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场地植物系统的设计与组织
程俊恒
摘要:发挥植物系统的最佳综合功能,特别是充分发挥其最大单项服务功能,是建筑系统场地植物系统设计的最主要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场地;植物系统;配置原则;设计方法
0引言
建筑场地植物系统设计与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在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指导下,依据建筑系统的功能要求,选择主导因子,对建筑系统场地进行植物功能需求分区分析,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适宜植物系统进行设计与配置,来满足建筑系统场地的不同功能需求。合理的配置可以为建筑提供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尽管植物系统在单体建筑和生态社区场地中的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在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场地中也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设计。
1 建筑场地植物系统配置的原则
(1)植物系统的地带性原则
由于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土壤结构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周边的自然植被和植物群落差别很大,在植物品种,色彩配置上,也有内涵和外在的差别。故在建筑系统选择植物时应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充分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并在注重乡土植物应用的基础上,适度应用外来树种,丰富发展良好景观。
(2)群落配置的结构与层次性原则
植物的个体美以及季节变化可以组成植物的群体美,群落的季相变化,不同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占据着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生态位,乔、灌、草、藤本、地被等各类植物复层混交组成的群落系统能够发挥植物系统的最大功能。
此外,一些建筑评估体系中往往有一条内容明确的要求:每年新栽一定数量的乡土植物,而不像我们目前的小区绿化通常都用年龄基本一致的成品树木,除保留不同树龄的植物外,一般绿化后不再增加树木,好在目前的状况是小区的绿化可能会经常翻新,虽然增加了绿化成本,但也改变了建筑系统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
(3)生态恢复和生态重组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城市植物生态系统构建有两大途径,结合已有自然进行野化、自然化设计、恢复自然植被;通过大量人工干预重建自然植被,二者并重。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际上是在人为控制或引导下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因此,生太恢复设计必须遵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生境条件不同和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具体步骤,在生境条件恶劣,特别是土壤状况不良的地段,要想加强生态演替的自然进程,首先种一批长得快,要求低的先锋性物种,将地表快速覆盖上植物,改善土壤排水、固氮、刺激土壤微生物生长,给后期物种提供较好的微环境,之后种植生长周期长、耐阴的物种,最终能完全替代先锋性植物的过渡阶段的植物。
2 建筑场地植物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现有的不同植被条件下以及在建筑的重建与改建的过程中,植物系统的设计不尽相同。任何一个植被系统及其生态系统都具有多项综合功能,但在现实中往往单一植被功能或几项功能的需求更加突出,发挥植物系统的最佳综合功能,特别是充分发挥其最大单项服务功能,是建筑系统场地植物系统设计的最主要的目的。
(1)防污配置
植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大气的能力,理想的防污配置应有利于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最大吸收,并能将污染物托向高空,避免在建筑物附近积聚和扩散。通常的配置方式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在建筑系统的最外围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根据污染物的种类,选用相应的吸附和抗性强的树木进行自由散植,进行初步的吸附消纳作用;第二部分,在中层,采用放射状或丛状栽植方式种植树木,形成开阔通道,引导污染物的扩散,使污染物远离人的活动区域;第三部分,在建筑系统较为靠里的林带层中,配置多层以污染源为中心的弧形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林带,这些林带最好间断成片,内外交错。三层结构从内到外,最好分别为稀疏型、疏透型和紧密型;在高度上,建筑系统防护林带的最外层林带低,最内层林带高,这样可以控制气流速度,有利于污染物逐渐被树木吸收、滞留、托向高空或高层建筑以外。
