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施工论文

建造师论文快速发表范文免费参考

发布时间:2014-02-15 09:57:53更新时间:2014-02-15 09:58:36 1

  移动模架设置有三副墩旁托架和支承台车,第一副先安装在前方墩身处;在移位过程中,逐步倒换:墩旁托架和支承台车由其它机械设备拆装,并向前方桥墩转移;模架纵移时使用油缸顶推移位。浇筑混凝土连续梁时,混凝土梁的悬臂端设在下一跨的6m处(见图2)。此时移动模架前支点用墩旁托架及支承台车支承,在混凝土梁悬臂端处设置一扁担梁,并通过扁担梁将主梁后端挂于已浇好的砼梁段上,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的结合良好。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模架构造及工作原理,整体拼装施工方法和整体吊装施工技术。

  关键词:移动模架,整体拼装,整体吊装,主梁,横梁,钢立柱,托架

  1移动模架介绍

  1.1移动模架构造及工作原理

  移动模架造桥机是利用两组钢箱梁支承自带模板,在模板内进行现场浇注混凝土的施工机械。该设备主要由托架、主梁、前后鼻梁、横梁、推进小车、挂梁、内外模系统、操作平台及吊架等几部分组成。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南引桥工程移动模架造桥机采用桥面下支承式,移动模架工作时,整个模架及混凝土梁的荷载作用在支撑于墩旁的托架上(见图1);支承台车上装有纵移油缸、横移油缸和顶升油缸,可实现模架纵向、横向及竖向移动。底模及底模横联随着主梁在横移油缸缸作用下,实现开合并拢,底模板可通过底模螺杆整调高程。内模采用散模拼装。模板系统均有螺杆调整机构,以保证梁型正确。

  2移动模架拼装

  移动模架先拼装主梁,其次按横梁、配重块、底模、侧模的安装顺序完成整套移动模架的拼装工作,再进行托架立柱、托架、平台小车及液压系统的安装,最后完成鼻梁的拼装。下面主要介绍移动模架主梁的拼装、主梁和横梁的组装以及模板和配重块安装等模架整体拼装工艺。

  2.1移动模架拼装流程(图3)

  2.2主梁组拼

  系统两侧各设一根主梁,它是主要承力结构。主梁尺寸为b=1.8m,h=3.4m,L=41m,由10至70mm厚的钢板构成。本合同段现浇箱梁最长施工跨径为36m,两侧主梁拼装为41m长。主梁截面为箱形钢结构,梁高3.42m。主梁内设置斜撑及隔板等,以提高主梁局部承载能力及抗扭刚度。

  本套模架单侧主梁共4节,最重节段约为25t,最轻节段约为18t,单侧主梁总重约86t。组拼时采用65t吊车起吊主梁进行组拼。

  主梁在组拼平台上摆放好后,即准备主梁间的螺栓连接。首先利用喷砂除锈工艺对主梁连接处及连接板进行除锈处理。除锈后需及时进行连接。主梁连接用螺栓为M24(8.8级)螺栓,螺栓预紧力为20.5t,用扭力扳手分初拧和终拧两次完成。初拧力为预紧力的50%,初拧完成后即终拧到100%预紧力,并做好标记。及时检查所有主梁连接位置,查看螺栓是否松动或漏上。

  2.3高强螺栓连接

  用高强螺栓连接、扭矩法施拧,每一个拼接点的连接螺栓数量众多,为了减小先拧与后拧的区别,施拧高强螺栓必须分初拧、复拧和终拧:初拧只是将两块板完全夹紧密贴;而终拧则是指达到螺栓的预拉力。

  2.4高强螺栓连接施工工艺

  2.4.1高强螺栓连接在施工前应对连接实物的摩擦面进行检验和复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表面上和螺栓螺纹内有油污或生锈的应以丙酮清洗,清洗后于螺母的螺纹内涂以少许黄油,以减小螺母与螺栓间的摩擦力,但要严禁将油污染摩擦面。

  2.4.2拼装用的冲钉(提前加工或购买)其直径(中间圆柱部分)应较孔眼设计直径小0.2-0.3mm,其长度应大于板的厚度。

  2.4.3对每一个连接接头,应先用螺栓和冲钉临时定位。对一个接头来说,临时定位用螺栓和冲钉数量的确定,原则上应根据该接头可能承担的荷载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议将整个接头一次拼完)★不得少于接头螺栓总数的1/3。★临时螺栓不得少于两个。★穿入的冲钉数量不宜多于临时螺栓的30%。

  2.4.4高强螺栓的穿入,应在结构中心位置调整后进行,其穿入方向应以施工方便为准,力求一致。安装时要注意垫圈的正反面,螺母有圆台面的一面应朝向垫圈有倒角的面;对于六角高强度螺栓连接靠近螺栓头一侧的垫圈,有倒角的一面应朝向螺栓头的方向。

