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建筑知识》,《建筑知识》是由建筑师、工程师的学术团体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建设部主管的一本科普期刊,创刊于1981年,现拥有读者近4万。他们遍及全国的各个设计院、建筑师、工程师、材料商、房地产开发公司、装饰公司、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各大企业的基建部门。创刊二十多年来,以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欣赏与信赖。国内统一刊号:CN11-1243/TU,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8544)。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摘要:建造一座建筑或建筑群体,或是创造环境,或是改造环境,或是利用环境,我们都对原始的场所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变。本文就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历史建筑,传承与发扬
建筑历史,很多建筑大师都关心这个话题。比如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还有解构主义甚至高技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很多大师对于这个的理解都比较深刻。我们如何传承历史精神,同时创造时代精神。我们如何在偌大的城市之中创造出一片趣味空间。让我们愿意亲近,甚至让我们流连忘返。历史建筑传承主要是两方面的传承。
一、历史建筑在地域性方面的考量
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等等,是地区的产物,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要思考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建筑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比如中国的民居,就是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由于地域的不同,民居受到地理自然条件,家族血缘等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造就了中国多样而独特的民居形式。
在体现建筑地域性上,科里亚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建筑大师。他设计的位于加霸的斋浦尔艺术中心建于1990年,斋浦尔艺术中心位于印度老城斋浦尔南部新城区,是集展览厅、图书室、300人多功能剧场和125人的试验剧场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建筑总面积为9000平方米,是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受拉贾坦邦政府的委托,为纪念尼赫鲁总统而设计的。“曼荼罗”图形的建筑布局斋蒲尔旧城平面图斋蒲尔。斋普尔艺术中心,以古老的宇宙观为基础,对9个正方形的曼荼罗加以演化,并以古斋浦尔的城市规划作为原型。建筑由九块正方形组成,每块正方形分别代表不同的星座和属相。对应着每个特定的星座,这个作为艺术中心的博物馆被分解成为9个独立的组团,均采用30m×30m的方形平面,由8m高红色砂岩饰面的外墙限定出来。为了和这个城市的文脉取得某种关联,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古老和现代概念的奇妙结合体:作为一幢现代建筑,它的创作灵感却来自古代的天象学,一种包含九大行星的曼荼罗形制――在这里,建筑被看作成为宇宙模型;建筑方格平面的局部扭转,更让人联想到古斋浦尔城市规划的原型。
二、历史建筑在其文化性方面的考量
建筑既是技术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要满足人们的价值取向很审美取向的。建筑文化赋予建筑深刻的内涵,体现着一种深层次的历史精神。
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观”。讲求天人合一。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观念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古代的城市,建筑,园林都是如此。何镜堂设计的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成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鲜明的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三、历史建筑在传承和发扬方面的时代继承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语言来建造建筑,有其实在提倡节能减排的当下,设计绿色建筑更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话题。这里要再次提到中国馆,中国馆通过现代手法对中国元素的演绎创造,向世界展现出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基于上述建筑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在继承地域性与文化性基础上的创新。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性。国家馆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的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休闲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具体地说,有四大交流平台,而这四大平台正体现了现代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即开放性和公共性,反映了时代精神。在运用新技术上,中国馆的建造处处透露出环保和节能的信息。外墙材料使用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所有管线和地铁通风口都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国家馆顶层景观台使用最先进的太阳能板,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可实现中国馆照明全部自给;同时还有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雨水通过净化后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地区馆表皮还设计有气候缓冲带,屋顶运用生态农业景观技术,土层覆盖达1.5米,可实现有效隔热,节省能源在10%以上;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了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要本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设计理念,传造出有丰富内涵,有鲜明特色,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建筑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对于自身以及自身场地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对城市的贡献。设计人设计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私人住宅更多的是为个别群体服务,但是他同时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大到一个居住区,是为更广泛的群体服务,那么他的室外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到公共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就更加的密切。这些各种类型的建筑共同塑造了城市的环境。因此,作为建筑设计者要明确设计的责任,增强自身的使命感,我们才能拥有更加优质的城市环境。
如果事物没有过去,那么便如同一张白纸。建筑正是因为他深刻的历史底蕴才使他大放光彩。回望一段段建筑发展史,都是充满着感动与激越的岁月。建筑众星们点亮了建筑历史,而广大工匠们更是造就了建筑历史。历史建筑是现代建筑的源头,现代建筑革新了建筑历史,但是还是和之前的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发现历史价值,继承并把它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之中。
四、关于现代城市建设对历史建筑的的几点思考
(一)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建设。城市文化特色包含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两个方面。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等构成;内在素质则由经济活力、治安状况、传统文化等构成,而其中文化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传统文化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比如提起北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天安门;提起苏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提起海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骑楼。面对全球文化和文化趋同的挑战,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容回避的现实,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在规划建设时,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创作灵感,建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精品建筑。比如世博中国馆,就是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在旧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精华,我们必须保护、继承和发扬。对旧城区内的传统建筑要加强日常修缮,改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在重要的文化遗址周围要设立保护范围和缓冲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要保护原有的城市形态。要尊重城市原有的路网布局,要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巷肌理。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避免盲目拆掉有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旧城区,也要避免新城区繁荣,旧城区衰落不和谐现象。保护历史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保护旧城区与开发建设新城区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千年古城苏州,实行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并进的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法制化,方案评审要阳光化、透明化。同时加强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容易遇到的问题是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必须尊重社会公众对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坚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阳光化、透明化;坚持城市建设法制化,加强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从而树立起海南独特文化魅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束语
建筑是复杂的,同时却又是简单的矛盾体。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共同造就了当代建筑的一种面貌。对于正在学校学习建筑的我们,建筑创作是一个愉快和痛苦的过程,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最终用到了以后的建筑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欧丽霞.中国民族建筑的保护和创新[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上一篇:探讨城市园林的历史、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