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设计的高坝工程大多将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河床用混凝土防护起来,并在下游一定距离内修建二道坝,形成泄洪消能建筑物的一部分——水垫塘,以达到消能和防冲的目的。水垫塘作为防护下游河床的主要结构,其底板自身的稳定问题尤为重要[1-3]。对水垫塘底板的安全监测与预警是实现消能和防冲目的、保证高坝泄洪安全的关键手段之一。近几年,随着社会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认识与要求的提高,许多在建和将建工程放弃了挑流消能方案而选择底流消能方案,随之而带来的底流消能形式的高坝水垫塘底板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4]。
摘要:利用官地水垫塘底板泄洪振动响应原型观测成果,分析了不同泄洪工况下底板振动强度的分布特征,同时应用现代谱分析方法,从频域的角度分析了底板泄洪振动的频域特征,并研究了不同泄洪工况及流量对底板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各测点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官地水电站底流消能的情况下,位于消力池内前段(坝前0+149m)这一区域的板块振动响应最为剧烈,之后沿程减弱。水流的不对称流动和摆动,引起底板不同区域的板块振动强度分布规律产生显著差别。正常运行下的水垫塘底板是在水流荷载作用下的随机受迫振动,各测点的振动相关性较好,底板整体性也较好,且优势频率非常稳定地分布在0.6~1.7Hz之间。水垫塘内涡旋尺度较大,底板振动本身有着很好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同步性。随着泄洪流量的增大,正常运行下的底板振动强度平稳增强,优势频率缓慢下降,且当泄流量高于1500m3/s后,优势频率随泄流量增大而下降的速度趋于缓慢,并最终趋于稳定。
关键词:职称论文地质报告格式,水垫塘底板,原型观测,振动特性,相关性分析。
一直以来,高坝泄洪振动问题的研究范围一直仅限于坝区的水工建筑物本身,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泄洪产生的能量对泄洪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很少关心泄洪建筑物以外区域水流能量耗散的影响。但是最近,向家坝泄洪产生的建筑物振动沿地基传播后在远处软基上引起城市房屋振动强烈的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影响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明晰,据有关专家分析是由于底板在泄洪状态下产生振动,振动能量在水垫塘内被消耗掉一部分,虽然由于坝区的地基一般都是硬基,其振动的响应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但是泄洪产生的能量能够沿着地基以振动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上软基,振动的能量就会得到释放,软基上的振动响应就有可能会放大,从而引起软基上的建筑物产生强烈的晃动和振动,即产生所谓的“果冻效应”,对地面上的城市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在这个过程中,泄洪振动的能量是通过与之偶联接触的底板结构传播给地基的,底板的振动相对于地基来说,是“二次激励源”,因此从激励与响应相对应的角度来说,底板的振动特性对于地基振动响应特性和形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水垫塘底板结构一般不是整体浇筑的,都是由不同大小的板块组成的,研究水垫塘底板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各板块振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分析研究地基的振动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
本文利用官地水电站水垫塘泄洪振动原型观测成果,对官地水垫塘底板泄洪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
1官地水电站水垫塘底板泄洪振动监测
1.1工程简介
官地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中下游四川省盐源县境内,是二滩水电站上游的衔接水库。官地水电站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型、坝身5个表孔(加宽尾墩)泄洪+底流消能的泄洪消能布置方案,在溢流坝两侧设置2个放空中孔。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坝、表孔溢流坝、坝内泄洪放空中孔、消力池、右岸地下厂房等建筑物组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高168m,坝顶高程1334.00m,坝顶全长约529m;溢流坝段布置于河床中部,溢流堰顶高程1311.00m,每孔净宽15m。两个中孔坝段分别布置于溢流坝段两侧,中孔进口底高程1240.00m,孔口出口尺寸5m×7m(宽×高),其功能为放空水库与特大洪水时参与泄洪。溢流坝表孔泄流采用宽尾墩+底流泄洪消能方式,两中孔泄流采用侧向挑流进入消力池的消能方式,下游采用斜坡边墙消力池底流消能。
枢纽泄洪总功率16118MW,单位体积消能率32.1kW/m3。官地水电站属于典型的高坝泄洪底流消能的布置型式,具有落差大、流速高,泄洪功率大的的特点,泄洪条件下的水垫塘底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5]。
1.2观测分析原理
将振动位移传感器通过水工电缆连接到DMSH-60RP数据采集仪,通过在采集程序中设置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等参数,即可实现对底板和边坡振动的采集与处理工作。官地水垫塘底板振动测试原理见图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4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