  2.4.5高强度螺栓安装时应能自由的穿人,严禁强行打入。如螺栓不能自由的穿入时,孔应该用绞刀进行修整,修整后的孔最大直径应小于1.2倍螺栓直径。在修整孔前,应将四周螺栓全部拧紧,确保连接板紧贴,防止铁屑落入板缝内。其后再进行绞孔,严禁使用气割法扩孔。

  2.4.6高强度螺栓在终拧以后,螺栓螺纹外露应为2至3个螺距。

  2.5大六角头高强螺栓连接施工工艺

  2.5.1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

  对于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拧紧螺栓时,加到螺母上的扭矩值M和螺栓的轴向紧固力(轴力)P之间存在对应关系:M=K×D×P式中:

  D——螺栓公称直径(mm)

  P——螺栓的轴力(KN)

  M——施加于螺栓上的扭矩值(KN.m)

  K——纽矩系数。

  高强度螺栓连接测定的扭矩系数K是衡量高强度螺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具有一定离散性的综合系数。该值由厂家根据试验数理统计值取得并提供。一般在装箱时放入测定K值。一般扭矩系数取值范围为:0.15-0.3(平均为0.19)。新高强螺栓扭矩系数平均在0.13左右。

  2.5.2施拧时为便于操作使用加力扳手,加力扳手由短棘轮扳手、防弹锁、力矩倍增器、反力臂支爪(反作用脚)套简扳头组成,操作人员根据放大倍数只需施加很小的力,即可得到4-70倍的输出力矩,从而轻捷的完成螺栓螺母的紧固拆卸工作。2.6主梁拼装检查及调整

  2.6.1主梁安装,应执行钢结构安装的相关规定。

  2.6.2连接板连接之前,应先检查主梁及连接板连接面是否喷砂。

  2.6.3高强螺栓终拧完毕后,将部分抽检螺栓做好标记,用标过的扭矩扳手对抽检螺栓进行紧固力检测。检测值不小于规定值的90%,不大于规定值的105%为合格。对于主梁节点及纵横梁连接处,每栓群5%抽检,但不得小于两套。不合格者不得超过抽检总数的20%,否则应继续抽检,直至达到累计总数80%合格率为止。对于欠拧者补拧,超拧者更换后,重新补拧。

  2.6.4主梁下几推进板安装时不得使其变形。

  2.7横梁和主梁的组装

  横梁设置在两根主梁之间,根据墩顶间距调节的需要,纵向按一定间距共设置8道横梁。横梁构造为矩形箱梁形式,在单幅中轴线位置一分为二,两端分别与主梁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每根横梁有上下两组螺栓,上部M30-8.8每个螺栓施拧力为326KN,下部M24-8.8每个螺栓施拧力为205KN。主梁间的连接设计为可分合形式,采用高强螺栓联接。横梁中间分合接头的连接板一边设置锥形导向销、一边开孔,依靠销孔间的导向作用,能在接合过程中保证连接孔位对齐。每一横梁设置4个支撑点,以完成预拱度的调节,可调千斤顶位于支撑点上,支撑模板重量使操作更简便。

  2.8模板及配重块安装

  2.8.1按设计图要求分块将底模按顺序安装在横梁上的可调千斤顶上,底模安装完毕后将配重挂上。

  2.8.2模架外模包括底板、侧模板及顶板。通过可调支撑杠来调节预拱及横坡。内侧模面采用小型钢模板型钢支撑骨架。

  2.8.3移动模架的行走部分为不对称结构,内侧略重,需要在主梁的外侧设置配重。使分离状态下的移动模架的行走部分能够自平衡,防止发生倾覆事故。配重采用钢筋砼结构,配重截面尺寸为0.6x0.5m,配重总长度为40m,分为4节,重288KN。每个吊点用直径21.5mm的钢丝绳,3个直径22.2mm的绳夹,悬挂在主梁外侧的吊耳上。配重块的重量必须通过计算确定,计算过程中不仅考虑移动模架的自重平衡,同时需考虑风荷载。

  3模架整体提升

  3.1提升方案

  采用整体提升的办法。吊装移动模架的主梁、横梁、底模、外侧模、平台和配重等构件整体吊装的模架构件重量:

  主梁171.5t+横梁27t+平台24t+底模36f+外模57t+配重57.6t=373.1t。

  共四个吊点,每个吊点荷载平均约为373.1/4=93.3f,考虑到模架的重心偏向37#墩,则37#墩处的吊点重107t,36#墩处的吊点重80t,则荷载最大吊点吊重约为110t。

