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CSCD北大核心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国内刊号:11-3342/S
国际刊号:1674-7968
出版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1.308
综合影响因子:0.958
期刊主编:赵要风
发行地:北京市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介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主办,是一份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服务的科学期刊。现任主编赵要风教授。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要刊登与农业科学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林业、海洋等学科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刊登与农业有关的遗传与育种、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医学、病理学等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1993年,在农业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正式创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定性为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业部科技司共同主办,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刊伊始,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委会,在主编闫隆飞院士的领导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定义为刊登以农业生物(植物、微生物、动物)为研究对象,在形态、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各个层面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和创新的原始论文为重点,努力把刊物办成为科学家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2年10月第二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会成立。在主编李季伦院士的领导下,由56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本着“立足国内,跻身主流,面向国际”的目标,努力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办成一份为农业生物技术展示学术成果的科学期刊。2003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建立了700多人的专家审稿网络,实行严格的双审制度,缩短了发表周期,载文量增加到了近200页,所刊登论文93%是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

  2009年12月第三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会成立,武维华院士为学报第三任主编,农业生物技术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组成新的编委会。在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编辑部内部成员进行了全面调整。聘用、引进了相关领域的博、硕士人才,高学历、高层次人员补充进了编辑队伍,为学报更快、更好、更高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完善了编辑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了编辑部管理系统,出版了内容详尽的《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手册,为日常编辑工作提供了准则。

  2012年,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增加了载文量,并开辟了“推广与应用专栏”,同时积极组织热点研究领域的专刊与专题。期刊的来稿数量、论文刊登质量、影响因子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论文发表周期也大大缩短。

  2023年12月,《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第四届编委会成立,赵要风教授担任学报第四任主编。为了提高期刊的多元化、创新性和高效性,第四届编委会增设“青年委员会”。赵要风主编寄语学报:“乘势奋进,将学报建设成为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推进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现今,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作为其了解相关科研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国内《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已经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最重要学术平台,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编委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主编
赵要风 中国农业大学

主任委员/副主编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陈松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储成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郭 岩 中国农业大学
胡炜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赖锦盛 中国农业大学
李 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李新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王军军 中国农业大学
吴 森 中国农业大学
叶 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张春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赵建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郑海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编委会委员
陈其军 中国农业大学
陈茹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代方银 西南大学
董 娜 东北农业大学
葛良鹏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葛晓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郝东云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华跃进 浙江大学
李 海 西安交通大学
李 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李成华 宁波大学
李付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李光鹏 内蒙古大学
李占军 吉林大学
林拥军 华中农业大学
刘自强 华南农业大学
罗大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苗义良 华中农业大学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沙珍霞 青岛大学
沈 伟 青岛农业大学
沈前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孙传清 中国农业大学
王春国 南开大学
王宁宁 南开大学
王彦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王州飞 华南农业大学
肖永贵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杨 宁 中国农业大学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杨永华 南京大学
杨永青 中国农业大学
叶恭银 浙江大学
于 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于舒洋 中国农业大学
张 慧 东北农业大学
赵阿勇 浙江农林大学
赵德刚 贵州大学
赵茹茜 南京农业大学
周继勇 浙江大学
周雪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左二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编委会青年委员
包 菲 北京林业大学
曹祖兵 安徽农业大学
陈捷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 倩 中国农业大学
陈 云 浙江大学
窦秀静 东北农业大学
杜旭光 中国农业大学
葛 伟 青岛农业大学
顾金燕 浙江大学
韩丹丹 中国农业大学
何俊娜 中国农业大学
胡乔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兰道亮 西南民族大学
李 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李慧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李 磊 南开大学
李 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李 岩 军事医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
李永春 浙江农林大学
梁秋菊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梁祥修 华南农业大学
刘晨旭 中国农业大学
刘金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刘 鑫 华中农业大学
刘 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卢 坤 西南大学
孟 冬 北京林业大学
苗义龙 南京农业大学
欧长波 广西大学
潘 青 青岛农业大学
斯大勇 中国农业大学
宋江波 西南大学
宿振起 中国农业大学
孙洁洁 大连海洋大学
孙艳梅 西北大学
孙 亿 山东农业大学
陶彬彬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陶 聪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陶诗煜 华中农业大学
田 里 中国农业大学
汪文毅 华南农业大学
王家俊 东北农业大学
王世伟 西北大学
王维民 兰州大学
王晓帆 华南农业大学
魏鹏程 安徽农业大学
魏育蕾 中国农业大学
吴 梦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吴松青 福建农林大学
吴晓蒙 中国农业大学
杨 磊 内蒙古大学
杨 萌 中国农业大学
杨松柏 浙江农林大学
张国庆 北京农学院
张灵玲 福建农林大学
张 滕 内蒙古大学
张永宁 中国农业大学
赵 航 曲阜师范大学
赵平芝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赵懿琛 贵州大学
周吉隆 华中农业大学
朱紫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邹云龙 西南大学

研究方向
动物免疫遗传学

研究方向
预防兽医学与病毒学
鱼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
水稻功能基因组和生物技术改良
植物感受和应答盐碱胁迫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鱼类基因工程与生态风险评价
玉米功能基因组学与玉米分子育种
猪基因组与育种;实验用小型猪及医学模型
玉米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
环境微生物
猪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遗传工程及干细胞
病毒生态学功能的机制解析
作物微量营养素代谢调控;玉米功能基因组学
大动物生殖与发育
动物免疫学

