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干旱区研究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构建

发布时间:2013-12-03 14:07:08更新时间:2013-12-03 14:07:37 1

  “绿道”是一通用概念,它指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这其中既包括居民通勤及建身的慢 行交通系统,郊野中为动物迁移提供的生态廊道,也包括沿城市内部水系的滨湖或滨水景观道和城市外围接近郊野绿地的林阴小道,内有专供行人及非机动车进入的 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此系统串联城市及周边的主要的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居民社区等。

  摘要:绿道 (greenway)有着改善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缓解交通压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大作用,本文以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为基础,分析绿道与城市景观格局、城市各类绿地之间关系,探讨影响构建城市绿道系统的各类环境和社会因素,以求能够总结出一套能够满足指导构建宜 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绿道系统的方法和原则,促进居民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转变。

  关键词:绿道,规划,景观格局,生态

  1绿道及绿道网络的概念

  通常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滨河绿道;(2)游憩娱乐性绿道;(3)具有生态意义的自然廊道;(4)景观线路和历史线路;(5)全面的绿道系统或网络。

   绿道网络是由绿道及绿道所串联的各个功能节点共同构成。绿道网络将城市中原本散状分布的各种类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自然文化节点 等连接起来,绿道网络建成后将扩展居民绿色生活空间并增加绿地可达性,形成环境优美舒适且辐射范围广的绿色开放空间,改变以往在各个孤立绿地节点活动场地 有限缺少连通性的格局。

  2国内外绿道研究现状

  2.1美国绿道研究

  第一个阶段(1867~1900年):奥姆斯特德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的“翡翠项链”。城市公园为深居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的城市居民,提供最接近自然环境的绿色生活空间。

  第二个阶段(1900~1940年):奥姆斯特德兄弟设计了40英里长的线性公园。爱里沃特在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阶段的1928年就拟定了一个横跨东西海岸贯穿全美的开放空间规划。

  第三个阶段(1960~1979年):美国环境运动对景观规划和绿道规划的兴起,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1980~1999年):绿色通道运动的命名。将绿道建设成为一个被称之为“可以触及城市各个角落的绿色手指”的系统。

   第五个阶段:国际绿色通道运动——即绿道全面兴起阶段,该阶段主要以法伯斯主编了《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第33卷绿色 通道专题后,最终使国际学术界对绿道这一新兴概念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为其后如火如荼的绿道规划研究和建设定下了方向。

  2.2欧洲绿道研究

   欧洲的绿道建设在规划思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均走在世界前列,其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居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受到的重视,早在 1996年欧洲议会就制定完成的《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为欧洲各国定下了关于国际之间绿道规划建设的基础性框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绿道联 合会的成立更为欧洲各国共同进行绿道相关研究及规划建设整个欧洲区域的跨国绿道系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协作机制,并为全球其他大区域绿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 引。欧洲对绿道研究关注最多的学者之一——汤姆·特纳教授对绿道下了一个极精准的定义:“绿道”是一条从景观环境角度来看被认为是好的道路。主要包括: (1)礼仪性大街;(2)林阴大道;(3)公园道;(4)河滨公园道;(5)公园带;(6)公园系统;(7)绿带;(8)绿色小径。

  2.3绿道在亚洲

  素以环境优雅,绿化率高被美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规划实施“公园绿带网”计划,通过这一计划可将全岛内各类主要公园和绿带连接起来,使居民比以往更加容易的走进绿地,感受绿色空间。

  而在日本,对绿道的研究侧重于对道路的研究,提出以交通道路为基础,沿道路恢复生态环境,最终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相协调,并通过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交流的设想,即所谓生态道路(Eco—Road)的研究。

