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农业工程论文范文景电灌区现代化管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1-29 15:06:48更新时间:2013-11-29 15:06:51 1

  摘要:景电工程是一项跨省区、跨流域、高扬程、高耗能、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水利电力提灌工程,灌区管理现代化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升灌区管理和服务“三农”水平、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管理现状,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农业工程论文范文

  1工程概况

  甘肃省景泰电力提灌工程是一项跨省区、跨流域、高耗能、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水利电力提灌工程,有泵站43座,总装机25.97万kW,控制灌溉面积6.67万hm2,分期建成。1974年建成一期工程,设计提水流量10.6m3/s,加大流量12m3/s,年提水量1.48亿m3。泵站13座,装机容量6.7万kW,总扬程472m,设计灌溉面积2.03万hm2。1999年建成二期工程,设计提水流量18m3/s,加大流量21m3/s,年提水2.66亿m3。泵站30座,装机容量19.27万kW,总程713m,设计灌溉面积3.47万hm2。2000年建成景电二期延伸民勤调水工作,设计流量6m3/s,年调水量8000万m3,恢复灌溉面积1.01万hm2。景电工程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32万多人的生存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形成了1000多km2的绿洲,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灌区被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所困扰,许多灌区在非常艰难的环境条件下苦熬。如工程设施先天不足,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工程不配套;管理运行后天失调,水费过低,维修经费不足,没有自我更新改造能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技术落后,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差等。景电灌区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向现代化、精细化管理迈进的阶段,在甘肃是一面旗帜。渠系利用率、水费回收率走在全国大型灌区的前列,信息化建设被水利部树立为典型。但是仍存在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诸多问题。

  2.1工程运行管理面临的问题

  景电一期、二期灌区现行水价是成本价的64%和61%。每年提水量4.15亿m3,水费收入仅9000多万元,实际成本支出1.6亿元,水费与成本相差近7000万元。政策性补助资金没有落实,水费收入已难以维持逐年提升的运行成本,工程大修基金不能提留,工程老化失修较为严重,机电设备带病运行。

  2.2工程老化、工程效能衰减

  工程已运行20年以上,主要机电设备达到了规定的使用年限,渠道、建筑物及泵站压力管道破损严重,事故多发,设备运行效率和水的利用率严重下降,能源单耗上升,灌溉水利用率下降,已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的安全运行和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

  2.3电力制约因素

  电力制约因素严重,限额供电制约了工程提水效益的充分发挥。

  2.4制约水费改革的重要因素

  灌区种植结构单一,夏多秋少,套种和复种指数较低,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影响秋灌提水量和渠系利用率的提高,单方水的农业产值较低是制约水费改革的重要因素。

  2.5水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灌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工作运行创新意识淡薄,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制约着灌区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2.6信息化建设在灌溉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信息化建设在灌溉管理工作中没有应用起来。局域网自动化办公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干渠测流硬件设施不全,造成单个泵站能源单耗不能准确测定;能耗较高,提水效率较低,增加了水费成本,制约了高峰期的农业灌溉;干渠利用率不能分区间率定,管理上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影响渠系利用率的提高。

  3基本原则

  景电灌区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调整治水思路,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制建设,在管理手段、技术、人才等方面全面提高水平。景电灌区管理现代化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3.1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要与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

  地区现代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地区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了,灌区的收入和人员素质才能有保证。

  3.2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确定影响灌区发展的重点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3循序渐进,适度超前

  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进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既要满足当前的实际应用,又要兼顾长远发展。灌区现代化尤其是技术装备方面没有一定的预见性或者过度超前都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

  3.4积极探索灌区管理现代建设的多种模式

  实践证明,灌区现代化单靠灌区自身来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有多种模式来加速灌区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抓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和水利工作投入大幅增长的发展机遇,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其次探索多种建设模式,允许和鼓励多种资金、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加入灌区现代化建设,同时建立多种分配形式与新的资本组成模式相适应。

