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中级工程师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广西林业科学》是林业科技刊物。宣传林业政策方针,推进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林业知识,提供林业信息。文章内容有森林经营、森林生态、林木病虫害防治、紫胶虫放养及寄主树的栽培技术、林产化学、木材工业、林业机械、林业基础科学、科普知识、林业译文、林业生产知识以及为农村服务等。
摘要:调查了思南县乌江河谷地带的生态现状,探索和研究了生态恶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总结出了合理有效的生态恢复模式: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手段,指出了提高森林生态的综合防护效应对思南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沙漠化,生态环境,模式
1引言
思南县地处乌江中游,乌江自西南向东北斜穿而过,将全县划分为东西两片。受乌江切割影响,北、东、西三面较高,中间乌江河谷较低,地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网密布。该县乌江河谷地带,主要包括乌江流经的文家店、长坝、合朋溪、香坝、三道水、枫芸、塘头、思林、邵家桥、孙家坝、思唐和鹦鹉溪等12个乡镇,河谷地带纵向随乌江延伸76km,横向宽20km。1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94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2%,辖266个行政村,2074个村民组。据2003年全县社会经济情况统计数据显示,该区2003年末人口密度高达330人/km2,是全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大大高出全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4万人,贫困人口52万人。
该区域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8971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2259万元,林业产值737万元,牧业产值16697万元,渔业产值625万元。粮食总产量135万t,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30kg,农民人均纯收入760元。其社会经济情况体现如表1。
23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该区域林灌面积243172hm2,森林覆盖率257%,与全县森林覆盖率298%相比,处于落后地位,离国土安全森林覆盖率 30%仍有一定差距,距离该省规划的生态省自定森林覆盖率40%的指标差距太大。从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来看,思南县人均只有147亩,而河谷地区人均占有量仅为126亩,人均蓄积占有208m3。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在该区域森林面积中,中幼林 21386hm2,占9412%,且70%属幼林,近成熟林只有296hm2,占13%。区域内82%的森林面积属低质低效林,林分质量急待提高。林分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马尾松、柏木纯林占了80%左右。单一的林种结构导致森林综合效能降低,病虫害发生严重,降低了抗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林产值低对社会贡献少。由于河谷地区森林资源存量不足,且大多为幼林,可供采伐的森林很少,森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该区域林业总产值仅有 745万元,只占区域内农业总产值的13%,在国民经济的成分中处于微薄的地位。有林地中经济林,由于管理粗放,集约化经营水平程度低,只有20%的产生效益,没有达到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预期目的。
3区域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31典型的喀斯特环境造就了乌江河谷地带生态的脆弱性
思南县乌江河谷主要为碳酸岩盐分布,由于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性,致使植物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植被覆盖度较差,而且当植被一旦遭受破坏,生境会急剧恶化,形成植被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植被的丧失又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河谷地带虽然存在一定面积的冲积坝地,但大部分以高山峡谷为主,山地性仍然十分显著,山高坡陡。坡度成为了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面积的陡坡地的存在,无凝给土壤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喀斯特石漠化。一旦植被覆盖层遭受破坏,喀斯特地区的陡坡耕地就成了产生水土流失的基本自然环境因素。乌江河谷地带的中、低产田的比重较大,显然也是坡地因素功能效应的表现。同时,喀斯特河谷山地土层浅薄,土质贫瘠,溶洞和天然漏斗遍布,蓄水保土相当困难。致使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生态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32制定生态建设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人文环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生态建设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数量指标。人口密度的大小,综合地表现了人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土地的垦殖、利用和对森林植被的砍伐、干扰和破坏。从乌江河谷地带的人口密度分布与森林分布来看,在乌江河谷地带,人口最密集的主要体现在平坝村寨和集镇所在地,如塘头、三道水、文家店和瓦窑等地,从其森林分布上看,各个人口聚居地的平坝的边缘山地上,也正是森林植被最为稀少、坡地垦殖率最高、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因此,人口密度在落后地区也间接地表征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成为了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2)人文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认识,从而采取科学的行为,以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河谷地带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贫困性,是困扰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两大障碍。目前,人们已习惯将这些地区的“贫困”视为一种纯经济的现象,其实不仅是生存环境恶劣,低收入,低消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贫困的人口素质。人们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及整体素质也制约着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3)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南方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养殖文化加重了土地的承载负担。长期以来,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和畜禽喂养均以粮食为主,如大米、红薯、玉米、马铃薯等。这种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养殖文化,从思想意识里驱动着人们向其周围脆弱的环境中索取更多的粮食作物,而较为适应喀斯特山区环境的林业、畜牧业长期以来处于微弱地位。