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1-02-26 11:24:52更新时间:2011-02-26 11:24:52 1

主题词:面源污染,农业,防治
  摘要: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进入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水体环境污染源按照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或称面污染源)两种。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点源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面源污染的严重性逐渐显现出来。往往在点源污染控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水体环境并未得到显著的好转,这是因为还有大部分水体受到面源污染的影响[1]。我国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但这只是对点源污染进行的控制,并没有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据美国1990年的调查评估报告称[2],美国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影响到50%~70%受污染或威胁的地面水体。2004年在北京闭幕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年度会议上,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强烈呼吁,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环境污染的“元凶”[3]。我国在强化工业废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与治理的同时,面源污染的控制也应积极开展和加强,否则水体污染不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农业面源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由于对面源污染的管理成本较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面源污染主要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药、化肥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破坏,大量农业薄膜的使用也造成污染。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污染地下水和空气;农药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大量使用的农业薄膜,基本没有得到回收,由于其难以降解,当土壤中残膜数量超过土壤的自净容量时,将降低土壤的水分传导、贮存,从而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残膜在土壤或地表积累,待雨季来临,通过地表径流和雨水淋溶使存积于地表和土壤中的污染物随洪水流入河流、水库等水体,使地表水质变差[4]。此外,残留于地表的农膜还会风飘移进入水体;农膜焚烧后的灰渣也会随大气进入水体,造成污染[5]。在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农膜对地下水体也会造成影响。当上覆土层和含水层中的污染物质积累到相当数量后,受滤污作用限制,随着地表水体的入渗,地下水水质也会受到污染[6]。
  二是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其产生的禽畜粪便如果没有合理的地方消纳,污水未得到很好的处理,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另外水产养殖业也对一些湖泊、水库造成污染,这种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鱼类粪便、饵料沉淀、为使水生植物生长而撒播的各种肥料,这也是造成局部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6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中,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这样描写农药等化学药品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它们使得鸟儿的歌唱和鱼儿在河水里的欢跃静息下来,使树叶披上一层致命的薄膜,并长期滞留在土壤里——造成这一切的原来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少数杂草和昆虫。”
  在21世纪,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农业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利用,施用化肥农药等手段成为提高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面源污染的控制关系到农业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药化肥施用随意性较大,禽畜粪便未经稳定化直接施入农田,由此加重了农村水体和土壤污染。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其次调整农药施用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建立健全的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防预报体系,对农民施用农药进行科学指导,防止盲目用药;完善饲料安全评价监控体系;加强对牲畜粪便的有效处理,减小饲料添加剂对水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提倡并建立废膜回收制度。针对废旧的农膜要进行及时地回收,回收后的废膜应进行统一收购和处理,努力做到废旧农膜的二次利用。
  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污染防治;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
  中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环境改善,小康社会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国应积极通过包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禽畜养殖场废物环境综合整治;面向乡镇干部、农民和农村中小学生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1]何萍,王家骥.非点源(NPS)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现状、困境与挑战[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5):234-237.
  [2]蒋茂贵,方芳,望志方.MCR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S1):4-5.
  [3]徐琦.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综述[N].北京:中国环境报,2004-11-15(5).
  [4]肖军,赵景波.农田塑料地膜污染及防治[J].四川环境,2005,24(1):102-105.
  [5]武宗信,解红娥,任平合,等.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5,23(3):27-30.
  [6]胡晓宇,张克荣,孙俊红,等.中国环境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污染的研究[J].中国卫生监测杂志,2003,13(1):9-1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