  3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中非线型绿地和带状绿地的补充

   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各类人工和自然植被区,不同规模形式绿化区域组成的整体的统称,其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维护城市内生态环境,构成城市景观体系并为居 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调节人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 (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和其他绿道(G5)五大类,各类绿地发挥不同的生态、景观功能,并且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分布,其中公园绿地中的带状公园,附属绿地中的道路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中沿铁路、河流、高压走廊及路网两侧的生态防护绿地为线性带状分布,各类绿地互相孤 立,缺少内部的联系,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受阻,而绿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园林绿地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各个绿地斑块之间的物质流、能量 流、信息流的交流、促进城市地区城市多样性的提高,使市民更容易接触到自然环境,减轻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性更加 完善,动态稳定性更加稳定,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扩展性更加适应城市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加强,从而起到保护的目的,绿道是其他非线型或带状绿地的重 要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的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在规划时遵循统筹规划,均匀布置,规模形状与城市地势地貌相适宜,便于居民到达的原 则。绿道作为其他非线型或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城市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等节点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 个完善的绿地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将为城市居民营造出一副“城在林中,林中有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画卷,让城市居民既 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时尚便捷,又能体验鸟语花香,绿林流水的舒适田园生活,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绿道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联

  4.1绿道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

   景观生态学强调绿道网络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对周边景观基质及绿地斑块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倡导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应当考虑增加绿地直接连通性, 避免绿地孤岛现象,认为应当在绿地规划中构建开放性的绿地空间网络,使居民能便捷地进行城市空间与绿道网络之间的交通转换,是实现将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联 动机制的循环系统这一思想的有效途径,使绿地系统在景观界面上具有相对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城市空间中具备良好的可达性,在生态功能上具有稳定性和物种多样 性,把城市内离散分布的绿地斑块连接成网络,减少绿地的孤立性,使得绿地适应城市发展而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4.2景观生态格局与绿地系统的关联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往往偏重于城市“绿化”,缺少对于营造完整生态系统的规划,因此在未来的绿地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对于维护城市绿地景观 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影响,这将为促进城市绿地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促进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相协调,营造出生态性高,稳定性强,舒适性优的城 市绿地生态环境,并通过城市绿地景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促使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处于最健康稳定状态;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绿化景观,同时与景观 生态原理的结合,力图将城市绿地系统由传统的绿化景观转变为将变成能够充分发挥其旅游、生态、低碳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的主 体。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天然生态系统迅速瓦解,城市内环境形势严峻,居民对大自然环境的向往,要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更加 注重居民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首先,利用景观生态学手段,运用现场调查研究及卫星数据资料,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现实基础依据,利用历史与遥感资料对比方 法,来获取城市绿地斑块发展动态趋势,及时调整规划布局,为绿地规划提供指向性依据;其次,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各类绿地斑块规模、形状及空间分布进行 定量分析,并得出优化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对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实际并能维持生态功能稳定的影 响范围及服务半径,并以均匀度理论为原则保证城市绿地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居民分布及城市自然地形合理均布的建设,使更多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绿地带来的生态 环境优化的成果。

  4.3绿道系统运用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城市绿道系统,作为串联城市内部各类绿地斑 块,增加整个城市绿地系统内部的连通性,改变传统“见缝插绿”做法及将绿化作为城市点缀或者减轻环境污染而“盲目增绿”的做法,突显绿地系统在恢复自然、 营造城市生态系统等综合功能的积极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利用城市河道绿化带、铁路公路防护绿地等带状绿地,沟通城市内部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交通联系的同 时,充分发挥绿道作为绿地系统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作用,形成将城市各绿地斑块之间与自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的绿色通道网络,增加城市空间与周边各生境斑块的 连接度,通过生态分析手段确定绿色通道的合理宽度,在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条件下,促进城市内外各类绿地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通过整个绿道网络 得到交换、转移和存储,这对于维持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有着显著作用。同时,绿道作为带状绿道的补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以弥补集中绿地影响 范围有限和缺少相互流动途径的不足,为城内居民提供舒适易达的亲近自然的通道,也加强了城市绿道系统在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中的作用。

  5绿地系统中绿道网络构建的一般过程

   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的构建具有两层内涵:①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②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 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性绿色 开敞空间。