同样是为了生活,当农民获得一块土地时,第一意识就是开荒种地以获取更多粮食,而不是发展林业,更难想到去发展畜牧业,思维停留在“以粮为纲”的框架上,没有更多地考虑食物结构,进行观念更新,开发新的食源,其结果只能是加剧环境负担,脱贫任务艰难。另外,独特的垦殖文化,粗放耕作、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以及陡坡开荒、毁林开荒、放火烧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加速逆向演化,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再有,社会习俗从各个侧面影响其生存环境,如住房、棺葬、婚嫁等都习惯于用木材。农村燃料的结构主要是薪材、灌木、荒草乃至稻草、桔杆等,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导致环境恶化。可见,落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直接或间接破坏大量的森林资源。因此,积极寻找开发新型燃料、改变农村燃料结构,保护仅有的林地,对实施生态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4)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社会经济状况包括非常广泛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关,与生态关系密切和代表性的因素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纯收入。思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业大县,而乌江河谷地带的地域特点更体现着喀斯特河谷山地的特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活动在喀斯特地区,而且还包含着人们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喀斯特环境的强烈反馈机制,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地域性很强的与喀斯特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且又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改变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环境,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喀斯特特色的环境-资源-人口- 发展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地域系统。表现出国民经济薄弱、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低,在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小农经济再生产状态下,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单一、层次低、规模经营差,农业积累慢,对工业化过程贡献率低等农业经济脆弱性特点。
3.3人地矛盾为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的加速器
从河谷地带的角度出发,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对立统一。
(1)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经济落后的矛盾。体现在该县乌江河谷地带是一个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多样性优势与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脆弱性并存且反差强烈的一个特殊人地耦合地域系统。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的矛盾。体现在河谷地带耕地不仅数量少、质量差、承载力强。城镇、工矿、交通、建筑占地频繁。这种矛盾进一步引发和加剧了耕地资源不足的人地矛盾。
(3)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失调。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失调,农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农、林、牧、园各业产量的构成,还影响到土地、劳力、资金角度及其它生产资料的配置,最终决定农业的确产出和土地的总体效益。从河谷地带土地利用现状可以看出,该地区乃至整个县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土地资源自然属性严重失衡,耕作比重过高,林地、牧地比重偏低,园地比重小。只有提高林地、牧草地、园地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失当的状况,扭转产业结构失衡而导致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恶性循环,使农业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
(4)低人口承载力和人口高密度、高自然增长率失衡产生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从该河谷地区人口密度、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全县比较可以看出,河谷地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据2003年调查统计,在12个乡镇中,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达6.3万人之多,这就体现了本地区人地矛盾、人口与粮食矛盾的尖锐性。
(5)低土地产出率和高土地垦殖率的矛盾。河谷地区大部分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土地土层浅薄、贫瘠,土地产出率低,生存的本能促使人们逐渐习惯于广种薄收,已习惯于垦山吃山,这更加剧了人与地的矛盾。
以上人地矛盾的突出体现,必然促使人们掠夺和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加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3.4国民经济过于依赖仅有资源,严重阻碍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思南县为农业大县,没有工业支撑,农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农业中,又主要以粮食生产、烤烟等作为经济的增长点。仅有的规模型工业主要为水泥、石材、煤炭等,这都是需要牺牲环境代价开发的产业。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束缚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推广新型农村能源如沼气、太阳能等,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河谷地带生态恢复探讨
针对思南县河谷地带上述生态、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特点,其生态恢复的建设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恢复,农业结构的调整,运行机制改革等三方面。
4.1生态恢复分析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总量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手段,增加和提高林草覆盖;提高森林质量主要指通过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恢复森林的原始结构或改变其单一、不合理的林相、林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的综合防护效应。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对河谷地带的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植被自然恢复困难地段的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和对河谷地带有希望封育成林的荒山荒坡、近3年思南县的造林未成林地及适宜封山育林且有希望封育成林的石山、半石山地的封山育林。在乌江河谷地带,石漠化发生强烈的地方,基岩大面积裸露,植被稀少,土层浅薄贫瘠,所以必须封禁,进行有效的封山育林,防止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促进生物积累,促进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在其自然恢复较为困难地段,必须通过人工促进措施,增加其森林植被恢复能力。封山育林采取以封为主,造、管、抚相结合的措施,将适宜地类的萌生灌丛植被类型演替为森林植被类型,;人工促进封山育林,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乔灌草的立体配置及混交林的营建,引入人工促进的植物恢复技术,采取播种、造林、补植等营林措施,造林树种主要以乡土树种(马尾松、柏木、杉木、麻栎等),对植被组成和结构进行改造,增加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为植被的加速恢复创造条件。根据喀斯特山地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层浅薄贫瘠,石多土少的特点,在采取人工促进时可以选择适生性强的乡土树种,按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作业。
