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表快的农业核心期刊推荐及范文

发布时间:2013-09-14 14:50:29更新时间:2013-09-14 14:50:33 1

  发表快的农业核心期刊推荐《杂交水稻》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专门报道杂交水稻的技术类科技期刊。以广大从事杂交水稻研 究、开发、经营、推广和生产各个环节的人员,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种子生产和经营部门、推广部门及生产单位的有关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1.引言

  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率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为保证高产,需要向耕地持续投入大量化肥[1]。但是,滥施化肥不但不能有效增产反而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改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氮肥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与消费国[2],早在1998年我国农业化学氮肥施用量就已突破2.47×107t,占世界同期氮肥用量的29.7%[3]。目前,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达434.3kg•hm-2,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225kg•hm-2)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其余60%的化肥贡献给了土壤和地下水[4]。农产种植成本大幅上升、品质下降及种地效益下降等负面问题的出现,也给化肥农业带来挑战。大量化肥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生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5]。具有“长效肥料”之称的有机肥,具有养分齐全、平衡、稳肥性好、后效长的优点[6]。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改良土壤团块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对氮磷钾的固定,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热量,有利于提高地温,改良土壤耕性,延长土壤适耕期[7,8]。有机肥亦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料,50年代初,全国有机肥料占总用肥量的99%以上,近年来,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机肥占总用肥的比例下降到30%以下[7],导致耕地越种越瘦。

  针对化肥和农药给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替代模式,寻求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其共同特点是保护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最大限度地依靠有机肥来培肥土壤,保持肥力,持续供给农作物养分[9]。但是,在中国具体应用成功的例子依然较少,其原因是对有机肥使用效果缺乏系统的试验证据。如何尽可能多地将农业和生活有机质废物投入再循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研究的科学假设是,如果秸秆中的养分通过动物过腹还田,粮食带走的养分不能有效还田,可通过增施化肥解决,按照粮食与秸秆比例为1:1计算,与现行的化肥施用量相比,仅施加一半的化肥即可保证粮食产量不下降,甚至因改造了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产量还可略有提高。本研究通过常规玉米在大田条件下试验,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并保证玉米高产稳产,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和方法

  2.1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05年10月~2007年11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园(E117°9′,N36°9′)进行,试验地所在区域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平均降水量675.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527.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8.3%,年内无霜期200多天。

  采用裂区设计,有机肥用量为主区,肥料梯度依次为0(M1),75(M2),150(M3)t•hm–2;化肥处理为副区,化肥用量(单位kg•hm–2)为,F1(N84;P2O528;K2O67)、F2(N168;P2O556;K2O134)、F3(N336;P2O5112;K2O268),共9个处理,栽植小区面积为27m2,小区之间设50cm宽保护行,3次重复。供试材料为普通玉米(ZeamaysL.)郑单958,行距67cm、株距25cm,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开沟穴播,每穴2粒,播种深度为5cm,其它管理措施同常规大田。

  考虑到今后发展秸秆畜牧业“过腹还田”,有机肥采用半熟的牛粪。化肥中氮肥为尿素及磷酸二铵((NH4)2HPO4),磷肥为磷酸二铵((NH4)2HPO4),钾肥为硫酸钾(K2SO4)。氮肥分两次施用,播种前基施总量的1/3,大口期施2/3,有机肥及磷、钾肥播种前一次性基施。两年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很好的重复性。本文以2006~2007年度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2.2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采用叶面积指数法[10],测量每片叶的叶长(L),以叶片最宽处的宽度作为叶宽(W),计算单株叶面积(LA)、叶面积指数(LAI):单株叶面积(LA)=∑L×W×0.75叶面积指数(LAI)=单株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株数/单位土地面积

  2.3生物量及干物质分配

  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取样,大喇叭口期分茎秆和叶片两部分,抽雄期分茎秆、叶片、苞叶和穗轴四部分,成熟期分茎秆、叶片、穗轴、苞叶、籽粒五部分,于干燥箱105℃杀青30min后,80℃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2.4数据分析

