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条件 | 上坝址 | 中坝址 | 下坝址 | 评价 |
地形条件 |
枯水期河面宽20~40m,河床顺直。 正常蓄水位1280m时谷宽340~364m 河谷宽高比2.2 |
枯水期河面宽25~40m,坝址下游处于河湾上。 正常蓄水位1280m时谷宽370~390m 河谷宽高比2.3 |
枯水期河面宽40~70m。 正常蓄水位1280m时谷宽650~700m 河谷宽高比4.3 |
中、上坝址优 |
河床与两岸覆盖层 |
河床一般厚15m~25m,最厚27.38m,为漂卵砾石夹砂。 两岸大部基岩裸露。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河床一般厚15m~25m。为漂卵砾石夹砂。左岸低高程有崩坡积堆积层,厚10~35m;右岸大面积分布,厚5~20m。 | 中、上坝址优 |
坝基岩体 | 主要为花岗岩类(γk2(5))岩石,偶见深灰黑色及绿黑色闪长岩(δ2(3))捕虏体或包裹体分布,两岸基岩大部裸露。 | 主要为闪长岩类(δ2(3))岩石,偶见花岗岩脉分布,两岸基岩大部裸露。 | 主要为闪长岩类(δ2(3))岩石,偶见花岗岩脉分布。左岸1190m高程以下有厚20m~30m的崩坡积堆积层,其余基岩裸露;右岸1180m高程以上崩坡积堆积层大面积分布。 | 基本相同 |
地质构造 | 无大的断裂分布,构造形迹主要为次级小断层、挤压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基本相同 |
岩体风化 |
河床强风化带下限垂直深度0m~4m,弱风化带下限垂直深度13m~42.9m。 两岸强风化带水平深度0~12m,弱风化下限水平深度42m~107m,微风化下限水平深度109~214m。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河床强风化带下限垂直深度1.0m~2.0m;弱风化带下限垂直深度 26.0 m~30.0 m。 左岸强风化带下限水平深度5.0m~28m,弱风化下限水平深度70m~102m,微风化下限水平深度170~220m。 |
中、上坝址优 |
岩体卸荷 |
河床弱卸荷下限铅直深度35~50m。 两岸强卸荷下限水平深度7~45m,弱卸荷下限水平深度32~95m。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河床弱卸荷下限铅直深度30~50m。两岸强卸荷下限水平深度7~60m,弱卸荷下限水平深度32~128m。 |
基本 相同 |
边坡稳定 | 边坡不存在中、缓倾角倾坡外的贯穿性软弱结构面分布,但有陡倾角裂隙切割,边坡基本稳定,局部可能存在不稳定块体。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基本 相同 |
坝基坝肩抗滑稳定 | 小断层和陡倾角裂隙可构成侧裂面,缓倾角裂隙倾向下游偏左岸,连通性较好、倾角12°~25°,可构成底滑面,对抗滑稳定不利。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与上坝址基本相同。 |
基本 相同 |
帷幕防渗 | 坝基岩体具弱~中等透水,q≤1Lu界线埋深大于180m,q≤3Lu界线深度120~140m。水平防渗线长约1105m。 | 坝基岩体具弱~中等透水,q≤1Lu界线埋深大于180m,q≤3Lu界线深度136~180m。水平防渗线长约1300m。 | 坝基岩体具弱~中等透水,q≤1Lu界线埋深大于180m,q≤3Lu界线深度130~140m。水平防渗线长1500。 |
上坝 址优 |
坝高 | 在正常蓄水位1280时,坝高约160m(堆石坝方案)。 | 在正常蓄水位1280时,坝高约170m(堆石坝方案)。 | 在正常蓄水位1280时,坝高约187m(堆石坝方案)。 |
上坝 址优 |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42120.html
上一篇:环保科技杂志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