  4具体措施

  4.1减少实际服务与规定服务之间的差距

  软件方面的供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提高供水服务,灵活可靠快速地调配,调度方式采用统一调度,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使系统实现高效运行。供水承诺的兑现,测流误差的控制,节水规划的实现,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经济指标的制定与考核承诺的兑现,职工培训计划与实现。工程硬件方面的计划于实现,项目的建设与运行等。

  4.2增强服务意识

  管理层各层人员都应该理解和接受“服务思想”的理念。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应该将现代化的理念根植于此思想之中。没有它,试图实现工程的现代化会通常是毫无所获。4.3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检查传达给操作人员的指令,必要时对其做出修改。例如闸门的开启指令的执行是稳定区间流量、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干渠对支渠、支渠对斗渠、斗渠对农渠,农渠对农民的服务质量集中体现在多级管理人员是否按规程指令去执行操作。这项工作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做到,如果管理者无法做到,只能证明他们的工作责任性不强,工作态度不够热情积极,必须加强教育与改善,否则实现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的难度将很大。

  4.4提高和改进工程软硬件设施

  完善灌区资料信息化,建立适应当前管理水平的配水调度管理系统。实现全灌区的信息采集和远端传输,建立考虑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较完善的配水调度及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实现全灌区数据自动采集和测报、集中控制、配水调度自动化。改进提高系统的信息化设施,加强各层次之间的信息联络,通讯方面虽然有光缆主通道,但因景电泵站和配水点数量多,尤其是配水点,如果完全实现光缆通讯则难度较大,而且不经济,为了提高通讯水平,采取以光缆主干线为主的有线和无线共用的方式。实现调度、测量、监控等项目的需要。

  4.5解决关键分水点的流量控制与测量

  “测量”与“控制”是不一样的,二者都是需要的,测量是为了详细地掌握灌区灌溉需水量,首先要对水源泵站的提水量准确测量,其次是对各区间和分水点的测量。测量手段采取总干渠集中测量和单级泵站出水测量的方法,较准确的实现干渠利用率和能源单耗的核定。控制是以实现干渠水位稳定为目的,由于各泵站机组流量差异大,经常出现泵站与泵站之间水位忽高忽低的现象,实现控制的方法:一是安装适当数量的调频机组;二是安装出水量不同多机型机组,三是支口调节。目前景电一、二期工程总干渠、干渠之间没有测流设施,造成不能准确测定总干、干渠区间的利用率和单个泵站的能源单耗,形成管理上吃大锅饭的现实,其实将许多建筑物与技术进行组合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控制和测量流量,这对景电工程是非常重要的。

  4.6关键位置设立远程遥测监控

  这些位置通常为总干渠、干渠的渠首、分水口、区间测流点、工程重要险情地段等,配备灵活的机动管理人员。通常,有少量的机动的人员比大量稳定的人员更为有效。因为少量的机动人员不是只对一两个建筑物负责,而是必须了解各种建筑物及各种运行情况是如何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机动性随着良好的道路和交通设施及通讯设施得到改善,景电灌区的总干渠管理可以考虑用配备机动人员的管理办法。

  4.7重组供水和配水的组织机构

  借鉴国外许多灌溉管理现代化灌区的经验,供水组织与配水组织都是独立的。供水组织负责干渠的运行,配水组织负责支渠的运行,依次类推。每个组织都有特定的服务目标,减少各区间灌溉期间的供水矛盾冲突,确保调度命令的及时执行和准确观测记载,提高供水服务质量和经济指标考核质量,因此成立干渠供水管理所隶属管理局管理,供水与配水分离重组是灌区现代化管理的目标要求。

  5结论

  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建设涉及管理体制,人事、财政、水利等许多部门,单靠水利部门是推不动的,必须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建设还会触及一些部门、单位、个人的利益。无论是管理机构干部职工,还是用水户,长期形成的旧观念、旧习惯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扭转。灌区灌溉管理现代化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形势所迫,刻不容缓。现代化灌区是社会主义和水利现代化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就是人们广泛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灌区可持续发展,从而全面地改造灌区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建设现代化的灌区,必须要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转变,即要从过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实现水利工作的这些转变,就必须采取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使灌区持续、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2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