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工程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科技刊物;旨在通过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下工程相关技术新成果的交流,并兼论与之相关的岩土工程的科技问题,以促进我国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下工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广大从事城市规划、建筑、人防、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环境保护等有关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该刊为《地下空间》改名为《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的公开发行刊物。原《地下空间》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50-1084/TU,国际标准刊号ISSNl001-831X,国际刊名代码CODENDIKOEH。自1981年创刊以来,承各方面支持,办刊质量逐步提高,从1988年起选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中心的科技论文核心统计源刊,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的统计源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位居全国土建类刊物前列。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1988年起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中心的科技论文核心统计源刊,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居全国土木类期刊的前列,2003年影响影子为0.206,位居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建筑类41种期刊)影响因子排序中的第15名。1996年以来,荣获四川省优秀期刊三等奖,重庆市优秀期刊三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工程实例、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工业建筑等栏目。
投稿须知
刊名: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hineseJournalofUndergroundSpaceandEngineering
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重庆大学
周期:双月
出版地:重庆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673-0836
CN:50-1169/TU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曾用刊名:地下空间
创刊时间:1981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最新目录
1.砂卵石地层基坑开挖土体本构模型辨识研究李建伟,陈沅江,杜金龙
2.土体干湿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形特性研究陈亮,卢亮
3.饱和黄土应力-应变特性及K-G模型适用性研究赵丽娅,崔彦平,刘保健
4.渗析法确定土水特征曲线的试验研究沈梦芬,谭晓慧,李丹,侯晓亮,胡娜
5.砂岩动静态拉伸力学性能试验与对比分析平琦
6.后注浆超长灌注桩竖向承载特性载荷试验研究王忠福,刘汉东,何思明,黄志全
7.洞桩法隧道边桩参数对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瞿万波,刘新荣
8.盾构法隧道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多尺度数值模拟沈鋩杰,张子新,蒋华钦
9.地下大跨度隧道开挖支护过程的数值模拟叶均华,黄育,郭志昆,范鹏贤,陈万祥
10.大坪山深埋公路隧道地应力场分布规律探讨尤哲敏,陈建平,李永松,徐方
11.邻近地铁基坑开挖影响有限元参数化分析许杰,顾国荣,杨石飞
12.基于爆破振速的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邓涛,李先章,黄明,吴向东,臧延伟
13.岩溶区桩基稳定性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孙映霞,张智浩,张慧乐
14.寒区隧道环向排水管的条带保温及温度场分析吕康成,马超超,吉哲,许鹏
15.多层次地下建构筑物三维数据模型与应用郭鹏,王超,夏吉祥,孙晓洪,刘百桥
16.引汉济渭工程秦岭区深埋隧洞地应力场研究赵宪民,李永松,周春华,尹健民
17.溪洛渡电站泄洪洞闸室支护设计与稳定性分析刘强,夏勇,杨敬,章青
18.AHP-TOPSIS法在地铁车站方案选择中的应用陈婷婷,宋永发
19.厚硬岩层盾构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影响分析王洪德,崔铁军
20.双线盾构施工对邻近框架建筑物影响的研究魏纲,魏新江
21.地铁施工实时动态监控研究陈伟珂,龙昭琴,李金玲
22.深基坑施工对紧邻地铁区间隧道结构影响分析李宇升,喻卫华
23.列车荷载下新地铁隧道开挖对周边管线的影响于咏妍,高永涛,吴顺川
24.单管双线大直径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与监测周松,荣建,陈立生,王洪新
25.软岩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分区及加固方法研究刘芸,周玉兵
26.爆破施工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宋天宇,王述红,万明富,梁燕,饶文杰
27.苏南软土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成峰,张远芳,万永祥
28.山地城市边坡景观设计模式探讨王刃,张永兴
29.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巷道锚注支护结构控制设计刘福胜,王连国,孙雷,董刚刚
30.基于联系数的地铁隧道施工塌方风险评价研究游鹏飞,牟瑞芳
31.拱北隧道施工方案风险评估与决策研究李志宏,李剑
32.地铁过江隧道事故通风系统对火灾的影响研究王峰,覃新,欧阳院平
33.某地下通道穿越轨道交通施工方案的风险分析纪梅,唐明杰,周红波
34.基于子集模拟的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曹子君,王宇,区兆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ejilw/jianzhushigonglw/3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