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矿业论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11 10:43:57更新时间:2014-06-11 10:46:38 1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创刊于1950年8月,刊期为季刊,次年12月停刊.1952年10月《中国科学》英文版创刊,刊期为季刊,至1966年9月停刊.1973年1月,《中国科学》复刊,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出版,为季刊;1974年改为双月刊;1979年1月改为月刊.1982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分成A,B两辑出版,A辑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技术科学;B辑为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球科学,均为月刊.1996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分为A,B,C,D,E五辑出版,A辑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含生物、农学、医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上述五辑除A辑为月刊外,其余均为双月刊.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创办了《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英文版,为双月刊;同年,《中国科学》D辑中、英文版均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在2003年将《中国科学》A辑分为A和G两辑,A辑为数学,G辑为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均为双月刊.2005年A辑中、英文版均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从2006年起,《中国科学》A~G辑英文版全部将由Springer独家代理海外发行,并纳入SpringerLink网络平台.2010年,《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改名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够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月刊,中文版每月20日出版,英文版每月1日出版。

  投稿指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投稿须知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和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英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旨在报道地质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够在地球科学相关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月刊,中文版每月20日出版,英文版每月1日出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PTCD)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源期刊,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并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用稿原则

  投给《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文章必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过.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ⅰ)是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ⅱ)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ⅲ)对本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栏目设置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设有论文、评述、进展、动态、讨论和点评等栏目;围绕公众感兴趣的热点科学问题,不定期刊出特约评论和特约论文.

  论文:报道地球科学领域具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评述:总结某一重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评论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进展:评介当前地球科学某个研究领域的突出进展,归纳总结该领域最近几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动态:及时报道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栏目的稿件,排版后不超过6个印刷面(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讨论:对自投稿日期前溯一年内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提出意见,原文作者做出答复.意见与答复均为学术性的,并未曾以任何方式公开过.评审通过后的意见和答复安排在同期发表,且均不超过6个印刷面(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点评: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突出研究成果进行评介.本栏目以约稿为主.

  特约评论:针对公众感兴趣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评论.本栏目以约稿为主.

  特约论文:报道公众感兴趣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栏目以约稿为主.

  3写作要求

  文章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结构简明;尽量避免使用多层标题;文字、图表要简练,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大的信息量;论述应深入浅出、表达清楚流畅;专业术语运用准确,前后保持一致.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处,要紧扣主题,简明扼要,但要有足够的信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方便检索.应避免使用大而空的题目,最好不用“…的研究”、“…的意义”、“…的发现”、“…的特征”等词;尽可能回避生僻字、符号、公式和缩略语.一般不超过24个汉字,英文不超过20个单词.

  作者和作者单位:在论文中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是对论文工作有实质贡献的人员,应对文中的论点和数据负责.署名单位必须是该项研究的实际完成单位.单位的名称要用全称,同时提供单位所在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如果作者分属不同单位,使用上角数字标示作者所属单位序号,并请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观点,概括地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能够脱离全文阅读而不影响理解.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特殊符号和公式.摘要的写作要精心构思,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遍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摘要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

  关键词:用于对研究内容的检索.因此,关键词应紧扣文章主题,尽可能使用规范的主题词,不应随意造词.关键词一般为3~8个.

  资助项目:列出资助项目来源及其批准号或编号.格式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资助”.对资助部门的名称要写全称.英文版中基金项目名称译法要符合有关规范和国际惯例.

  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专业术语应有定义,符号、简略语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出全称.

  引言: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相关理论或研究背景.需列举相关的参考文献,尤其是近3~5年内的研究成果.应非常明确地给出本研究的目的,以及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扼要交代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引言部分不加标题,不必介绍文章的结构.

  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应描述清楚,引用相关文献,使读者了解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验证有关实验.

  结果:详细描述由观测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配合以必要的表格和图件,总结所观察到的主要现象和规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uangyelw/3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