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西海岸新区区位条件、科技人才、海洋资源、生态与政策环境等优势明显,海岛数量多、资源丰富,为海岛旅游创设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海岛旅游仍处在传统观光型阶段,文章在介绍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岛旅游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海岛存在基础资料不完善、开发方式粗放单一、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并给出要向休闲、娱乐、度假型生态旅游转型升级,重点在于注重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海岛旅游;产业升级
青岛旅游是“山、海、城”融于一体的格局,其优势首先在于“海”,但“海”主要集中在滨海旅游上,海岛旅游尚未打开局面,尤其是青岛西海岸区域内的海岛在生态旅游开发上还处在部署与初级阶段。探索与研究青岛西海岸海岛旅游由粗放型向生态持久型升级,有利于适应与满足近年中国旅游市场整体由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的强劲市场需求,对发挥青岛西海岸区位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提升文化品位、建设基础设施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助于整合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向纵深方向发展[1]。
1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岛及海岛旅游的特点
海岛数量多、面积偏小,区域内岛屿共42处,截至2013年6月有23座海岛设立岛碑,其中无居民岛有19个、有居民岛只有4个。灵山岛面积最大、居民最多,沐官岛居民最少,小石岛距陆地最远,外连岛紧邻高潮线,大连岛面积最小,小桥岛在高潮时会没入水下。
从分布上看,西海岸海岛呈月牙带状,错落有致,整体是“大分散,小集中”态势,23个有名录的岛屿散布在胶州湾口、唐岛湾、灵山湾风景区至董家港口离岸综合开发示范带附近,除牛岛、大桥、小桥3个岛独立存在外,其余基本是3~4个为一组串联集中分布,岛与岛之间基本以海沟或基岩浅滩为界,低潮时可徒步往返。从区位上看,与大珠山和小珠山相望的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沐官岛等差异偏大、资源丰富,旅游价值高;牛岛位于唐岛湾旅游景区内,低潮时北面浅滩裸露与陆地相连,具有发展高端旅游的基础;部分岛屿位于凤凰国际旅游岛南部开放型海域内,背靠“六大产业集群”项目基地,扼守黄岛前湾黄金水道,承接南部广阔的深海海域,海岛经济价值进一步放大;沿海有多处宽阔金色沙滩,揽碧波银浪,与千姿百态的岸礁逶迤相连[2]。
西海岸海岛因距陆地较近,岛上气候、水文等环境特征与陆地差别不大,属于大陆岛类型。多数岛屿植被茂盛,原生态自然面貌保护较好,未实施定向开发活动;周边海流平稳、环境水质好,藻类、贝类和鱼类资源丰富,海产鱼虾260余种,也有渔民从事筑池或底播养殖。
目前,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3个面积较大的有居民海岛已开发旅游,旅游收入已成为岛上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无居民海岛旅游尚未开发,如牛岛于2012年就出现在国家首批可开发旅游的无居民海岛名录中,却因各种原因迟迟未开发[2]。
2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岛旅游存在的问题
21海岛基础资料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西海岸有关部门多次对辖区海岛进行调查、测量,获取片区过半海岛的基本信息。但受历史条件、重视程度及技术条件制约,对海流、水文、生态承载力等专业数据掌握得还远远不够,从根本上阻碍海岛旅游业的开展。各海岛间的发展相互割裂、隔绝,无法在信息、市场和技术等方面共享共荣,直接导致各海岛生态旅游难以确定统一的发展格局与规划。
22海岛开发深度不够,方式粗放单一
目前西海岸对海岛资源的利用仍以粗放式为主,主要是自然观光游,对地势地貌、源远文化、淳朴民风等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岛、海、山、企、校”五大特色旅游资源之间没有共融性协调配合,海岛旅游仍停留在浅层次阶段,潜力没有很好地挖掘,缺乏拳头产品;海陆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高端产业的顶层设计不完备,海岛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缺乏大集团科学系统开发,多为海岛居民自发组织开展休闲垂钓、渔家乐活动等。
23海岛个体生态保护力度低,环境破坏较严重