(2)对本区域内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对乌江河谷地带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是恢复区域生态的关键突破口,河谷地带的陡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其土壤土层浅薄疏松、土壤裸露,水土极易流失,蓄水保肥力差,有机质含量少。在严格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下,本地区的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可以适当加大经济林的比重,以发展经果林、竹、药、茶为重点。宜林荒山的人工造林注重加大防护林和薪炭林的比重,在岩溶石漠化质山地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复技术中可以引用营养袋、生根粉、保水剂等技术,以提高植被恢复效果。 (3)对本区域内疏林地、残次林、低产林等低效林的改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河谷地带森林资源现状中疏林、残效林、经济林低产林还居多,通过对区域内疏林地、残次林、低产林等低效林采取封、造、改、管、护等措施,可以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森林的质量,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的综合防护效能。
(4)利用工程措施。对我县乌江两岸、山塘、水库等周围进行植树造林、补植补造或封山育林等措施,从而起到保持水土流失和保蓄水作用。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增大本地区的乔草覆盖面积,提升森林蓄积总量,提高森林生态的综合防护效能,遏制水土流失和喀斯特石漠化的纵深发展,促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4.2产业结构调整
人类活动频繁,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落后,对环境压力大。在交通条件差的地方,为了解决生活生产能源,无节制地砍伐林灌,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在部分产业开发、城乡建设、修路等掠夺或利用土地资源,使森林、草地减少,更加剧水土流失。因此,提高森林覆盖的同时应加大现有森林的保护。在依靠法律法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活农民经济理念,打破单一粮食生产,进行多种经营;开辟农村财源,改变其掠夺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更有效地对森林进行保护。根据河谷地带土地利用现状,一是要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二是在农村积极推广能源保林措施如沼气池、电、煤、太阳能、薪炭林等方面;三是建立立体庭院经济,加大农村副业(茶园、桑园、果园、药园和林场、牧场、渔场)开发。通过退耕还林(草)-畜牧业-沼气-经济林等模式,增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4.3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国民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在总结了发达国家走的弯路和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战略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河谷地区乃至全县、全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依赖森林资源的问题,更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政府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适度产长速度和合理的比例关系,促进部门的协调发展。打破单一粮食生产,进行多种经营;根据不同的土地生态环境和市场需要调整粮经作物的合理比例。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生产水平提高与人的素质提高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又注重进行农村社区环境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追求人类自身的社会经少量发展中回报大自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系统运行模型。
5结语
思南县乌江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县生态乃至乌江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通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全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长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等,对全县森林资源大幅度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末的139%达到现在298%,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乌江河谷地带的生态建设在全县生态建设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有了很大起色,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生态建设是一个慢长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量浩大,涉及面广,所需资金、物力、劳力量大。我们一定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主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时刻警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特别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把思南县乌江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治理好,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思南县林业局.贵州省思南县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R].思南:思南县林业局,2005.
[2] 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 李昌来.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及可持续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
[4] 王世杰.喀什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45052.html
上一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