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论文发表

浅谈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发布时间:2011-02-26 11:16:56更新时间:2021-03-23 14:06:54 1

  摘要: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农药,生态环境,生物防治

  化学农药是消灭人类和植物病虫害的有效药物,对农林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农药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环境保护,降低农药污染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1],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污染的现状

  迄今农药的品种已发展到上千种,农药的使用量也急剧增加,成为决定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和提高收获量的重要因素[1]。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2农药的危害

  2.1农药对人体的危害[3]

  农药主要由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内:一是偶然大量接触;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1)急性中毒。农药经口、吸呼道或接触而大量进入人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的急性病理反应为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往往造成大量个体死亡,成为最明显的农药危害。

  (2)慢性危害。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的食品,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农药慢性危害虽不能直接危及人体生命,但可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致使其它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

  (3)致癌、致畸、致突变。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动物实验确证,18种广泛使用的农药具有明显的致癌性,还有16种显示潜在的致癌危险性。目前我国颁布了5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规定10类农药禁止在农业上使用。其中二溴氯丙烷可引发男性不育,对动物有致癌、致突变作用。

  2.2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1,4-6]

  大量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其它食害虫的益鸟、益兽,使食害虫的益鸟、益兽大大减少,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经常使用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导致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增加,由此形成滥用农药的恶性循环。

  随排水或雨水进入水体的农药,毒害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使淡水渔业水域和海洋近岸水域的水质受到损坏,影响鱼卵胚胎发育,使孵化后的鱼苗生长缓慢或死亡,在成鱼体内积累,使之不能食用和导致繁殖衰退。

  2.3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3.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1,3-5]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2.3.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2]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2.3.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1,5]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3农药污染的防治

  3.1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3.1.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种群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用,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

  3.1.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3.1.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3.1.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即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3.1.5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3]陈曙阳,王鸿飞.1992-1996年我国农村农药中毒报告发病情况

  [4]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王玉秋,钱茜.浅谈农药污染及防治

  [6]吴德峰.农药污染与鸟禽类农药中毒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gnyelwfabiao/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