西海岸海岛资源总体上丰富多样,但就海岛个体而言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生物链短且稳定性差,容易被破坏,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再生能力差[2]。有居民海岛生态系统典型、生物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岛上居民的生活垃圾大多直排入海或无法自然净化地堆积,加上游客旅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降解物质的累积等,海岛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无居民海岛受分布分散、保护设施缺乏、物种复杂、生态结构单一等限制,环境独立封闭、生物系统极其脆弱,旅游者和开发者的破坏行为很容易让美丽海岛面目全非。
24海岛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发展滞后
鉴于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原因,西海岸海岛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低端消费普遍,高端酒店寥寥无几;餐饮类别单一,以海鲜为主,烹饪手法常规,缺乏特色和创新;休闲娱乐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游客精神文化的需求;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维护更难,社会服务简陋。
3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岛旅游升级的对策
3.1注重规划,强调有“形”海岛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应整体考虑、综合开发利用,塑造海岛旅游的“形”,形成西海岸独特的海岛旅游模式。
3.1.1遵守开发原则,规范开发秩序
“岛、海、陆”统筹发展,把海岛优势、海洋资源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统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岛海陆统筹发展旅游试验区。
以岛兴游,应以海岛旅游为龙头、品牌,与山海陆有机结合,促进岛海陆高端旅游要素集聚,实现岛山联动、海陆一体的旅游态势。
把创新作为推动新区海岛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海岛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有居民海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序开发无居民海岛旅游项目,建设岛海陆相通的基础设施等[3]。
坚持以生态立区、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相互衬托的岛-海-陆一体发展模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做到优岛先开发、集约节约用岛用海,强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低碳海岛旅游[4]。
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集约与综合开发原则,重点保证海岛公众休闲度假、自然风景原生态、港口岸线配套发展等需求。
3.1.2构建以“灵山岛”为圆心角的扇形式海岛旅游辐射圈
以灵山岛为圆心,西起董家港岛屿、东至凤凰岛边界,覆盖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小珠山、大珠山景区,包含凤凰岛国际旅游度假区、灵山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从东到西以有居民海岛(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沐官岛)为主线、以无居民海岛(牛岛、脱岛、大石岛等)为辅线,构建西海岸“岛、海、山”一体化的扇形海岛旅游圈。未来可以发展成以“灵山岛”为圆心向更远海域延伸的半圆或圆形海岛旅游圈。
3.1.3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在西海岸旅游局设立专门的海岛旅游主管部门,集中统一规划、开发与保护海岛,为海岛综合旅游寻求更多的政策与资源支持。其次,开展剩余19处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初始登记工作,着手开展海岛资源和环境的综合调查与评估,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手段逐个查清海岛地理信息、海流信息、生物信息等基础资料,查明资源的种类、储量、质量和分布,摸清海岛环境承载能力,建立高精度、大比例尺、实用可靠的海岛管理信息系统,为海岛保护与开发提供可靠依据。最后,尽快完成西海岸海岛保护规划的编修,科学保护与开发海岛。3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3.2.1东西联动,设计城市旅游“新名片”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位于青岛市东部,以高、奇、险及人文历史闻名。灵山岛是我国除海南岛和台湾岛外的第三高岛,位于青岛西部,植被覆盖率高达70%,成为中国北方水域难得的“海上绿洲”;具有大型地质断裂带,沿海彩色沉积岩岸壁和海蚀地貌岩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火山砾岩群大小山头有56座之多,其中高峰有七八座;民风淳朴,周边岛屿众多[4]。以上构成灵山岛的独特魅力,应把青岛东部的高峰与西部的高岛相整合,“东西联动”发展。
