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代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由此,加强小城镇管理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代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由此,加强小城镇管理建设势在必行。
1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规划体制不完善
小城镇规划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特征,是当地政府意志的体现。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由于种种原因,当地政府在发展经济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影响下,迫使他们多干一些领导看得见的事,因而任意修改规划。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1.2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总量有所扩大,运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完善。总体上看,小城镇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承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能力低,规划与建设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持续、健康发展。
1.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相当于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其表现为:首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有害污水、废水,有的污染废气在居民区的上风向,这是城镇的主要污染;其次,城镇居民环保意识淡薄,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备,造成垃圾和粪便的污染;再次,乱采乱伐现象严重,胡乱开发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噪声污染等现象严重。
2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
小城镇建设应当按照五统筹的标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小镇。
2.1合理规划,科学管理
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前提,是龙头,是灵魂。没有科学的、适度超前的规划蓝图,不可能建成独特品味和快速发展的小城镇。小城镇的建设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编制、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原则,以绿色环保为准则,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
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1]。
首先,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部门的配合支持。高效的决策机制,对规划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要有一个权威的领导机构来决策,确保可持续发展。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规划管理工作流程,对规划管理进行透明的参与机制,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其次,从事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必须做到规划是法,有法可依。经过批准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部门的技术性报告,且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不得随意改变,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再次,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组织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方法,使小城镇管理科学、规划合理。积极推广现代化管理,充分推广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打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反映了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标准,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使小城镇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居住人口。未来发展小城镇重点不在于增加数量,而是完善功能。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解决与现有城镇居民的居住、生活和服务等相关的水、路、垃圾治理、卫生整治和环境管理等公共设施、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设施的配套水平,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功能,为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小城镇建设,鼓励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小城镇供水、道路、燃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种渠道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全民参与。
2.3加强环保
首先,制定生态环境规划。以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态环境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认真研究和解决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好小城镇工业区、生活区的布局,规划绿色指标,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治噪音的原则认真实施。
其次,加强管理。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提高环保执法力度,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环保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城镇居民“生态环境人人保护”的使命感,同时也增强管理部门“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危机感。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积极参与。要严格执法监督,依法治理污染。对拟新建的企业,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凡是污染环境的企业,不管经济效益多好,管理部门坚决不予批准,杜绝新污染源。对现有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严格要求,停顿改造,否则不允许生产。
再次,强化领导者和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有些小城镇的领导者不注重环境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关心生态建设,只关心城镇建设规模和自己的政绩。无论企业污染多严重,也盲目上马,给地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城镇居民生活留下隐患,带来不便。所以,领导者要有环保意识,保证小镇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城镇居民是城镇建设发展的主体,居民与城镇的生态环境状体息息相关。由于城镇居民大多是农业人口,缺乏城镇意识,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仍然保留农村生活风俗习惯,垃圾随处可见,粪堆、柴堆大街小巷比比皆是,严重破坏小镇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只有提高城镇城镇居民素质,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真正提高生态环境水平[3]。
总之,加强小城镇建设,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打破城乡界限,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等各种手段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刘洪波,郭鹏.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16(1):21-22.
[2]陈振兴.浅谈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2):293.
下一篇:浅谈城市配网建设的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