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支持的不断增加,甘蔗生产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根据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的要求,2015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要稳定在2400万亩,优势蔗区面积1780万亩,甘蔗单产提高到5吨/亩左右,甘蔗总产量要达到12000万吨。可以说国家对于甘蔗生产是非常重视的,这也与我国蔗区的优越生产环境有关。
摘要:甘蔗田杂草危害日益严重,采用化学防除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近年来随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田间杂草防除的工作已经出现各种问题,通过探索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使这些问题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蔗田杂草,化学防除,低容量,微囊,药肥
1前言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多万亩,占我国常年糖料种植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2011/2012榨季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预计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1580万亩、480万亩和230万亩。甘蔗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甘蔗生产的机遇与蔗田杂草化学防除的现状
我国蔗区地处亚热带,非常适宜甘蔗生长,是世界重要的甘蔗优势生产区域之一。然而亚热带地区充沛的雨水和高温也同样适宜各类蔗田杂草生长,特别是春夏季甘蔗封行前,由于蔗地长期裸露,杂草生长迅猛,不仅增加除草的生产成本,同时杂草又是甘蔗病虫的中间寄主和鼠类藏身之处,若杂草防除工作不能及时进行,会造成杂草与甘蔗争夺水分、养料与阳光,病虫为害加重,抑制甘蔗正常生长发育,尤其对分蘖造成严重影响,降低甘蔗产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防除,一般会造成甘蔗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直至完全绝产。所以甘蔗田杂草的防除对于保障甘蔗生产和增加蔗农收入具有重大的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实现蔗田杂草的化学防除,分为前期的土壤处理和中后期的苗后茎叶处理两种。土壤封闭处理采用的常用成分以乙草胺为主,部分配莠去津,也有少部分采用异丙甲草胺、扑草净等;苗后处理中选择性除草剂主要是采用敌草隆、二甲四氯、莠灭净的单剂和复配剂,其中甲·灭和敌·二·莠是近两年用量最大的,也有针对特定草的如先正达的英斧(75%三氟啶磺隆钠盐WDG),量相对较小;苗后处理还有少量使用草甘膦和百草枯做行间定向喷雾的。在甘蔗田采用化学方法防除杂草不论对农民还是除草剂生产商、经销商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应用经验。
尽管如此,目前在蔗田杂草的化学防除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近年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蔗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耕遭受严重影响,甚至人畜饮水困难,而2011年仅广西区就因干旱原因造成甘蔗减产90多万亩,水资源成为一种紧缺资源,当前蔗区70%以上分布在无灌溉的旱坡地,农民在施药过程中取水很困难,很难做到喷雾均匀,严重制约着除草剂药效的发挥。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从单纯务农转向城市和乡镇企业打工,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只有老弱妇孺仍在当地务农,各地雇工的费用也较两年前上涨了50%以上。而甘蔗除草劳动强度极大,人力成本高,造成甘蔗生产成本连年上升,严重影响蔗农生产积极性。
(3)国内目前采用的化学除草剂药品品种和剂型严重老化,施药器械与方式陈旧,使用方法与技术数十年一日,没有更新,导致甘蔗田化学除草这种理想的方法没有能够完全体现其优势。
①由于杂草抗性逐年增加导致传统除草剂用量增长极快,对比2000年左右的亩用量已经提升了50%以上,成本大大增加。
②施药使用的一般甘蔗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剂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持效期较短,不能满足一次施药解决甘蔗全季节草害的问题,而蔗田中后期受气候的影响,杂草发生多,生长快,同时甘蔗生长茂密,再次除草作业极为困难。
③使用中环境残留和作物残留增加,特别是传统方式施药技术落后导致60-70%以上药液是无效的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防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④制药企业进入门槛和层次过低,导致恶性竞争升级,屡见不鲜的假药坑农害农事件实际也反映了低水平竞争中各企业的无序与混乱。
