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综述

发布时间:2014-03-13 15:46:59更新时间:2014-03-13 15:47:35 1

  通常用系统树来表示一组分类单元的进化关系,这一模式有利于假设的讨论和检验。然而当描述更复杂的进化关系时,系统树的功能则略显不足。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网状进化事件,如反转(reversal)、移位(translocation)和转位(transposition)、重组(recombination)、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genetransfer,HGT)、杂交(hybridization)、基因转移或者基因重复和丢失[1-6]等,则此时生物的父代即不止一个,系统树不能描述各代之间的进化关系,因此促动了系统发生网络(phylogeneticnetwork)的出现。系统发生网络构建方法及理论分析的研究是计算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系统发生网络是系统树的一般形式,又可译作系统演化网络、系统进化网络、进化网络。该种网络更适合那些发生了网状进化事件的数据,而且,对于树式进化模式(碱基的替代、插入、删除等)进化而来的数据,系统发生网络也可以实现数据中冲突信息的清晰表达,如由于不完全谱系分类机制或者是由于进化模型假设的不足引起的冲突信息[7]。系统发生网络是一个无环图,图中有些节点的父节点个数≥2(这种节点也被称为网络节点),如果图中没有网络节点,那么这时的系统发生网络就是一棵树。

  摘要:物种的进化史通常被描述成一棵有根系统树,但是当物种进化过程中发生网状进化事件(如,杂交、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时,物种的进化史不再适合被描述成系统树。系统发生网络是系统树的一般化,也是被用来描述物种的进化史,并可以描述物种的网状进化事件。而且系统发生网络也可以可视化冲突数据集,如由不同的基因得到的物种树。因此,系统发生网络的研究是生物信息的一个重要领域。介绍了系统发生网络的概念、发展、研究现状,总结了现有的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

  关键词:系统发生网络,网状进化事件,隐式网络,显式网络

  0引言

  系统发生网络根据拓扑结构分为无根(unrooted)网络和有根(rooted)网络;根据功能分为隐式(implicit)和显式(explicit)网络[8]。隐式网络(例如分割网络和准中位数网络)则可用来表示冲突信息,这些冲突信息可能来自各种原因,如模型误设(modelmisspecification);而显式网络则是尽力捕获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网络进化事件,如杂交(hybridization)[9-10]、重组(recombination)[11-15]及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genetransfer,简称HGT)[7,16-18]。显式网络中的内部节点表示祖先物种,且其中的网络节点对应所考虑的生物进化过程[14-16],而隐式网络中网络节点没有任何生物解释。显式网络通常是有根的,因为生物进化过程本质上是有向的。然而有根系统发生网络可能是隐式网络,这取决于对相应网络进行构建和解释的具体方式[8]。

  1无根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

  无根系统发生网络是无根树的一般化。无根系统发生网络都是隐式网络,主要包括两类:分割网络(Splitnetwork)和准中位数网络(Quasi-mediannetwork)。在无根系统发生网络方面,分割(Split)的概念起了重要作用。下面将详细给出分割的定义。

  定义1设X是一物种集合,A和B是X的非空子集,且A∩B=和A∪B=X,则S=A|B称为X的一个分割。

  有时将分割A|B记为AB或者BA。分割S的大小记为size(S)=min{|A|,|B|}。大小为1的分割称为是平凡的(trivial)分割,否则称为非平凡的(non-trivial)分割。设T是X上的一棵无根系统树,那么T上的每一边定义了X的一个分割。

  分割网络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数据集(如距离矩阵、无根系统树集、序列及四分体)构建得到。从这些数据构建分割网络时,大部分算法都是首先计算出一个加权分割集(这里的权重可能表示的是距离或者特征变化量等),然后再由此加权分割集得到分割网络。由加权的分割集构建分割网络主要有两种方法:凸包算法(convexhull)[19]和圆形网络算法(circularnetwork)[20]。对于任何一分割集,凸包算法都能为S构建一个无根系统发生网络,且最坏情况是此网络包含指数级的节点数和边数。而圆形网络算法构建的网络仅包含平方级的节点数和边数。

  从距离矩阵得到加权分割集的方法主要有Neighbor-Net方法[21]和分割分解方法[22]。从无根系统树构建加权分割集的主要方法有一致分割网络(consensussplitnetwork)方法[23-24]和Z-闭包(Z-closure)算法[25-26]。软件SpitlTree4[27]是一个用来推导无根系统发生网络的非常方便的工具,此软件可以从序列、距离、树或者是分割来推导得出无根系统发生网络,软件中收集了很多方法,如Neighbor-net方法以及Z-闭包算法。第1期王娟,等: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综述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第4卷

