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机械论文

地基处理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2-11-26 09:39:49更新时间:2012-11-26 09:40:36 1

[摘要]本文就地基处理内涵、技术发展动态探讨了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以及地基处理实践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对规范地基处理施工,提升建筑工程建设水平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地基处理;方式;实践

1、 地基处理内涵与技术发展动态

1、1地基处理内涵

一旦地基稳定性、强度有限或具有较大压缩性,不能充分满足相关设计要求,这时我们便可依据不同状况实施地基处理,其相关问题包含两类层面,即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问题以及水平位移、沉降问题。受到建筑物荷载作用的影响会令地基承载力无法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并形成整体或局部的剪切破坏,对建筑物的持续、正常应用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对其产生破坏作用,引发边坡稳定等不问题。同时在荷载影响下地基会发生变形,一旦建筑物水平位移、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大于允许的相应值时便会对建筑物的正常服务使用产生影响,并引发破坏作用。基于上述不良影响我们应科学采用地基处理方式有效改善其基础条件,令地基在由基础传递而来的相关荷载影响下,始终保持足够强度,进而令地基承载力实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我们还应采用适宜的地基处理方式满足变形条件,控制建筑物沉降差与沉降在允许值范围内,令地基应对渗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会形成渗流破坏,同时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合理经济性。

由地基处理操作对象来讲其包括不良地基与软弱地基两类,其中软弱地基主要指位于地表之下一定深度范畴中包含的主体为软弱土质,例如淤泥土、淤泥、杂质土、冲填土、粉土与松散粉细砂等。该类土质体现出强度低、压缩性高等工程特性,较难满足变形与地基承载力要求。不良地基土质则包括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泥炭土、岩溶、山区地基与土洞地基类别。

1、2地基处理发展动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已发展的相对较为成熟,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越了西方国家水平,内涵我国独有特色。从广义层面来讲,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主要涵盖三类,即各类加固地基技术,主要发挥提升软土地基综合承载力,降低其沉降变形作用;桩基技术,传输上部荷载至深部地基;地下连续墙处理技术,发挥侧向支护作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以上三重地基处理技术方式之间,丰富种类的施工工艺逐步向着移植、互相嫁接、互相渗透交叉的方向发展,进而构建成了较多新工艺、新技术。各类地基处理技术并非孤立发展的,而是基于移植、嫁接、渗透交叉形成了更为完善良好的技术效果以及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地基处理常用方式

2、1换填处理方式

换填处理方式主体将处理基础底面范围中含有的软弱土层全部或部分挖去,并将较高强度的碎石、砂、灰土、粉煤灰、粉质黏土、矿渣与无侵蚀性、性能稳定材料分层换填至其中,通过夯实、碾压达到密度要求标准。换填处理方式适用范畴为淤泥质土、素填土、湿陷性黄土、杂质土、暗塘、暗沟等不均匀地基或浅层处理的地坪、轻型建筑、道路工程与堆料场中。一旦建筑工程范畴中含有较薄的上层软弱土时,我们可实施全部处理置换方式,而对其局部包含古井、暗沟、暗塘等建筑地基我们则可应用局部换填处理方式。为实现经济合理目标一般来讲我们可将处理深度合理控制在低于三米范围内。

2、2强夯处理方式

强夯地基处理方式一般适用于砂土、碎石土、低饱和粘土、粉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与素填土等类型土质,通过该处理方式可有效提升地基土质强度,降低其压缩性,有效消除土体湿陷性、优化其液化抗震能力。依据不断积累的设计经验,倘若处理地基土层具有较大的层底起伏现象,我们可实施强夯处理后位于地基顶部设置厚度为五百毫米的砂石褥垫层,进而合理调整地基不均一性特征,该垫层压实系数应在零点九七之上。一般来讲强夯处理方式多适用于具有较大场地且四周含有较少建筑的地基处理工程中。

2、3高压注浆喷射处理方式

高压注浆喷射处理方式主体适用于粘性土、淤泥质土、砂土、粉土、碎石土与人工填土地基类型,当地基土体中较多含有植物根茎、大粒径石块或较高有机质物质,我们应依据深入现场的详细试验结果进行其适用性确定。该方式不适用于地下水具有较大流速,无法令喷射浆液位于注浆管凝固等地质。应用高压旋喷桩具有较大的处理深度,在加固地基基础上还可用于大坝止水帷幕或用作深基坑,当前该处理方式的最大深度则在三十米之上。

2、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方式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方式主要适用于粉土、粘性土、素填土与砂土等地基类型,位于桩顶与基础之间我们应设置具有相应厚度标准的褥垫层,进而确保土、桩共同进行荷载承担并构建成复合地基。该地基处理方式主体适用于独立基础、条基、筏基与箱基类型,可有效提升地基综合承载力并抑制变形。对于可液化类别地基我们可应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碎石桩复合多桩型地基方式,进而实现承载力提升与抑制液化地基土目标。在选定处理地基方案阶段,我们应选取多重不同方式展开比选,针对处理对象地基土性质、基础形式、水位状况与上部荷载高低实施综合判断。

2、5加筋处理方式

加筋地基处理方式主要通过位于土层中将较大强度土工聚合物、受力杆件、拉筋等埋入土层之中,进而实现降低沉降、强化地基承载力、有效维护建筑工程稳定性等综合目标。一般来讲加筋处理包括土工聚合物、锚固技术、加筋土方式与树根桩处理方式等。加筋处理中我们可借助高强度土工聚合物的良好韧性进行土中应力扩散,有效提升土体抗拉强度与刚度模量,合理改善构成加筋土或土体与各类土工复合结构。同时土工聚合物可用于排水、反滤与隔离材料中,进行反滤、强化软土地基等处理。锚固技术主要固定新型种类受拉杆件于地基或边坡土层、岩层之中,杆件另一端则连接至结构物,利用锚固力应对水压力、土压力及风力施加在结构物之中形成的推力,进而确保结构物的可靠稳定。加筋土处理方式通过埋置较强抗拉能力拉筋于土层之中,借助拉筋与土颗粒形成的摩擦力构成整体,形成加筋土。一般来讲拉筋应用较大摩擦系数且具有耐拉力、耐腐蚀性的丝状、网状与带状材料,例如铝合金、镀锌钢片与树脂合成材料等,该技术适用于人工填筑处理的地基砂性土质,而不适用应用在粘性土地基之中。

3、建筑施工处理地基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施工处理地基实践中对处理方案的选择我们应综合考量多方因素,即地质条件状况,例如地质、地形、成型状态、各类地下水条件、土地指标;结构物条件状况,即结构物规模与形式特征;施工环境条件,例如要求重要性、安全度等气象条件、震动状况、噪声影响等;机械条件与运营施工设备状况、决定采用加固措施因素等;工程费用操作水平、熟练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状况、先进性与工期要求事项等。同时在设计地基处理环节中我们应充分考量基础、上部结构与地基作用,采用合理措施强化上部结构强度与刚度,提升建筑物适应不均匀地基变形能力。对于完成选定的处理地基方式我们应依据建筑工程基础地基设计等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场地实施现场试验与测试,进而明确加固效果与参数标准,并为检验施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4、结语

总之,基于地基处理内涵、技术发展动态我们只有科学明晰处理地基方式特征、实践处理策略原则,总结建筑施工处理地基进程中的应注意的重要问题,才能有效提升地基处理水平,优化施工建设效果,进而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可.地基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业技术,2008(22).

[2]张琪.地基处理技术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2009(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xielw/1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