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施工论文

中级工程师论文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及利用

发布时间:2013-10-21 14:10:50更新时间:2013-10-21 14:13:08 1

  摘要:所谓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对地基进行开挖的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金属、木材等。当前,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城中村改造、拆临拆违、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变得越来越美的同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却在与日俱增,成为环境保护的又一大难点。

  关键词: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利用

  前言

  建筑垃圾犹如城市建设的伴生“疮”,约占垃圾总量的30%到40%,据有关资料,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吨。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将未经处理的建筑垃圾直接采用露天堆放或以填埋等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占用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清运和堆放过程中又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简单遗弃建筑垃圾也不符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可见,传统的处理方法和机制已不再与建筑垃圾的迅猛增长相适应,若不及时有效治理,必将后患无穷,建筑垃圾治理任重道远。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产出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及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管理与工艺技术落后

  在我国,由于采用落后的建筑材料、采用纯手工操作,必然造成材料的损坏和浪费,另外管理的不善,从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要大大减少建筑垃圾,一方面要求加强建筑管理,在设计和施工的组织方面采取措施,即在建筑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仔细的计划和组织。另一方面应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并采用新型建材。

  二、建筑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我国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率较低,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本人认为,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三、建筑垃圾处理费用低

  我国现行的城市垃圾处理政策的法制约束力在于,我国于1995年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这种收费方法,因为施工单位所需交纳的垃圾处理费用比较低,在经济上无法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处理进行有效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堵住建筑垃圾的源头,而且没有涉及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生利用问题。政府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征收更高的垃圾处理税,同时结合科技进步、群众环保意识等,促使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成本降低、需要处理的垃圾减少。

  四、循环经济的信息透明度差

  建筑企业只有建立起涵盖全面的信息网,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目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来说,循环经济的信息透明度还是比较差,与之相应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自然要落后。因此,建筑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扩大信息流通渠道,因地制宜建立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各地区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平台,让企业方便地知晓其它企业的副产品、余热余能、废旧资源等余缺信息,以便根据自身实际做出补链决策,形成紧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五、定量定性指标缺失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的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文件,《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虽然在第四条规定要实施清洁生产,但只是原则性的表述,没有实质的规定。现有的法规规章中,有关建筑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也即缺少建筑垃圾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标准,这给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每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于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的足够重视,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六、传统线性模式仍占主要地位

  传统的线性模式即: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我国目前建筑企业施工中传统的线性模式仍占主要地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几乎浪费殆尽,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侵占土地,又污染了环境。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垃圾早已被看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可以说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步履蹒跚而解决问题又迫在眉睫,建筑垃圾的归途到底在哪里?那就要改变目前建筑垃圾采取回填、填埋和露天堆放为主的方式,以科学、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努力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如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建筑废渣透水性好,遇水不冻涨,不收缩,是理想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建路材料,可以用于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建筑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还可用于机场跑道,城市广场,街巷道路工程的结构层,稳定层等。如此利用可以实现由传统的线性模式向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的转变。

  我们要看到的是,建筑垃圾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并着力培养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废弃物再利用产业,除加强引导、支持、帮助外,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更需要有关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我国应制订符合国情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政策,要尽快制订再生资源产品标准,研究制订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形成产业。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有资料表明,建筑废料的回收率英国为48%(其中高级利用占6%);日本为65%(其中高级利用占50%),是回收利用较好的国家,我们也可以借签一下他们的成功经验。只要努力,找到破解建筑垃圾污染新对策,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指日可待,但要完成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非易事,我们将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ejilw/jianzhushigonglw/2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