  本试验分9个小区3次重复。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00和DPS7.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性检验,多重比较运用LSD法。采用SigmaPlot10.0绘制图形。当P<0.05时,视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为显著。

  3.结果

  3.1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有机肥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组,其中大喇叭口期和成熟其均以M3(150t•hm–2)处理最高,分别高出平均值7%和8%。不施有机肥时,抽雄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均以F2处理略高,分别高出平均值3%和5%,统计检验不显著。有机肥施用量M2(75t•hm–2)水平下,F1和F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极显著高于F2处理,3个时期F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均值低6%、19%和7%。随着生育期延长,玉米叶面积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即使如此,在有机肥施用量为75t•hm-2的条件下,正常化肥用量F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依然表现最大。有机肥M3水平下,叶面积指数以F1处理最高,但随生育进程推进,从抽雄至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以F2处理的变化幅度最小,为4.6~4.8,而F1和F3的变化幅度分别为4.9~5.7和4.6~5.2。

  3.2干物质积累量动态变化

  表2显示,有机肥施用量M1处理下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M1和M2处理。在M1水平下,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积累量以F3为最高,F2与F3处理无显著差异;抽雄期化肥处理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表现为F1>F3>F2;成熟期化肥处理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表现为F1>F3>F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M2水平下,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化肥处理间的差异表现一致,F2>F3>F1;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F2与F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F1处理(P<0.0001),说明在有机肥用量为75kg·hm-2时,常规化肥用量减半不会降低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M3水平下,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干物质积累以F3处理最高,较该条件下均值分别高出4%和6%;成熟期干物质量F2与F3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F1处理;且成熟期M3与M2条件下的干物质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有机肥施用量达到M3水平对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高于M2有机肥水平的有机肥为无效投入。

  3.3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由图1可以看出,成熟期叶片干物质分配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有机肥时,F1处理的叶片干物质分配量高于其它两个处理;有机肥M2水平下,干物质分配量F1与F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F3处理;有机肥M3水平下,F2的干物质分配量显著高于F1、F3处理。不同配施比较发现,以M3F2处理的叶片干物质分配量最高,其余依次为M2F2、M2F1、M2F3、M3F2、M3F3>M1F1>M1F2、M1F3。

  图1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

  Fig.1.Amountofdrymatterdistributionindifferentorgansatmaturity不施有机肥的M1处理中,玉米茎干物质分配量显著低于施有机肥的M2和M3处理。有机肥M1水平下,分配到茎中的干物质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肥M2水平下,茎干物质分配量在化肥处理间的差异表现为F3>F1>F2;而在有机肥施用量M3水平下,F1处理的茎干物质分配量显著低于F2和F3处理,但F2与F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配施处理比较,M2F3、M3F2和M3F3无显著差异,但高于其它处理;其次为M2F1和M3F1处理,M2F2与M1F1处理无显著差异,M1F2处理较低,M1F3最低。苞叶+穗轴的干物质分配量在M1、M2、M3水平下分别为49.9g·stalk-1、51.4g·stalk-1、54.8g·stalk-1。M1水平下,苞叶+穗轴的干物质分配量F1>F3>F2;M2水平下,苞叶+穗轴的干物质分配量随化肥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M3水平下,F3处理获得了最高的干物质分配量,F1与F2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配施处理间比较,处理间差异表现为M1F1、M2F3、M3F3>M3F1、M3F2、M2F2>M1F3>M2F1>M1F2(P<0.001)。