(4)伴随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实现,土地流转、包租等已经在农村呈现为常态化,在广西等地这些集中经营的通常以甘蔗为主,由原来的散户经营模式转为大户,对于杂草防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愿意或者说有能力投入一定的资本进行更新设备,但是常规的药剂和施药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大户的要求。
3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这里提到的问题主要是新的社会形式下甘蔗化学除草产生的,这些问题要解决需要从不同层面,逐步清理,甚至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辅助解决,所以这里仅就在现有新技术方面的推广利用上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节水省工的喷雾技术,目前甘蔗除草剂基本仍以喷雾为主要施药手段,且少见大型器械喷雾,多为小型背负式喷雾器,每亩用水量在60kg左右,施药一次需背负4喷雾器的水,以2400万亩计仅一次施药就需用水144万立方,因此改良喷雾技术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认为现阶段比较有优势的是低容量喷雾,分别通过研究喷雾压力、喷孔直径、喷雾角度等对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喷雾设备,用水量为常规喷雾的10-15%,既减少农民的劳动量和缺水问题,也大大减少对化学溶剂的需求,在环保方面有巨大的优势。低容量喷雾技术不仅环保节水,省时省力,而且应用成本也低,可以使用在大型设备,也能够在小型设备上使用。同时这种改良与原有的施药器械差距不大,可以与原有的施药方式兼容,在不适宜低容量喷雾的药剂上或地区仍可使用常规喷雾方式,目前市面上也已经能够购买到这样的设备和药剂,但是推广的力度仍稍显不足,亟需喷雾器厂家和农药企业合作推广这种新技术。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进化是超低容量喷雾或静电喷雾,这是一种基于靶标施药的新技术——事实上该技术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理论依据,在雾滴上增加静电,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给药,可以将喷雾量减少100-150倍,对环境更友好。这种方式在早期因设备工业等方面原因尚不成熟,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已经有了应用的基础,比如采用无人遥控直升机飞喷、大型机械喷雾。这种方式对普通农民的使用习惯变动较大,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加以推广应用。但是对于大型甘蔗种植园来说,这些大户非常欢迎采用更新的技术,更好的设备来保证其收益,减少人力成本。
其次是高效剂型技术,传统剂型产生的二次污染、用量大、重复多次等问题可以通过一些高效剂型技术来解决,而且这些技术也非国外独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只要农药企业投入一定研发力量,是可以开发出一些高效的新剂型来的。同时通过这样的技术升级,在某种程度上也排除了原来的一些小企业低技术的产品。比如已经在国外企业使用的微囊悬浮剂,用于封闭除草,其剂型避免了不够环保的乳油制剂,减少了化工溶剂的同时,又通过微囊包裹技术将原药包裹,减缓外界环境影响,使得药剂在喷施后逐步在土壤中释放出来,将普通的药剂的持续时间提高到原来的150%以上。这种剂型的改造无须像耗资巨大的新药开发,几年或10几年也没有成效,而是依托于现有成熟药剂的改良,对农民的使用习惯也没有影响,在推广和应用上比较简单快捷。
第三是新型施药方式,前面所说,目前甘蔗田除草主要施用方式为喷雾处理,而甘蔗的生育期比较长,封闭郁闭之前杂草都可以不断萌发,喷雾的方法先天上持续时间就无法满足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因此采用一些新型制剂,新的施药技术来延缓持效时间,可以有效减少杂草萌发数量,或者减少用药次数。当前比较有价值的是采用缓释颗粒,通过包膜或者基质吸附的方法延迟传统药剂的释放时间,减少了无效排放到环境中的药剂数量。而且施药方法改为药-肥混合体系,可以实现节约一半的劳动量,在施肥的同时完成了给药,而且通过调整施放方式,甚至可以做到病虫草害的一次性防治,持效时间也可以维持到整个甘蔗的生育期。目前这类技术也在应用当中,特别是甘蔗病虫害方面已经出现很多药-肥混合的产品,对减轻农民劳动量有很大帮助。
近些年来,伴随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农业生产的变化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原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会有不能适应这种改变的地方,笔者在此,仅对技术上比较成熟或已经应用的技术做些阐述,希望对甘蔗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险峰,关成宏.除草剂喷雾机械及使用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C].全国安全用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3]张玫,关赤波.广东甘蔗化学除草配套技术[J].甘蔗糖业,1994,(5).
[4]刘海清.我国甘蔗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热带农业,2009,(1).
上一篇:机械工程学报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