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林专业硕士论文发表范文,论述了建水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选自期刊《农业与技术》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农业与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农业综合性刊物。本刊国 内统一刊号:CN22-1159/S,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962X,广告经营许可证:吉工商广字01028。
摘要:对建水县退耕还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引起人们对建水县退耕还林问题的关注,对退耕还林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使得退耕还林不断使建水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
1引言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地跨东经102°33′~103°11′,北纬23°~12′~24°10′之间,东邻弥勒县、开远市、个旧市,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接石屏县,北同通海县、华宁县毗邻,东西横距58km,南北纵距107km,全县总面积3789km2。
2建水县实施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2.1宜传力度不够
由于宣传不到位,宣传措施不力,致使该县部分群众对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不理解。加之,近年来政府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下达了一些经济林种植任务,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措施等跟不上,群众收获甚微,造成了群众对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持怀疑态度,顾虑重重,直接影响了群众对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2.2规划布局不合理
建水县退耕还林规划布局虽然在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河库周围、生态脆弱的地区,但集中度不够。以2003年为例,退耕还林任务只有2.0万亩,涉及到11个乡镇,32个村委会,搞平均主义,导致该县退耕还林布局分散,退耕还林效果不明显。
2.3树种的选择配置不当
树种配置比例失调,营造纯林比例过大,不能起到较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防护的作用。而且,对如何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考虑不够。当前植树仍偏重于选植生长快、有经济效益的直干桉、印楝等少数几种树种。
2.4传统的“散养”'方式影响退耕还林成果
据调查,一般的农民每天放养一到两头牛、几只甚至几十只羊。那么,累计下来,一个村每天就有几十头牛、上百只羊在村庄周围的山坡上啃食草皮、树叶。这样简单的“散养”方式对山林草地植被破坏很大,与退耕还林及生态建设的大方针政策相违背。
2.5农村林业科技管理人员缺乏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只对造林进行一定的经济投入,而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上未配套资金。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管理十分重要。退耕还林后,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的科技人员较缺乏,一般退耕还林都布局在边远、贫穷、生态环境恶化的山区,百姓文化水平低,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2.6老百姓对退耕还林有顾虑
退耕还林后,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生态林补助钱粮8年,经济林补助5年,经济林5年后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而生态林8年后,国家不补助钱粮,又没有经济收入,这是该县老百姓对退耕还林最大的顾虑。
3对策与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如广播、电视、墙报和黑板报,制作标语牌,宣传手册和挂图等,使宣传活动扎扎实实、生动活泼,收到成效。通过宣传让群众明白,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符合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退耕还林,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广大群众自身利益的要求。
3.2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
合理布局,搞好规划设计必须要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治理。也就是说,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地点选择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能形成规模,见到成效。而且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一片一片的治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按照小流域的生态状况,一个流域一个流域整治,使生态环境真正得到改善。
3.3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提高营造混交林的比例
在树种配置时,应提倡合理配置营造混交林,混交林具有较好改善林内小气候及林下土壤的能力,能起到较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防护作用,还具有控制病虫害大发生,降低火险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要从恢复自然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出发,多种乡土植物,适生植物,实行乔灌草结合,多品种科学配置,营造区域系统所需的植物群落。
3.4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
首先是明确管护主体。严格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受益” 的政策要求,对退耕还林及时进行检查验收后,全部发放林权证,确定每一块退耕还林地的林权归属,确定每一棵还林树的受益人、管护人,做到林权、受益权到户。其次是封山禁牧。各乡镇要建立护林队,村村配备专职护林员,划定区域,明确责任人,强化管护。第三是推广舍饲圈养。抓住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积极引导畜牧品种机构的调整和养殖方式的转变,变地方畜种为优良畜种,变传统的放牧方式为种草兴牧、舍饲圈养,促进畜牧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退耕还林和发展畜牧业的协调统一,开创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3.5培养农村林业科技管理人员
为了使退耕还林取得成效,发挥多种效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筹集资金,培训农村林业科技管理人员,做好各村的林业技术指导工作,达到科学造林、学管科学经营,实现林业科技化。
3.6实施退耕还林应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由于良田水肥条件好,交通方便,集中连片,便于集约经营,完全可实施高投入高产出的劳动技术密集型或智能农业、设施农业,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效的经济效益。8年后国家取消粮食补贴,那时生态环境基本改善,经济林进入盛产期,林茂粮丰,加上前期经济结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经济实惠,到时农民群众自然也可丰衣足食了。
3.7生态移民
建水县25°以上的坡耕地居多,均在退耕还林之列。一些村民甚至住在坡度高达以60°以上的山腰或山顶上。他们祖祖辈辈在贫瘠的土地上毁林、开荒、耕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生存在这样,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劳累终日,收获微薄,也仅仅能勉强度日,根本就没有致富的希望。退耕还林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早日奔小康。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易地安置这些村民,任其自生自灭,其结果既会阻碍退耕还林的进程,也不能实现富民的愿望。
3.8开发能源,加强资源管护,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保护生态环境
上山砍柴是建水县毁林的直接原因之一。不开发利用新能源,此行为不可能终止,继续毁林也在所难免,因为老百姓不可能吃生食。同时,由于山区多数山村交通不便,燃煤的成本高,生活拮据的现状使他们中的多数人负担不起购煤的费用,烧成本更高的液化气简直是奢望了。只有寻找更廉价、更实惠的新能源――沼气池才是最佳出路。我县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沼气池33168口,占总户数的24.5%,为了避免出现边退耕边毁林的现象,还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沼气村。
4结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的退耕还林面积增加到12.9万亩,经二类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由91年的19.7%增加到 2005年的41.94%,退耕还林林工程的实施即改善了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 赵晓平.黎城县退耕还林创新有三招[J].中国林业,2003(6).
[2] 杨国平.对湘西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2003(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4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