  5.1绿道网络节点选择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基础之上。从空间分布、居民出行片区划分、交通可达性,与其他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以及廊道网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出发,筛选 出斑块,生成网络节点。按照不同节点对绿道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度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绿道节点系统进行筛选及分类。通常划分为重要 性绿道节点和一般性绿道节点。将其中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交通衔接便捷和生态价值相对较大的定义为重要性绿道节点。主要包括综合性城市公园、城市广场、风景 名胜区以及重要自然和人文景点,将除此以外的绿道节点定义为一般性绿道节点。

  5.2绿道网络廊道选线

  根据城市绿道结 构特点将其网络廊道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河流廊道,植被廊道以及主要道路廊道三类。其中,蜿蜒曲转的河岸线构成了层次丰富、生态系统完善的优质城市景观;植 被廊道一般具有较好的自然属性,多沿城市边缘区域,开辟大量绿色空间,丰富城市景观;绿色道路廊道是城市内的绿道和城市绿地节点链接成整体的通道,主要含 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外环线以及高速路等。

  5.3廊道结构分析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规划范围内的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区、郊野公园等各类休闲游憩资源进行评定分析,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梳理。确立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为廊道串联节点提供依据。

  5.4绿道网络结构分析

   绿道网络由不同形状特点的绿地要素所组成,在分析其结构组成时可将块状绿地抽象为“节点”,线性绿地抽象成“线”,通过分析各类影响绿道构建的社会、经 济和地理等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基础分析、出行片区划分、与其他城市道路连接度、与城市其他交通接驳便捷度和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布局,从中发现合理组织并构建 绿色空间网络结构,通过数据化的网络结构指标对构建的绿道网络进行评价。基础分析:挑选绿道建设的相关影响因子,包括社会经济因子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因 子,综合评价绿道建设的适宜性。

  出行片区划分:根据串联的资源点分布及居民的出行特征等基础分析,得出居民使用绿道出行的合理范围,以此为依据划分居民出行的分区,确定每个分区的绿道路网疏密程度。

  出发地——目的地分析(O-D分析):分析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出行强度,衡量绿道系统承受多大的交通压力。

  与其他城市道路的连接度:合理安排与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支路及高速、铁路等道路系统的衔接关系,提出与各种道路交叉时的过路方式,以安全、便捷的保障绿道通行的连续性。

  与城市其他交通接驳便捷度:需分析绿道内慢行交通方式与小汽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水路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便捷程度,实现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样化及提高绿道网络可用性。

  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中需对游客中心、休憩设施、公交车站、自行车租售处、公共厕所、售卖点、公共直饮水机、咨询和治安服务站等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此外,通过绿道网络的构建,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节点的重要性,绿地可达性及生态稳定性等对于绿地系统建设非常重要的指数,为绿地系统建设提供更为符合生 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依据,而且绿道网络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非线形绿地和带状绿道的补充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环境,使城市绿地建设更符合生态性、和谐性、安 全性、多样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

  6结语

  将绿道网络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的深入和创新,一 方面它是对目前国内现有绿地系统规划中非线形绿地和带状绿道的补充,能有效改善快速城市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缓解环境城市景观破碎化加剧;另一方面绿道网 络的构建将为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生活工作压力,加大与居民需要慢节奏享受生活的矛盾,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绿色生活体验和观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同时保持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它丰富了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以自身的各项优势完善了绿地系统规划的更多功能,在工作通勤、生活通勤、环境体验、城市人文、休闲游憩、 旅游观光、视觉感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新的绿色生活体验。通过绿道网络的串联城市内零散分布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编织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和可以识别的城市 地标。绿道网络建设将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Z].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Z1).

  [2]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何昉,锁秀,高阳.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9):70-73.

  [4]吴于勤.马鞍山市绿地现状与国内外园林城市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3,(10):6-7.

   [5]Giordano,L.d.C.Multi- criteriaspatialdecisionanalysisfordemarcationofgreenway:AcasestudyofthecityofRioClaro,SaoPaulo,Brazil.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01–3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2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