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23 16:21:13更新时间:2014-05-23 16:21:47 1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是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主办,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发行的学术期刊。本刊于1981年创刊,是当时全国高校最早创办的两家研究生学术刊物之一,国家教育部前部长何东昌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了刊名。创刊以来,在本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复印,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多种原因,《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于1991年停刊。

  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需要,本刊于2004年复刊,并与《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以及全国两百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建立了定期交流关系。作为我校研究生的重要学术阵地,《研究生学报》已被学校批准为毕业资格论文和奖学金评选的认定刊物,发表在《研究生学报》上的优秀论文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正式出版。新学期伊始,《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现常年面向校内外广大教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征集各类学术论文,字数不限,欢迎广大同学踊跃投稿(不收取任何费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本刊现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语言·艺术、历史·教育·心理和经济·管理·科技、博士园地。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部)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现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创刊时间:1981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投稿须知】

  1.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教育部有关通知,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希望作者来稿时标明和做到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

  (5)中文关键词:确定3-8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基本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①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次出现时依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直接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②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切忌中文与外文混用。

  2.作者提交论文时请附指导教师推荐意见(博士生不作要求)。

  3.来稿字数不低于6000字。来稿为打印稿,请标明详细通讯地址、E-mail、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杂志目录】

  2013.03期

  1.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许小青;1

  2.近代国家危机中的政府、社会与外交——以五四学生运动中的《申报》报道为中心王晓林;1-4+15

  3.吴稚晖与蔡李之争——以1928-1929年北大护校风潮为中心宁卫萍;5-9

  4.上海大学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杨婧宇;10-15

  5.《礼记·月令》四时模式与中国诗歌中的“兴”毋燕燕;16-20+29

  6.时与命:论《人间世》中人与世间的关系胡栋材;21-24

  7.论赵翼《廿二史劄记》中的文论思想郑诗傧;25-29

  8.秦力山革命思想初探——以《革命箴言》为中心的考察薛子燕;30-33

  9.《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魏来;34-37

  10.从主体历史实践的选择来分析制度自信徐涛;朱志玲;38-42

  11.转型期“整体政府”视角下公共治理完善宁超;43-46

  12.武汉市常住居民的异地养老意愿实证分析王盼;47-51

  13.流动儿童流动行为的决策分析童江涛;张妙若;52-57

  14.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杨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