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营造玉林多元特色风貌塑造玉东新形象
丘阳
摘要:本文本根据笔者从事规划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认为要营造玉林多元素特色风貌,塑造玉东新形象,可从城市风貌、土地规划、建筑风格本土化等方面进行改善。本文对此问题的改善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城市风貌 本土文化 新农村建设 时代气息
玉林地处桂东南与广东毗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自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建州至今已迄千年。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是桂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人誉为“岭南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导致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特色逐渐丧失。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建立的发展机遇。玉林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桂东南民居特色和民俗文化,玉林如何树立自己的特色,实现在区域环境中自身的价值,特别是玉东新区在建设中如何借鉴、选择、继承、发扬传统民居和民俗特色,重塑“岭南都会”的新形象呢?
一、城市风貌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玉林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八十年代的13.5%发展到今天的35.4%。但由于观念意识的偏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没有很好的引导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指导和管理滞后的原因,致使玉林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大量杂乱无章、毫无美感的占天占地的“竹筒房”,造成了城区建筑无序发展严重,城市中心建筑景观凌乱无序的现状。新区建筑在规划层面上缺乏完善的城市风貌的统一指导措施。造成各个新建区建设雷同化,主题特色不突出,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
二、在风貌建设中塑造玉东新形象
营造玉林多元特色风貌,特别是玉东新区作为玉林市未来发展的新中心,该如何塑造体现玉林特色的建筑风貌?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风格的形成必需具备三大特质:历史文脉、地域性、时代性。笔者认为玉东新区的风貌建设可从三大内容来进行:
1尊重历史,改造“竹筒房”的景观
大量的“竹筒房”建设造成土地浪费严重,街区建筑密度大、通风采光条件差、绿化、基础设施不配套,大量的“竹筒房”建设对玉林城市景观的破坏。鉴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条件,要改变原来杂乱无章的城市景观,不可能把这些竹筒房全部拆掉,而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造整合。
1.1对具备拆除重建条件的进行拆除,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套完善的各类基础设施。
1.2对不具备大拆大建条件的街区进行“填平补齐”,并对其外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即对其外立面风格进行统一改造。
1.3对不同地段、不同业态的街区,可以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进行改造,避免“全城一面”,达到一街一景的目的。
1.4通过统一建筑色彩,增设墙面植物,形成别具一格的立面绿化景观。通过对各街区 “竹筒房”的深入调查研究,对其进行科学有序的改造。
2.本土文化与时代建筑风格的结合
玉东新区认真贯彻“低碳玉东,宜居玉东”的理念,依托龟山公园、挂榜山公园、狮山公园、湿地公园等优越的自然环境,构成开放的“绿核”空间。
2.1正确协调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和城镇规划问题
目前新区发展和规划建设中在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城镇扩张和区域协作等方面已形成了热点。新区经济规划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是密不可分的,用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作指导思想,协调和安排好经济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前瞻性”的作用,编制好《玉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大力发展城镇的基础建设。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才能为新区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土地非农化就不可避免。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市建市十年来,城市化水平由21.6%提高到35.4%;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8.6平方公里扩大到52平方公里。国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因此,玉东新区这几年城镇建设中存在着用地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直接表现在按规划要求很难满足城镇建设所需的建设用地。
实现土地可待续发展和城镇整体规划的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市场,改变单一的征地——开发——出让——转让的市场运行模式,为新区建设用地发展提供支持。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这一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实行包括国有土地租赁、集体土地入股等多样化的土地供给方式。对土地利用、土地供应数量、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交易结果实行统一管理,控制土地一级市场,按城镇整体规划的指导。对按规划转入城镇区的农民,允许保留其原有的属性和地权收益关系,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出让土地的收益参股开发,风险利益共担,这样有利于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积极性,土地利用就可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平稳发展。
2.2 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城市建筑风格对建筑美学观的影响
玉东新区的建设既要体现本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的建筑风格。综合开发建设建筑群是关键问题。
建筑是门艺术,是实用主义、功能主义和感观赏悦主义的结合。两分中拱歇山墙是玉林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于造型、艺术风格上,而且体现在墙上的装饰纹样所预示的祈求夙愿等深层文化上。独占鳌头是寓意在两分中拱中的深刻内涵。
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的影响,玉林城镇建设从管理层面到市民层面的建筑文化观念,审美价值观出现偏差,对自身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和利用重视不够,本地方的文脉受到严重破坏和人为割裂,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玉林市城乡风貌改造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在设计方案上把握本土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岭南派中的广南建筑风格,确立了以建筑屋檐、窗楣、阳台、墙裙、马头墙、通风孔、建筑色彩为主的改造方案。设计按照造价要低、实用性要强、推广价值要大的总体要求,以现代设计手法,传承区域的经典建筑元素,重新演绎地方广南建筑风格,延续地方建筑文化。
1)、屋面
屋顶形式是广西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特征之一,玉林地区新建建筑的屋顶部分采用了平屋顶,地域特征略显不足。设计将平屋顶改为坡屋顶,或局部改成坡顶,或加坡檐,以创造良好的立面视觉效果,使其融入周围传统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当中。
2)、墙体
玉林本地古民居外墙以青砖包墙到顶,山墙造型多昂,重要建筑采用高大的龙脊山墙,山墙的外墙面有浮雕,立体感强。墙体材料采用青砖外,还有泥墙,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我们对墙体改造采取:①对于保护区内的损坏的泥墙房屋,依原貌进行修葺,使其保持原有面貌。②对于新建的红砖房屋,则用仿青砖外墙涂料,勾出砖缝。在局部位置,如在承重部位的位置结合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用其他颜色涂料或采用板材拼贴。③将传统民居的营造艺术用现代彩绘的手法加以展现,以此来延续传统民居的特色。
在城乡风貌改造建设中,依旧采用这些原则“借鉴、选择、传承广南古典建筑元素”。将其应用于新建筑中。
3.夜景灯光特色的营造。
夜景灯光的建设既可以给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夜间活动空间,又是突出一个城市特色风貌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
打造玉林特色夜景应突出重点,把玉东新区重要景观节点先亮化起来。灯光设置类型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目的的选择,应静的则不动,该动的则多变热烈。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模实例
玉东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改造以陂耀村为示范模式。陂耀村总人口约为2700人,其中桂科塘200人(约40户),凉水冲200人(约40户)、陂口塘1200人(约250户)、宝岭村400多人(约100户)、大岭脚280人(约40户)、油房240人(约20户)和余屋200人(约40户)。陂耀村农业主种水稻,经济作物有柑橙、香蕉、甘蔗、青刀豆、蕃茄、黄豆、红薯、木薯、烤烟、黄麻、四季豆、甘蔗、甜竹笋等。水果高产质优,有柑橙、沙梨、板栗、龙眼、荔枝。 陂耀村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为主要产业支撑。陂耀村现状建筑以砖混结构房为主,另外有部分木结构房屋和少量的土坯房,大部分房屋均与圈舍相连。陂耀村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的生活要求,村内有村委会、卫生站、小学以及简陋的市场。现有玉容一级公路穿越整个村域,道路宽度为40米,为水泥路面。目前建有一条环村公路,道路宽度6米,为水泥路面。村域其他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道路宽度4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1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