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矿业论文

高级地质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03-29 10:09:34更新时间:2013-03-29 10:19:36 1

  地质工程师是指掌握并运用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的资源勘查与技术、经济评价以及对工程建设地质进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文是选自核心级期刊《矿床地质》中的一篇关于高级地质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浅谈延吉市区工程地质条件。

  摘要:根据现有体系和勘测结果,延吉市区主要基岩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最大的内陆湖盆地之一。在城市建设中,不管是地面建筑还是地下空间的开拓建设,都将涉及到城市区域地层系统以及地下水的特征,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延吉市区工程地质条件非常适宜城市基础建设,尤其是地下工程。

  关键词:地质组成,城市建设,施工

  1. 地质概况

  (1)地理概况

  延吉市隶属于吉林省,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麓。地理坐标处北纬42°50′至43°23′,东经129°01′至129°48′之间。延吉市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开阔,中间平坦,呈马蹄状盆地。平均海拔高度150米。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为丘陵状起伏。境内河流皆图们江支流,主要有布尔哈通河、海兰江、朝阳河和烟集河。东直距中俄边境仅60公里,直距日本海80公里;南直距中朝边境中10余公里,有着较好的通海条件。

  (2)区域构造

  延吉盆地由两个叠置向斜组成。下为屯田营组、长财组、大拉子组组成轴向北北西的早白垩世褶皱;上为龙井组组成轴向北东的晚白垩世褶皱。规模为长60km,宽50km,为开阔向斜,四周被断裂控制。

  延吉盆地在构造单元上属于吉黑褶皱系东部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发育。

  断裂构造:区内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发育。

  A:有一组相互平行,近东西向展布的强烈挤压断裂构造,断面倾向北,倾角40-70°。断裂带发生于华力西期,在燕山期、喜山期甚至现今仍继续活动。它控制了布尔哈通河河谷分布及第四系沉积作用。

  B: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延吉河断裂带断裂,走向320-340°,倾向南西。

  C:北东向断裂:区内多条发育,断裂为压性,压剪性断裂,走向20-40°,倾向北西。

  褶皱构造: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延吉向斜。

  延吉向斜:向斜轴在延吉—头道一线,轴向55-60°。东、核部地层为白垩系龙井组,两翼地层为白垩系大砬子组和长财组,岩层产状8-15°。

  (3)地震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吉林省动参数区划工作图》,延吉市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抗震设计为第一组。Ⅱ类场地,中软土~中硬土,覆盖层厚度小于50m。根据已掌握的地震地质资料:

  一.区域地震活动环境

  研究区范围工程场地外围150km,为了准确分析历史强地震对场址影响,在进行地震活动环境的分析中,研究区范围取为北纬40°~46°;东经125°~134E°。

  1地震资料

  (4)气象

  延吉市地处高纬度地带的山林盆地,呈大陆性气候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漫长寒冷,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摄氏5.5度,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32.7℃,全年无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479.0mm,平均日照2447.2小时,结冰日164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12.8mm,历年最大降水量728.7mm,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2.4%,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73.6mm,4-6月份蒸发强烈。

  全年无霜期142天,结冰日平均达178天左右,冻结深度1.70m。

  水文地质条件:延吉市区一般分为两层地下水:第一层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砂土层及圆砾层中;第二层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

  2.工程地质特征

  延吉市位于延吉盆地的东部,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内陆湖盆地之一,面积达1500km2。延吉市市区四周丘陵起伏,是一个周围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南北狭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市区内河道平均坡降3‰、地面平均坡降1.9‰。

  延吉市规划区内盆地地层主要为白垩系龙井组 ;主要分布于布尔哈通河河谷两侧及丘陵一带。岩性为灰黄色、灰色含砾砂岩、粉砂岩与棕褐色、灰色泥岩。东部丘陵一带出露零星的第三系地层,小山区出露侏罗系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地层及印支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等。

  延吉市区属延吉盆地的东部,地层主要以新生界第四系地层为主,下覆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也是本区自然资源赋存及经济建设、人类活动涉及的主要层位。

  对工程建设(包括城市工民建筑、铁路、公路工程等)影响最大的是20m范围内地层,是延吉市区多层建筑物的主要受力层和高层建筑基坑边坡的主要土层。

  延吉市区地层具有典型的冲积成因特点,颗粒上细下粗,二元结构明显,与工程较密切的主要地层可简单概括为第一层粘性土层,第二层砂土层,第三层碎石土层。

  第一层土:黑色~深褐色~黄褐色,硬塑~可塑,土质较均匀,稍有光泽反应,切面较光滑,局部混砂土层。本层土有着显著的特点,塑性指数(Ip)一般多在11~15之间,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相变为黏土,但没有明显区别,多为互层状。

  第二层砂土: 以粉细砂为主,局部相变为中粗砂,多为稍密~中密,厚度一般在1.0m以内,以局部出现为主。

  第三层碎石土:以圆砾层为主,黄褐色,中密~密实,湿。圆砾主要成分以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为主,布尔哈通河两岸磨圆较好,充填砂类土(以中粗砂为主,局部为粉细砂),颗粒级配以河北区好,河南区较差。本层为城市高层建筑、高标准铁路、公路工程良好的天然地基。

  第四层基岩:以砖红色泥岩为主,与灰白色砂岩,紫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出现,无规律,泥质~细粒结构,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砂岩较泥岩强度高,随深度增加,钻探难度增大。

  延吉市区主要基岩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龙井组地层,延吉盆地是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最大的内陆湖盆地之一,面积达1500km2,盆地内中生代地层较为发育,尤以白垩纪地层出露较全,并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吉林省东部山区中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的特点。龙井组是1964年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西田彰一创建的“龙井统”重新修定其含义后而厘定的。是指覆盖在大拉子组之上的一套红层,在延吉盆地见于朝阳川、帽儿山、延吉市区、龙井镇及金谷一带。主要是由一套灰绿色、紫红色、蛋青色等杂色正常碎屑岩夹泥灰岩团块构成。

  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中,不管是地面建筑还是地下空间的开拓建设,都将涉及到城市区域地层系统特征,基础工程地质条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延吉市区工程地质条件适宜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延吉市区地层较简单,构成深基坑边坡的主要土层稳定性好,直立性好,适宜简单支护放坡开挖,第二层砂及下部的圆砾层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总体而言,延吉市区工程地质条件非常适宜城市基础建设,尤其是地下工程。

  《矿床地质》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刊载矿床地质基础理论、矿床地质特征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区域地质学、成矿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问题讨论、消息报道等。读者对象为从事矿床地质勘察、矿山开发等工作的生产、科研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uangyelw/2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