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施工论文

高层住宅框架结构施工要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2-07-30 09:20:31更新时间:2012-07-30 09:21:19 1

摘 要:本文介绍了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提出了高层住宅框架结构施工 要点,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住宅;框架结构;施工要点;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ram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oints of the high-rise residential frame structure,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fram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poin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层住宅层数多、层高大、施工期长,对于在地震作用下应力较集中,受力较复杂的梁、柱交接处的施工质量应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只有严格控制各工序质量,最终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最佳效果的目的。

1 框架结构施工工艺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包括以下工序:轴线定位,柱钢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柱模板,柱混凝上,梁底模及粱筋,板底模,板筋,梁板混凝土。重要步骤如下:轴线定位,即选取适当位置上的几条轴线作为整个轴网的控制线,用普通经纬仪定出这些控制轴线,其它轴线以这些主轴线为基准用钢尺量测轴线间距离得出;柱筋绑扎及支模架搭设,根据柱边框线校正楼面上柱插筋位置后采取焊接、搭接或机械连接等方式将柱纵筋接长后再绑扎箍筋。对于多层或高层框架结构,目前最常见的接长方式是电渣压力焊;混凝土浇注,可以采用泵送混凝土,该方法浇灌速度较快,可采取柱、梁、板一次性浇灌的方式。另外的浇灌方式是在楼面模板安装之前先浇柱混凝土待达到一定强度拆出柱模,然后再封装楼面模板。

2 高层住宅施工要点

2.1 建筑裂缝的控制

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2mm~0.4mm,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等裂开了、缝增大了再补救那是万不得已。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由于高层住宅混凝土强度普遍较高、混凝土量较大、且带有地下室,所以裂缝产生的可能性更大。下面从“放“”抗”谈谈施工措施。

“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 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抗”的措施:a.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450kg/m3)。实践经验表明,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 1℃。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b.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有资料显示:用 5~40mm 碎石,比用5~25mm 的碎石,可减少用水量 6~8K/ m3 降低水泥用量 15kg/ m3;用M=2.8 的中粗砂比用 M=2.3 的中粗砂,可减少用水量 20~25kg/m3。c.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d.现浇板中的线盒置于上、下层筋中间,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 3天)。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宜控制在 25℃以内,否则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2.2 高层住宅的强度控制

a配比的选定。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都要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 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 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 5%~20%,石子及砂的级配影响为 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l%,强度降低 5%~10%。既然影响如此之大,那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对实验室配比结合原材料的含水量、含泥量进行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在实际施工中要加强原材料把关工作,沙石级配不良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如适量掺入0.5ml~10ml 沙石等。

b 严格养护制度。高层住宅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 28 天:全湿养护 3 天:空气中养护 28d 分别为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2.3 钢筋工程

a 纵向钢筋排距不匀的形成原因。钢筋配料、加工及绑扎没有按其合理的施工顺序统筹考虑,造成绑扎时节点筋出现打架现象,形成相互挤压:加工成型的钢筋在抬运过程中方法不当致使钢筋变形;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重视不够,钢筋绑扎先后顺序模糊。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提高钢筋配料、加工绑扎等人员的技术素质,具有清晰的空间概念。正确处理柱纵筋、粱下部及上部钢筋。因锚同的弯头筋,必要时合理缩尺,多排筋麻绘制排筋图。要把各粱钢筋的配置位箕交待清楚。

b 节点处柱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施工技术人员或质量检查人员在绑扎前首先搞清梁上、下筋及附加筋与柱箍筋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布筋顺序,分层绑扎,本着放筋时先下后上、先里后外的操作程序,向操作人员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程序施工。

c 梁端、柱端与节点钢筋绑扎缺扣、松扣。粱、柱节点处配筋层次多、密度大、间距小、施工难度较大,加之操作时,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图省事、绑扎程序混乱是产生缺扣、松扣的主要原因。故此,要对工人认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绑扎。

d 主筋位移。造成钢筋位移原因主要是由于钢筋未固定或固定不牢。其次浇筑混凝上量过多,粱底筋吊空不到位,以及操作人员不认真。要克服这一质最通病,对柱主筋应在柱头绑扎加密箍筋,增设锁口筋:梁箍筋要将粱主筋紧贴箍筋内口绑扎。保证纵筋间距。避免主筋吊空;统筹考虑穿筋顺序,对多排筋尤为重要。

2.4 混凝土工程

a 混凝土出现蜂密、孔洞。在梁端及粱、柱交接处出现蜂窝、孔洞的主要原因是粱端模板缝隙未堵好、模板加固不牢造成漏浆,产生蜂窝。粱、柱节点钢筋纵横交错,钢筋较密,混凝土本身强度高、水灰比小。若在该处混凝上浇注和振捣不按施工操作规程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局部振捣不到位,则极易产生孔洞。防止混凝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的发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支模方法,绑扎钢筋时,确保排距正确,以防止混凝土浇注不畅通。

b 夹渣、夹层。在浇注混凝土之前没有对施工缝表面剔除浮渣、浮浆或松散混凝士。以及在施工时积存的建筑垃圾未进行认真清理;用软质物填塞模板缝,体量过大形成隔离层,导致结合不良,整体性差。因此,必须要求在梁、柱节点纵横钢筋较密处,在绑筋前就应对施工缝进行清理,同时支模过程中注意保持洁净。

c几何尺寸偏差超出规范要求。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垂直轴线、水平轴线及几何尺寸复核工作不仔细。为了确保高层住宅节点受力不受影响,必须抓好结构轴线偏差的控制工作,以控制备节点、备轴线的质量来达到整体工程测量放线的质量。

3 结语

框架结构已经普遍应用于现代建筑中。由于高层框架结构施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具有浇注量大、强度高、配筋量大特点,因此,质量通病发生较多之处主要在粱、柱交接点。本文对高层框架结构施工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并就其控制措施谈一些看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ejilw/jianzhushigonglw/1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