  单株籽粒干物重以有机肥M1处理最低,M2与M3之间无显著差异。有机肥施用量M1水平下,F1与F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F2处理;M2水平下,M2F2>M2F1、M2F3;M3水平下,M3F2>M3F1、M3F3。不同配施处理间比较,处理间籽粒干物重差异表现为M2F2、M3F2>M2F1、M2F3、M3F1、M3F3、M1F1、M1F3>M1F2。说明不施有机肥时,不施化肥和正常化肥用量均利于籽粒干物重的提高,而化肥用量为正常用量一半的处理对籽粒干物重无显著影响;在有机肥用量75t·hm-2和150t·hm-2条件下,化肥用量降低到正常用量一半的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籽粒干物重;但增加有机肥用量一倍对籽粒干物重无显著影响。

  3.4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3显示,叶片干物质分配量与茎杆的干物质分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茎干物质分配量与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1和0.92;苞叶+穗轴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与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干物质分配量与叶片的干物质分配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试验条件下,郑单958的籽粒产量主要取决于光合光能器官叶片的干物质分配量,植株总重则主要决定于叶片和茎杆的干物质分配量,其次取决于籽粒和苞叶+穗轴的干物质分配量。

  3.5不同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的差异

  由图2可以看出,不施有机肥时,籽粒产量以F2处理最低;在M2和M3水平下,则以F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1288.4kg·hm-2和12491.4kg·hm-2。但总的看来,施有机肥条件下化肥用量为常规用量的一半时产量最高。以上说明有机肥用量为75kg·hm-2即可获得玉米高产,有机肥用量再增加至150kg·hm-2对产量无益,增加的75kg·hm-2有机肥为无效投入。

  4.讨论

  现代农业对化肥的长期依赖,将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良耕地质量的重点应当定位在“减化肥、增粪肥”。提高光合产物的循环利用可有效提高“粮食”产量,这不仅没有环境风险,而且解决了棘手的乡村环境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1]。理论上,秸秆中含有的物质和能量与粮食不相上下,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即生态学上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链接。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如加工成微储秸草[12]为牲畜提供饲料,进而增加有机肥,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对水的需求也将减少,从而大大降低种植业成本[13]。有人在水稻上研究表明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14],但是通过严格试验检验上述科学假说的研究工作较少报道。本文研究发现,在有机肥施用量75t·hm-2前提下,在目前基础上减少一半化肥用量,玉米籽粒产量仍高于施常规化肥量的籽粒产量(图2),但当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至150t·hm-2时,籽粒产量无显著增加,化肥利用率大幅度降低,这说明粮食生产中减少化肥投放量的空间很大。

  据初步估计,如将全国50%的秸秆利用起来,可增加牛粪32.8亿~38.3亿吨,折合2835万~3310万吨硫酸胺。如果坚持不懈地用有机肥养地,减少化肥用量,则一些温带和湿润地区的盐碱地、丘陵地带等中低产田可变为高产田或中产田,这样,我国粮食生产的压力就大为减小了。目前我国农民每公顷耕地肥料投入比欧洲农民多208元,但粮食生产能力只相当于欧洲国家的60%~70%。由于不合理施肥,国家每年浪费性化肥投入高达1400亿元。事实上,中国农民使用的化肥中,60%左右没有利用并对环境造成危害[15]。有人研究发现[16],由于长年过量施肥,每公顷氮(N)盈余127kg,损失267kg,其中氨挥发和淋洗的氮损失分别高达143kg和102kg,,对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量M1处理下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低于M1和M2处理;在有机肥用量为75kg·hm-2时,常规化肥用量减半不会降低玉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的干物质均以F2处理的最高,成熟期F2与F3无显著差异(P>0.05);当有机肥用量由75t·hm-2增至150t·hm-2时,干物质积累量并无显著变化,说明有机肥施用超过一定量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施用有机肥后,耕层的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和土壤吸附力增加[17]。Witter[18]通过30年的大田试验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料等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另外,长期使用有机肥可大大提高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19]。本研究中M2F2处理之所以获得最高产量可能与这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组合可以改善土壤,促进玉米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关,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源-库关系是作物生理生态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把群体光能利用和作物产量紧密联系起来,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20-26]。在玉米源-库关系方面,由于试验环境条件、供试品种、产量水平、种植方式、处理方法以及分析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看法,如源限制说[20,21]、库限制说[19]、源库共同限制说[23]、品种差异说[21-24]、环境差异说[21-23]等。有研究表明高产玉米产量的形成是其源库协调发展的结果[26]。结合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结果(图1),我们不难看出,籽粒产量最高的M2F2处理的叶片干物质分配量并不是最高,这似与表1中所表明的叶片干物质分配量与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不吻合。其原因可能存在于,M2F2处理不同玉米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适中,实现了源、库、流协调统一,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从而获得理想的籽粒产量。