研究方向
植物生物技术
作物代谢调控;营养强化育种
资源昆虫生物学;蚕遗传育种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生物技术
棉花干细胞活性调控及优异种质创制
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耐辐射细菌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致病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噬菌体编辑与菌群编辑
水产动物免疫学和病原学
棉花转基因;体细胞胚胎再生机理
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生物育种
基因编辑;生物育种;遗传育种
水稻分子育种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鱼类基因工程;RNA生物学;遗传育种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大豆品种资源与分子育种
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
水稻分子育种与功能基因组学
园艺园林植物农艺性状解析及分子育种
植物衰老与植物激素
动物基因功能;基因工程;种质创新
种子科学与技术
小麦遗传育种
动物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
预防兽医学;动物分子病毒学;兽医免疫学
植物-微生物互作;分子多样性与生物技术
植物耐盐碱机制研究
昆虫生理生化
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
发育生物学;免疫学
家禽遗传育种
动物遗传与分子育种
分子生物学与农药学
分子神经内分泌学
预防兽医学与动物病毒学
双生病毒与番茄互作研究
基因编辑

研究方向
观赏植物重要性状分子生物学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经济作物真菌病害防控理论与技术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畜禽基因编辑与胚胎工程
猪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病毒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观赏植物发育生理与高效栽培
水产动物生物技术
高原重要畜种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疫苗与分子免疫学
作物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
植物能量高效利用
蔬菜病害生物防治和细菌分子生物学
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大动物基因组编辑
微生物生态学;根际生态与植物健康
作物营养品质调控机理与遗传改良
植物-微生物互作
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小麦新品种选育;复杂农艺性状遗传机制解析
猪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开发
玉米株型发育生物学
油菜基因组设计育种;作物智慧育种;基因组大数据平台开发
经济林木糖代谢与抗逆
动物繁殖学
预防兽医学与动物病毒学
家禽病毒病综合防控
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微生态营养;饲料生物技术
家蚕生理学及实验动物化
小麦分子育种
水产无脊椎动物免疫学
环境微生物
动物免疫遗传学
鱼类生殖发育调控与遗传育种
哺乳动物功能基因的挖掘、鉴定和机制解析
微生物与仔猪肠道健康
传粉昆虫适应性进化; 种群基因组学;进化发育生物学
水稻/甘薯分子育种
肽类饲料添加剂研发及动物肠道稳态调控
微生物资源与利用
绵羊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
猪肠道微生物
作物生物育种
大动物干细胞;家畜育种
人源化抗体动物培育及抗体工程
微生物学;森林保护学;生物防治;分子改造;基因编辑
食品加工与食品包装
胚胎工程与生物育种
植物病毒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
动物遗传育种
食药用菌生物学;农林废弃物生物利用;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防治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
猪病诊断及重要猪病毒病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机理
棉花早熟育种
分子病毒学和植物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分子生物学
干细胞生物学;干细胞育种
预防兽医学
家蚕分子遗传与种质创制

 

第六编 农业科学期刊推荐
R&J
第六编 农业科学优质期刊推荐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总被引次数 总下载次数 平均出版时滞
畜牧兽医学报 1.596 1.210 29769 1472793 214.248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751 1.299 21890 844136 233.4074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1.956 1.449 14176 591795 221.6942
热带作物学报 1.683 1.295 40691 1953726 187.5759
水产学杂志 1.415 1.108 5454 287075 411.9090
中国果树 1.656 1.301 18663 1188249 174.8717
中国兽医科学 1.437 0.991 15835 778540 79.95305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1.390 1.087 8503 441403 157.4736
中国农业科学 3.499 2.613 139478 3828562 290.0654
河南农业科学 1.971 1.495 36917 1280008 152.9615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近期更新
Q&A
相信不少作者看到医学SCI期刊都觉得是较难发表的,其实虽说是优秀刊物不在少数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发表价值性
我们都知道sci分为四个区,每个区的期刊都是不同,其影响因子也有高低之分。所以也是有人问了,那么作为最高的一区
肝癌这一疾病在医学领域也是备为受关注的,所以该方面的医学人员也有相关文章的发表,而对于期刊的选择上那么就很
即使是所谓的开源Sci水刊,也会经过同行评审严格流程,尽管标准稍微低一些,但对论文的质量和贡献仍然是决定是否发
与塑料相关的sci期刊也是不在少数的,但大家在选择时还是综合期刊情况来考虑的,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
学生毕业或者是职称评定都是要发表cssci期刊,而cssci期刊是南大核心刊物,投稿难度是比较大的,为此也有很多作者咨询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相关文章部分汇总
S&E
浅谈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加速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本文对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设计和应用展开探究,以
污水厂生物滤池除臭技术
  作者:谢庆文   摘要: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环保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核心的内容,而且能够产生的影响力较高,继续按照老旧的理念和标准来完成,不仅无法得到理想的成绩,还会造成新的挑战。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
浅谈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温饱问题了,而是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绿色畜牧养殖便应运而生。当前形势下,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
浅谈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调试
  作者:吴澄   摘要:结合温州市某污水处理厂曝气生物滤池调试工作,总结了该厂曝气生物滤池挂膜启动的情况,并结合调试阶段的实验数据,对调试中核心工艺段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工艺达到处理效果的条件及应该注意的
浅析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
  摘  要 :生物技术属于一种现代化农业种植生产方式,对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作为出发点,并从多方面探讨了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生物滤池在微污染水源脱氮除磷工艺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西湖长桥溪净化水系统工程,介绍和总结了曝气生物滤池—缺氧生物滤池—双层滤池脱氮除磷工艺及其运行情况。试运行期间NH3-N、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6%、95%和97%,工程出水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体标准。   关键词:微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