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和环境等方面的论文。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优秀编辑质量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古气候、古水文、古土壤、古岩溶、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古地理及矿产资源、新技术及新方法等。
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国际刊号ISSN:1671-1505
国内刊号CN:11-4678/P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现用刊名:古地理学报
【投稿须知】
1.学术论文的字数(图表在内)不作严格限制,以讲清楚文章内容为准,以大16开的6~10个版面约10000~18000字为宜。
2.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其顺序为: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最后学历、工作单位、职称、从事专业、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与上述内容对应的英文内容、正文、中文参考文献、英文参考文献。
3.各类基金项目或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成果的文章应在首页页脚处注明该项目名称及批准号。此类文章可优先发表。
4.本刊只接受计算机打印稿件。用大16开(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字,每页不超过40行,每行不超过40个字。计量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外文符号要注明文种。上、下角标及大小写要清晰可辨。
5.图必须用计算机绘制(最好用CorelDraw绘制),来稿中的图幅大小即出版图幅大小,最大图幅不要超过170mm×240mm,排在正文之中,不是附在正文之后。图中字号不要小于6号,文字、线条和花纹必须清晰可辨。中文图名和英文图名排在图之下。
6.照片(包括彩色照片)图版均按图统一编号,排在正文之中,不是附在正文之后。照片必须是原始照片,图像必须清晰,文字说明放在照片或图版的中英文图名之下。典型现象应在照片上有说明。
7.表的大小亦不要超过170mm×240mm,排在正文之中,不是附在正文之后。表中字号不要小于6号。正确使用物理量的名称及其单位。中文表名和英文表名排在表之上。
8.参考文献只列正式出版物,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并分中文参考文献和英文References两栏列出。中文参考文献栏内,只列出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的汉语拼音字符顺序排列;英文References栏内列出中文文献的英译文献以及引用的外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的字符顺序排列。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作者姓名(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后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出版年.论文名[J].期刊名,卷(期):起止页码.
书籍:作者姓名(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后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出版年.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起止页码.
文集:作者姓名(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后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出版年.论文名[C].见:文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论文起止页码.
非正式出版物或未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可在当页页脚处作简要说明。
9.来稿请通过邮局寄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大学古地理学报编辑部,亦可直接送到编辑部。为了缩短审稿周期,请作者邮寄或送两份稿件(此次不要附软盘),以便同时送两位专家评审。请作者在稿件中注明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电子信箱等,以便和您联系。本刊一般不接受电子邮件稿件。
10.对通过评审和本刊准备接受的稿件,编辑部将正式通知作者,请作者对稿件进行修改,提供定稿、合乎要求的图件、图版以及相应的软盘,不采用的稿件不再退还作者。投送本刊的稿件是否录用,一般一个月内可给作者答复。
11.本刊对刊出的稿件按规定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并按规定付给作者稿酬,赠送该论文抽印本20册及该期学报2册。对退休的作者可以考虑减收或免收版面费。
12.凡本刊刊出的文章均将纳入光盘版及上网服务系统,本刊所付稿酬已包含刊出文章进入光盘版及上网服务的报酬,不再另付。凡不同意的作者,请在来稿时声明。凡未声明的,本刊即视为作者同意。
【杂志范例】
2013年5期
1.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庞雄奇,陈冬霞,张俊,郭继刚,郭丰涛
2.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储集层孔隙度演化定量研究操应长,葸克来,王艳忠,周磊,赵贤正,金凤鸣,崔周旗,杨春宇,董雄英
3.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宋岩,姜林,马行陟
4.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层微观结构研究进展朱如凯,白斌,崔景伟,吴松涛,崔京钢,王拓,牛露,李婷婷
5.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深水砂岩与致密油的关系付金华,邓秀芹,张晓磊,罗安湘,南珺祥
6.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黄薇,梁江平,赵波,孙国昕,杨庆杰
7.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沉积演化与页岩气勘探方向郑和荣,高波,彭勇民,聂海宽,杨斐然
8.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储集特征分析王永诗,王伟庆,郝运轻
9.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评价王敏,陈祥,严永新,章新文,朱景修,黄庆,贾艳雨
10.地震流体识别方法在四川盆地页岩气“甜点”预测中的应用黄捍东,纪永祯,张骋,刘承汉
11.中国东北地区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曲希玉,张满利,刘立,王德海,邱隆伟
12.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类型及成因张德民,鲍志东,潘文庆,郝雁,陈敏
13.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潘荣,朱筱敏,刘芬,李勇,马玉杰,邸宏利,张荣虎
14.山东省灵山岛早白垩世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王安东,周瑶琪,闫华,王瑞,张振凯,王子阳
15.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一段浅水三角洲和滩坝沉积模式纪友亮,卢欢,刘玉瑞
16.南海北部第四系深层等深流沉积特征及类型李华,王英民,徐强,唐武,李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8395.html
上一篇: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下一篇: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