  2有根系统发生网络构建算法

  有根系统发生网络分为显式网络和隐式网络。显式网络理论上能很好地反映分类单元间的网状进化事件,由于进化是有向的,所以显式网络是有根的。Maddison基于rSPR(rootedSubtreePruneandRegraft)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网络[28]。Nakhleh等[29]对Maddison的算法作了改进,提出了构建含有一个网络节点的系统发生网络的多项式算法,且此算法通过对基因树压缩的方式考虑了基因树中所带有的误差,使得此算法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Wang等[30]及Gusfield等[31]提出了从序列特征构建重组系统发生网络的算法。Hein[32]首次对构建系统树的最大简约法延伸到构建系统发生网络上。此后,Nakhleh等[33]旨在促进系统发生网络的构建和评估,而为每个网络定义了最简标准。文献[33]中提出的算法Net2Trees可用来计算网络的最简值,Net2Trees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数级的。之后,Jin等[34]改进了这一Net2Trees算法,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线性时间算法[35]。以上介绍的最大简约法都是用相同的方式定义网络的最简值,都是将网络包含的所有树的最简值的最小值作为此网络的最简值。Kannan等[36]提出了另一种网络最简值的定义,即可定义为网络所有边的替换代价之和,并将计算系统树最优简约值(optimumparsimonyscore)的Sankoff等[37-38]方法延伸到系统网络上。

  Jin等[39]提出了构建系统发生网络的最大似然法,首先,基于树的似然值给出此网络的似然值计算公式,且设计了启发式算法来计算此值,然后利用分支定界启发式算法及EM算法搜索最优网络,并且对真菌和质体中的15种生物及古细菌中的14种生物分别构建了水平基因转移网络。Snir等[40-41]为构建和分析系统发生网络提出了一个新的概率模型NET-HMM。模型中结合了最大似然法及马尔科夫模型,且假设DNA序列或者核苷酸序列上的相邻位点的进化是相互依赖的,这一假设与生物实际过程更为相符。在此模型中,隐状态是系统发生网络所包含的树。

  隐式网络方面,Huson等提出的clusternetwork方法是利用网络弹出算法(network-poppingalgorithm)来构建有根隐式网络方法[42]。此方法首先构建哈塞图(Hassediagram),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添加边的方式构建网络节点。其后Huson等[43]提出了gallednetwork方法,这是首先利用种子增长算法(seed-growingalgorithm)找出输入树集合的RMCS问题的解,即,去掉一些物种后的树集是不冲突的,这时可以为不冲突的树集构建一棵系统树T,最后再将去掉的物种添加到T上,从而得到系统发生网络。VanIersel等又提出了CASS方法[7],此方法所构建的网络与实际生物网络更加相符,但是当所构建的网络很大时,该方法速度较慢,运行时间也长,不利于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网络。

  程序Dendroscope[44]主要可用来计算有根系统发生网络,其中包含一些构建隐式网络的方法,如CASS方法、gallednetwork方法及clusternetwork方法;程序中还包括一些构建显式网络的方法,如杂交网络方法。

  3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现有的系统发生网络构建方法进行概述。系统发生网络主要用于两种方式:描述发生了网状进化事件的物种进化史、表示冲突的进化信息。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提出快速有效的构建系统发生网络的方法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研究任务。将系统发生网络应用到实际生物研究必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DELWICHECF,PALMERJD.Rampanthorizontaltransferandduplicationofrubiscogenesineubacteriaandplastids[J].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1996,13(6):873–882.

  [2]DOOLITTLEWF.Phylogeneticclassificationandtheuniversaltree[J].Science,1999,284(5423):2124–2128.

  [3]GRIFFITHSRC,MARJORAMP.AncestralinferencefromsamplesofDNAsequenceswithrecombination[J].JournalofComputationalBiology,1996,3(4):479–502.

  [4]RIESEBERGLH.Hybridoriginsofplantspecies[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97:359–389.

  [5]SNEATHP.Cladisticrepresentationofreticulateevolution[J].SystematicZoology,1975,24(3):360–368.

  [6]SYVANENM.Cross-speciesgenetransfer;implicationsforanewtheoryofevolution[J].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y,1985,112(2):333–343.

  [7]VANIERSELL,KELKS,RUPPR,etal.Phylogeneticnetworksdonotneedtobecomplex:usingfewerreticulationstorepresentconflictingclusters[J].Bioinformatics,2010,26(12):i124–i131.

  [8]HUSONDH,SCORNAVACCAC.Asurveyofcombinatorialmethodsforphylogeneticnetworks[J].GenomeBiologyandEvolution,2011,3:23.[9]MADDISONWP.Genetreesinspeciestrees.[J].SystematicBiology,1997,46(3):523–536.

  [10]LINDERCR,RIESEBERGLH.Reconstructingpatternsofreticulateevolutioninplants[J].AmericanJournalofBotany,2004,91(10):1700–17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suanjiyingyonglw/3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