(2)滞尘配置
滞尘主要包括防止地表尘土飞扬,加速飘浮粉尘降落,阻挡含尘气流向建筑物的扩散和侵袭,将粉尘污染限制在一定范围。为获得最大的滞尘效果,既要选择合适的树种,还要注意合理的布局和适宜的配置结构。通常在绿色建筑系统的外围,特别是临近主要道路或其他污染源的地带,采用带状,环状或丛植方式进行配置。配置密度要大,以复层混交为好,注意草坪与地被植物的应用,尽量减少地表的裸露。
(3)植物系统与建筑场地风环境的组织
结合建筑系统的具体特点,根据建筑所处的纬度,特别是所处气候带特点,参考风向类型,进行植物系统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为建筑系统提供良好的新风环境。结合建筑的门窗位置设计,场地和绿化、借助树木形成的空气流动可以帮助建筑室内通风。夏季因植物本身有水分蒸发,会形成一个气流上升的低压区,这时就会引导空气过来填补,不同的植物形态对通风的影响各不相同。合理配置植物系统,不仅可以为建筑系统提供良好的暖风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适当布置防风林的高度、密度与间距会收到很好的挡风效果。另外,还要注意植物系统的防风效果是会变化的,林带的结构除主要决定于栽植密度、林带的宽度、植物搭配方式外,也会因为树龄、季节、树种、修剪、间伐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应随时调整。夏季当建筑系统外界风力太弱时,又会带来自然换气的障碍,此时有必要利用植物系统的导风功能。树木的种植位置对室内自然风的获得有很大影响。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合理配置植物系统,是实现建筑系统的良好风环境重要条件。
3 植物系统与建筑场地声环境的组织
事实表明,林带的减噪效应优于树丛和树林,其总的效果取决于林带树种组成、结构、高度、宽度、长度和林带设置位置。树种枝叶密集、分枝点低、种植呈三角形,结构紧密的林带效果好,可选用当地适生的常绿乔木为主要树种,在乔木下配置灌木,形成不透光的稠密林墙。若林带中用落叶树种,应配置在林带中央,两侧配置常绿树种。
防音林带应配置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根据实际情况,林带可采取长条状或环状闭合方式排列。长条状方式排列的林带,其走向要尽可能与噪音传播方向垂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林带越近声源,其效果越好。
林带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直接影响林带的防音效果。有人认为:防音林的长度应为音源与建筑保护区间垂直距离的两倍。林带的宽度、高度均与防音效果呈正比。一般设计结构合理的林带,平均对噪音的减弱值大约为0.2~0.5dB/m。如12m宽的乔灌草组成的林带可降低噪音3~5dB。40m宽的乔灌草组成的林带可降低噪音10~15dB。因此,在建筑和道路或者噪音源之间,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和合理的种植方式来使噪音降到安全指标以下。叶面大而坚硬,叶片呈鳞片状重叠排列,树体自上至下枝叶密集的常绿树种防噪效果较为理想。在整个建筑生态系统中还应注意防火防灾树种的选择应用与合理配置,通常采用乔灌草混交配置,乔木株行距一般为1m×2m,种植点呈品字形排列,林带宽度至少10m,特别在主导风的方向要加大宽度。
4 遮阳的配置
在建筑的西侧,利用落叶藤本、落叶乔木等进行遮阳设计、通过不同的植物种类、合适的密度以及适宜的配置方式等来满足建筑冬夏对日照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对停车场进行遮荫绿化,减少夏季对车体的曝晒,充分发挥其降温节能的生态功能。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建筑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连接,任何一类微小的生态系统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都和其他生态系统发生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不仅要注意本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应考虑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特别是相邻或具有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注意和生态安全框架中廊道或斑块的关系,该系统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如果处在适宜斑块的关键区域或核心廊道的附近,还应注意食源植物的应用以及动物适宜生境范围扩大的研究等。
5结语
尽管植物系统场地的设计与配置对建筑系统环境的改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高层建筑上部楼层等一些盲区,因此,还可以通过高层建筑的植被屋面、墙面绿化与室内绿化等形式得以补充。甚至有人将其视为是场地绿化向建筑的渗透或延伸,特别是高层建筑内墙附近的植物应用。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gongchengkexuelw/1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