3.2.2陆岛联动,制作以海岛旅游为主的“岛、海、山”游谱
按照上文构建的扇形海岛旅游圈,参照现有各景区游览图,首先,从模式上形成“两山两湾多岛”的一级旅游大类项目,其中“两山”是小珠山与大珠山,“两湾”是唐岛湾与灵山湾;其次,从地域上设计二级旅游项目,主要以各海岛为主;再次,从景点上列出三级旅游项目;最后,形成“青岛西海岸岛海山游谱”,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由各旅游部门适当增减特色游项目。
3.2.3岛岛联动,形成“海岛旅游特色组合链”
初步拟定自东向西以有居民海岛为核心,即凤凰岛-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辅以部分无居民海岛的海岛旅游组合链。其中凤凰岛因在唐岛湾畔,未完全脱离海岸线,东、南、北三面环海,是海岛旅游组合链的基地,为游客的食宿、休闲、购物提供便利平台;竹岔岛因具备生态优势、文化底蕴以及火山口的神秘感,适宜实施全岛立体式综合开发,发展海上乐园高端游,建造具有海岛风情的“海洋公园”,开展海岛观光游、渔村风情游、海底探秘游、海上垂钓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灵山岛因“先日而曙,未雨先云”得名,地质地貌独特、自然景观壮美、渔俗文化鲜明[4],还可以循着潮水赶海、执竿垂钓,适宜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要重点保护海岛生物多样性,整治海岛岸线及修复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海岛生态系统;斋堂岛相传为秦始皇侍从斋戒之所,是祈求平安长寿之地,岛上有斋堂、娘娘庙、绝壁甘泉、黑石门等景点,适宜开发为人文休闲旅游地。
33整合资源,打造“香”气
以海岛开发为契机,突出特色和主题,打造海岛休闲度假、渔村民俗、环岛观光、生态休闲、地质科普、野营和垂钓等海岛游产品,策划包装海岛旅游主题形象;挖掘东夷文化、齐文化、琅琊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海洋文化元素,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出版策划、软件开发和文艺创作等产业,建设中影培训基地、中国影视制作和版权交易市场、动漫创意产业园、东夷文化产业园和达尼文化产业园,举办海洋文化节和金凤凰奖等活动,发展文化节庆旅游等,推动文化与海岛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级“岛、海、山”一体化旅游品牌,让西海岸海岛旅游业“香”飘海内外。
34夯实基础,贵在“味”道
3.4.1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旅游、休闲、购物一体化
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要按不同类型实行组群式或据点式开发,以有居民海岛为突破口,加大通路、通水、通网工作,实施海岛防风、防浪、防潮工程,提升海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在岛外建设综合交通网络与空中交通枢纽,做好码头、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标志导向系统等设施的建设工作。
3.4.2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公众海岛环保理念
通过宣传教育,让有关部门、人员及海岛居民认识科学开发海岛资源与海岛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海岛管理理念。也可鼓励街道、社区等居民共同参与海岛保护活动,对及时发现和制止炸岛、破礁、建筑、毁林、网鸟、围填海等破坏海岛自然属性的违法行为给予奖励和宣传,树立典型。
3.4.3提供特色产品与服务,提升旅游档次
引导海上旅游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开发完善海上观光、餐饮、娱乐、演艺、婚庆、会议等游船产品;加强人工鱼礁增殖,规范发展游钓协会和游钓船艇,举办和承办各层级游钓比赛活动,发展游钓产品;积极发展邮轮经济,鼓励兴建游艇码头,发展帆船、帆板、游艇等海上体验旅游;鼓励发展大众型海上游乐项目,探索发展深潜体验、水上飞机等新兴项目,提升海岛旅游档次。
参考文献
[1]向宝惠,王灵恩.中国海洋海岛旅游发展战略探讨[J].生态经济,2012(9):141-145.
[2]杨同玉,陈学刚,高嵩.从青岛开发区看海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6):60-64.
[3]秦诗立.地中海海岛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1):22-25.
[4]张广海,王新越,张佳佳.韩国南怡岛旅游开发对青岛的启示:以灵山岛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4,32(2):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