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适时的进行结构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就分析了目前我国种植业的现状,以及进行结构调整的方法对策。
《农业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农学、林学、园艺、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田水利、草业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及有关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综述、应用技术及简报、简讯等。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行政管理干部、有关企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受人多地少与食品需求量大等国情制约,我国以粮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但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商品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粮〖cd1〗经〖cd1〗饲三元结构是必然趋势。种植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当地条件和环境,与共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条件相适应,避免盲目进行和短期行为,本文通过对我国种植业结构变动趋势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提出调整方向和具体对策。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我国种植业面临的主要题目是:①如何使生产结构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产品走向市场具体竞争力;②如何使种植业生产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协调,农产品的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基本平衡;③如何使各种资源得以高产有序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生产持久发展;④如何建立公道的粮〖cd1〗经〖cd1〗饲三元种植结构,促进整个种植业生产的功能与效益。这些题目都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直接相关。
1、我国种植业结构特征及发展规律
1.1由于人口多耕地少,食品需求量大,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作业种植业的基础,因此决定了我国种植业结构以粮为主的基本特征。“国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至今已沿袭了很多代,尽管社会形态不断改变,但人口众多、耕地较少、经济落后等基本国情仍没有根本改变,以粮为主这一种植业结构特征一直保持下来。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近两番,但粮食供需矛盾还明显存在,我国食品结构中粮食占尽大比重 ,而且又是畜牧、水产等养殖业的基础,粮食题目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安定。
1.2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三元结构逐步确立并趋势于完善。相应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进步,传统农业是典型的“小而全”生产结构,人物的多样性非常突出。建国以来,农业由传统方式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种植结构变动基本趋势(1952-1991)是粮食作物面积呈曲线下降,从82.8%到75.1%;经济作物面积从8.8%到15.7%,其中蔬菜瓜果类作物面积上升快,饲用粮食数目增加很快,但饲料作物生产还未独立出来。
1.3区域资源条件与经济水平的不均衡导致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较大,贿随着农业发展变动也大,黄淮海地区60年代到70年代是缺粮地区,但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太湖地区是历史上的粮仓,而今由于非农产业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增加,可提供的商品粮日趋减少,经济作物中产区变动更为剧烈,如辽河平原棉区已基本消失,四川盆地、汾渭平原、洞庭湖平原等一些老棉区规模呈缩小趋势,而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三省棉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面积、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新疆内陆棉花也发展飞速,面积和产量已接近全国的1/10,种植业结构演化是逐步向适应商品经济与物作适宜产区集中。
1.4政策因素及宏观调控手段对种植业结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历次种植业生产的波动无不与之直接相关。建国初期种植业迅速恢复和发展,此后又掉进低谷,1976年与1965年相比,人均粮食占有量仅增加1.52kg,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基本没有发展,1978-1984年,随农村改革开放,种植业出现空前的高速增长,粮、棉、油增产幅度相当大,但此后几年,又出现新的停滞和徘徊,现阶段为适应经市场纱刘又进行新的调整,种植业每一次大的波动几乎都是由政策因素所致。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2.中国饲料区划课题组,中国饲料区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刘翼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4.邹超亚,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
上一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