格局则好像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③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亲疏有别,推己及人。
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道德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依附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展开的。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道德结构所涉及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双方互相认识或者是最起码有一方认识另一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基本涵盖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熟人社会”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是以家庭为起点的,所以家庭的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这其中最基本的是亲属之间的关系:亲子和同胞,与其相配的是孝和悌。另一条线路推及的是朋友,相配的是忠和信。孔子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④
典型的“熟人社会”,也就是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下,人们不需要外出,其结果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是典型的血缘和地缘结合体,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道德是用来调节家庭、近亲和村人、邻里关系的。
三、“陌生人社会”的道德
与“熟人社会”相对应的是由现代社会的变迁所产生的“陌生人社会”。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劳动致富,相应的,工人便无需固定于一个单位,而农民也可以自由穿梭在各个城市里,为实现自己的致富梦而打拼;更多的学子来到大城市求学,毕业后留下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更多的现代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及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纷纷离开从前所生活的熟人圈子。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有近1.58亿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赚钱。⑤显然,如今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这样一来,社会景象就有了变化,伴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很多人成为别人眼中的陌生人。在“熟人社会”中,血缘和地缘发挥着很重要的力量,监督着彼此的关系。而在“陌生人社会”中,交往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转瞬即逝的,这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脆弱。
2012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激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呈现了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的道德现状。一个名叫小悦悦的女童,独自一人在五金城内玩耍,这时,一辆白色面包车缓缓驶来,像是未看到女童一般,开始加速,并将小悦悦卷到右侧车轮下,从其胯部碾过。面包车停了一下,又加大油门,后轮再次碾过小悦悦的身体。十几秒后,三个路人经过此地,没有放慢脚步。在随后的几分钟内,十几个人经过此地,也并未对女童进行救援。
“小悦悦事件”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家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中,我们不仅应该反思这样的一个道德现状,更应该思考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简要概括了三点。其一,在“陌生人社会”缺乏信任感。在“熟人社会”里,人情起着担保的作用,大家彼此熟悉,可以说是知根知底的。而在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社会”中,人们相互提防。一方面抱怨现在的人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另一方面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忙的时候,又很少伸出援手。其二,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时时刻刻都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大家都不由得更多考虑自己的问题:上学、住房、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就业压力大,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很多还面临下岗的威胁。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怀他人,造成相互之间的漠不关心。其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构建“法制社会”。在增强人们法制观念的同时,导致人们在观念上过于依赖法律,造成道德缺失的问题。法律强调“实然”,具有强制性,只能保持人的最低限度,更适合于处理在有利益冲突时候的矛盾;而道德强调“应然”,具有自律性,比法律具有更高的境界。⑥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事事都讲求法律,过于依赖制度办事,而缺少了应该有的道德关切。四、“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启示——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在如今这样一个宏大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中,对道德状况的评价,俨然成了一个全民高度关注的话题。“道德滑坡”可以说是很多人对现今状况的理解,人们提出这个判断的时候,已经表达了对现实情况的不满意。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对过去有太多的美化,认为从前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比现在高得多。其实不然,这个判断更多的是基于感情而非理性。所以,笔者认为,由“小悦悦事件”所反映出的并非“道德滑坡”,而更多的是对于时代变迁,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如果是在一个熟人的环境里,顾及他人,帮助他人,是很容易就做到的,而且往往可以期待有长远的回报。而在周遭都是陌生人的环境里,人们都陷入一种茫然的境地,冷漠便是通常应对的状态。正值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之际,使我想到了“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道德关怀——顾及、关心、在意他人,帮助他人。诚然,“雷锋精神”具有多种含义,包括自强不息和敬业精神等,其核心依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雷锋精神”的道德力量。
“雷锋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不谋而合,是“陌生人社会”需要的。孔夫子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了什么是“仁”?得到的回答是“爱人”,就是由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关心、在意他人,帮助他人。美国亚利桑那柯立大学丹尼斯·西蒙教授说,中国人钱包越来越鼓,物欲横流的喧嚣都市生活很可能带走许多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甚至恻隐之心。⑦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追求着物质带给自己的满足感,但同时缺失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怀,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茫然、冷漠的态度。雷锋是和平年代的一名普通士兵,他做的每一件事,可以说都是平凡的。“雷锋精神”不仅代表着一种人性普遍的善良精神,而且是一种懂得尊重顾及对方,为对方着想的态度。这种精神、这种方式及态度在过去是值得学习的,可以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人人都向往也需要“奉献”式的“雷锋精神”。雷锋自己并不富有,却把钱捐给家境更为贫寒的战友,希望别人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坐火车出差,好事做了一路,并没有收取分文等事迹不胜枚举。在现代一些青年人看来,雷锋的种种行为,显得过于传统,可以说是过去式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这些青年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暖和关爱,他们同样享受着为他人提供帮助所带来的心灵的快乐。对待陌生的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应该不闻不问,而是应该主动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关心、顾及社会和他人,乐于助人,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
“陌生人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第一,面对陌生环境的高流动性,我们需要“雷锋精神”。高频率、多层面的社会流动,使得人人生存在流动之中。⑧在由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里,由于生存环境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扮演的角色趋于多元化,遇到的困难更多,就更需要相互间的关怀和帮助。此外,频繁的社会流动,使社会交往更多得发生于陌生人之间,这就决定了“陌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是没有预期回报的。这时,我们就更需要“雷锋精神”道德维度中的关怀、帮助他人来指引我们。第二,告别“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冷漠,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相较“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复杂性和不确定都大大增加。人们更多地追求理性的秩序、规则,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产生冷漠。社会冷漠的产生,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广东东莞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是我们反思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面镜子。一些调查显示社会中的青少年的犯罪、自杀及恐怖活动等事件的存在,几乎都与情感缺失及社会冷漠有很大的相关。
对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应该抱以怎样的态度?这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整个社会必须严肃反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雷锋以他最平凡的行动做出了最深刻的回答。这里雷锋帮助、顾及他人,并不是指近亲熟人,而是平等地指向每一位陌生人,不论距离的远近,也不论年龄的差异。“雷锋精神”其实常常就在我们心间,在意他人,顾及他人及帮助他人都应该成为一种态度和习惯。每一个人在享受平等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在这个陌生人社会发光发热,做个像雷锋一样的热心公民,使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他们的善举构成的社会将不再冷漠。
注释:
①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4.
②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18-39.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28.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39.
⑤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逾2.5亿,2012-01-16.
⑥韩建磊,赵庆杰.道德失范与陌生人伦理缺失[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4).
⑦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7).
⑧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7).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2]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3]甘绍平.雷锋的道德关切与陌生人的社会[J].党政干部学刊(沈阳),2012(8).
[4]宋希仁.伦理与道德的异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5]周安平.对“见死不救”事件的道德和法律追问[J].江西社会科学,2013(1).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7]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J].社会科学,2011(9).
[8]韩建磊,赵庆杰.道德失范与陌生人伦理缺失[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