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矿业论文

浅谈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发布时间:2011-02-26 13:53:38更新时间:2011-02-26 13:53:38 1

摘要:本文从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筑工程质量的达标工作、加强地震预测预警的科研基础工作、重视加强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中提出了做好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和措施的建议,可为有关部门制定防震减灾对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减灾,途径,措施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20世纪上半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震人员死亡水平基本持平,对一次破坏和损失很大的灾难性大地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死亡人数为1.2万人。但是到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的灾难性大地震的平均死亡人数已经下降为2千人,而发展中国家的地震死亡人数还居高不下,仍在1.2万人上下波动。如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大地震造成3万人死亡;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地震,死亡人数达到3.8万;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达到6.9万人。而2003年5月26日在日本富城县发生7级地震,未倒一间房屋,没有1人死亡,只有104人受伤,该地的交通和市民生活只带来短暂影响。可见,地震灾害损失的轻重,除了与地震震级的大小和烈度的高低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发震地区是否实施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场地是否做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同时,与地震科学知识是否普及,震后救灾是否及时,关系甚为密切。
  1、 同样的强烈地震引起地震灾害损失的大小不同的原因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和经济的发达程度存在一定差别,各国的抗震设防的实力也就大不一样。
  如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首先由于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比较强,经济实力比较强,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实施了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场地都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性能比较好。其次发达国家的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比较发达,应急救援体制比较健全,救援比较及时。因此发达国家即使发生强烈地震,建筑物也不会轻易破坏,倒塌的房屋也很少,人员伤亡也就小,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也能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发展中国家因为科技、经济的欠发达,国家对抗震设防不够重视、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加之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因此,一旦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建筑物被破坏、房屋倒塌,大批人员被掩埋在废墟中,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可见震前不设防,震时损失必然惨重。
  2、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目前,世界上防震减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有日本、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的思路和做法大致相似,但又各有特色。拿我们国家来说,全面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已经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正在全面加快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紧紧抓住防震减灾工作的四个环节,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的三大工作体系,已经成为做好和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具体措施大致有:
  2.1、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针对部分群众地震常识缺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的现状,要深入持久地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要把每年的3月1日、5月12日和7月28日做为防震知识的宣传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使广大公众了解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2.2、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筑工程质量的达标工作
  经过抗震设计的建设工程,能有效抗御地震的袭击。唐山地震中一座八层的内柜架外墙承重结构的房屋,海城地震后因防震又续加十二根构造柱,结果在强震中大楼完整无损。同时,一些形体简单、开门比较小、高度低、屋盖轻的房屋,也幸免于难。这说明人类建筑房屋要考虑地震袭击的可能,建筑结构应该合理、坚固,质量一定要过关。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或者通过地震安全评价确定的抗震设防标准,遵循抗震设防要求和规范。要根据地质环境、工程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允许所有的风险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和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综合因素,确定其地震发生概率水准和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依据抗震设防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地址、建筑物场地地基处理、平立面布局、构件连接、材料施工要求等多方面的抗震设防问题。同时,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要靠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筑工程质量的达标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2.3、加强地震预测预警的科研基础工作
  地震预测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防震减灾安全观特别强调要关注地震预测预警工作。首先要关注震情监视工作,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震情监视工作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和引进高新技术,发展先进的震情监视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监视地震动态。其次,要正确部署震情跟踪工作,这是实现防震减灾地震预测的关键举措。必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更科学合理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再次,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断工作,这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环节。通过改革震情会商制度,不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转变。最后,还要抓好地震预警工作,考虑到地震科学发展现状,在目前还无法作出地震准确预报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地震三要素预测观念,应该提出先实现分区域的地震危险程度的概率预测,向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2.4、重视加强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建设
  一旦发生地震,即可及时传递地震灾情信息,及时派出救援队伍赴灾区,进行救援。同时重视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以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抢险救灾效果。我国的地震救援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于2001年组建了第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先后参加了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苏门答腊近海、巴基斯坦巴拉考特、四川汶川地震等现场救援,为灾后的救援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束语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筑工程质量的达标工作涉及到地震部门、建设部门和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各个部门要统一认识,按照制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基础工作,在地震短临预报尚未过关的情况下,这项基础工作确实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根本、最有效的关键环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uangyelw/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