  吊装承重梁为箱型钢梁,采用8根φ32mm780MPa精轧螺纹钢筋锚固于墩身顶部中心位置,每根精轧螺纹钢筋施加100kN预应力,锚固力为8x100=800kN。

  共设置4个吊点同时提升,每个吊点采用4根φ36mml080MPa精轧螺纹钢筋,其中2根用于提升,2根用做保险。

  提升动力为250t的液压千斤顶,共4台。

  在与墩身相邻的横梁与主粱上设置轮式导向装置,通过墩身来进行限位,防止提升时摆幅过大。

  当模架起吊到位后,需要安装支撑托架,由于受到施工空间的制约,大型的起吊设备无法进行施工,故需要利用模架的主梁。把支撑托架挂在主梁的吊耳上,便于固定支撑托架。每个托架的重量约16t,故最大吊点的重量约130t,此时吊点的4根精轧螺纹钢同时受力。

  3.2提升前的准备

  3.2.1提升设备检查

  3.2.2提升结构检查

  3.2.3各种应急措施与预案的检查

  3.2.4移动模架支撑牛腿、钢箱梁及相关构件的检查

  3.3试提升

  为了观察和考核整个提升施工系统的工作状态,在正式提升之前,按下列程序进行试提升。

  3.3.1试提升前的准备与检查

  确定试提升时间后,在试提升前,对提升设备、提升结构和各种应急措施等进行检查。

  3.3.2试提升加载

  ①解除移动模架主体结构与支架等结构之间的连接。

  ②按下列比例,进行20%、40%、60%、70%、80%、90%、100%分级加载;直至结构全部离开平台。

  ③试提升工艺程序:

  ·操作:按要求进行分级加载,使油缸受力达到规定值:

  ·观察:各个观察点应及时反映观察情况:

  ·测量:各个测量点应认真做好测量工作,及时反映测量情况。

  ·校核:数据汇交现场施工设计组,比较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差异;

  ·分析:若有数据偏差,有关各方应认真分析:

  ·决策:认可当前工作状态,并决策下一步操作。

  ④提升加载过程中承重梁与移动模架结构的检查。

  ·检查结构的焊缝是否正常;

  ·检查提升平台和锚固支架等是否正常;

  ·检查结构的变形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

  ⑤检查提升油缸、液压泵站工作是否正常。

  3.3.3试提升

  在全部结构离地后(5cm),需要进行如下调整:

  ①各点的位置与负载记录;

  ②比较各点的实际载荷和理论计算载荷,并根据实际载荷对各点载荷参数进行调整。

  3.3.4空中停滞

  ①提升离地后,空中停滞一定时间(0.5-1小时):

  ②悬停期间,要定时组织人员对结构进行观察;

  ③有关各方也要密切合作,为下一步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3.3.5试提升总结

  试提升完成后,需对试提升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如下:

  ①提升设备工作状况,总结提升设备工作是否正常:

  ②组织配合状况,总结提升指挥系统是否顺畅、操作与实施人员是否工作配合是否熟练:

  ③提升结构的受力、变形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④在试提升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3.4正式提升

  3.4.1提升设备的检查

  ①检查提升油缸、液压泵站和控制系统是否正常;

  ②检查锚具压力和主泵溢流阀压力设定。

  3.4.2施正式提升

  ①经过试提升,观察后若无问题,便进行正式提升;

  ②正式提升过程中,记录各点压力和高度,油表的读数与设计值相差不大于2.5Mpa(约10t),各个点的起吊高度相差值不大于5cm,任何一个吊点的压力和高度超过以上值,都必须叫停,并进行调整:

  ③正式提升工艺程序:

  操作:严格按要求进行逐级加载,缓慢提升,每个吊点保持同步,螺帽要及时跟进,并拧紧。

  观察:各个观察点应及时反映测量情况。

  测量:每个吊点悬挂一把皮尺或钢尺,记录起吊之前的高度、单个行程的顶升高度(每个行程15cm),各个测量点应认真做好测量工作,及时反映测量数据。

  校核:数据汇交现场施工设计组,比较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差异。

  分析:若有数据偏差,有关各方应认真分析。

  决策:认可当前工作状态,并决策下一步操作。

  3.4.3提升注意事项

  ①应考虑突发灾害天气的应急措施;

  ②提升关系到主体结构的安全,各方要密切配合:

  ③每道程序应签字确认。

  4结语

  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南引桥移动模架从整体拼装到整体吊装完毕,共花费两个多月时间,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

  目前,我国移动模架拼装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如上所述的地面拼装,然后整体吊装;另一种是搭设临时墩,采用高空拼装。两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地面拼装不需要大吨位的吊机,场地要求不高,方便检查各个部位的连接情况,拼装质量得以保障,另外属于低空作业,安全隐患比较小,但是对整体吊装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对吊装的各个部位必须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计算,保障万无一失。高空拼装需要大吨位的吊机对钢箱梁进行高空安装,需要的足够大的吊装场地,高空作业时间长,安全隐患比较大。唯一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整体吊装,减少了整体吊装所带来的风险。从荆岳桥南引桥移动模架的整体拼装及整体吊装实际施工情况来看,施工周期短,工程质量有保障,是一次成功施工案例,符合目前施工潮流,值得借鉴和推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ejilw/jianzhushigonglw/3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