  5.结论

  本研究通过严格的控制试验证实,在田间状态下增施有机肥可以有效地降低化肥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在有机肥用量达到75t·hm-2时,在常规化肥施用量基础上减少一半化肥用量依然获得最高的玉米籽粒产量。有机肥增产很可能与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作物源、库、流协调发育有关。

  参考文献

  [1]奚振邦,王寓群,杨佩珍,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有机肥问题[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874-1878.

  [2]李菊梅,徐明岗,秦道珠,等.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1):51-56.

  [3]沈善敏.氮肥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和农业氮的损失[J].土壤学报,2002,39(增刊):12-25.

  [4]蒋高明.治理耕地污染要的是行动[J].环境经济杂志,2007,42.

  [5]FlipseWJ,andKatrBG.Sourceofnitrategroundwaterinasewedhousingdevelopment[J].CentralLingIsland,Newyork.Groundwater,1984,22:57-65.

  [6]索东让.长期定位试验中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71-75.

  [7]宋秀杰.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J].农村生态环境,1997,16(2):56-59.

  [8]唐继伟,林治安,许建新,等.有机肥与无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3:44-47.

  [9]刘国伟.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10]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等,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47-1253.

  [11]蒋高明.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EB/OL].blog.sina.com.cn/s/blog_49919cad010003jo.html.2006.5.23,

  [12]石元春,发展生物质产业[J].科技日报,2005,3:2.

  [13]蒋高明.让生态农业循环起来[EB/OL[.zhanxian.cn/HuanjingBaohu/xunhuanjingji.shtml,200,07.02

  [14]谢文法,叶惠华.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68,6875.

  [15]蒋高明.我国粮食增产的空间在哪里[EB/OL].it.sohu.com/20071228/n254349882.shtml,2007,12.28.

  [16]王兴仁,江荣风,刘全清,等.施肥与环境的关系[J].磷肥与复肥.2007,22(5):10-14.

  [17]张锐,严慧峻,魏由庆,等.有机肥在改良盐渍土中的作用[J].土壤肥料,1997(4):11-14.

  [18]玉米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9]A.Ndayeyamiye,D.Cote,Effectoflong-termpigslurryandsolidcattlemanureapplicationonsoilchemicalandbiologicalproperties[J].CanadaJournalofsoilscience.1989,69(1):39-47.

  [20]DaynardTB,etal.Contributionofstalksolublecarbohydratestograinyieldincorn(ZeamaysL.)[J].CropSci.,1969,9:831-834.

  [21]MaizePhysiology[M].Beijing:AgriculturalPublishingHouse,1987.

  [22]BarnettKH,etal.Source-sinkratioalterationanditseffectonphysiologicalparametersinmaize[J].CropSci.,1983,23:294-299.

  [23]Uhart,etal.Source-sinkrelationshipinmaizegrowninacooltemperatearea[J].Agronomy,1991,11:863-875.

  [24]尹枝瑞.一熟制春玉米吉林省产区超高产田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关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3):33-37.

  [25].李明,李文雄.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30-1137.

  [26]吴正锋,王空军,董树亭.高油玉米源、库生理特性研究Ⅰ·高油玉米产量受叶源的限制[J].作物学报,2005,31(3):283-28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2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