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商业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6-03-07 15:31:49更新时间:2016-03-07 15:37:14 1

  本文是一篇商业研究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章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并以Z企业为例,阐述了企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与效果,主要是从财务管理创新层面以及深化与银行金融机构战略合作两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的举措及效果。
  摘要: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企业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财务成本不确定性,复杂的创新金融产品的选择和运用等挑战。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策略,并以Z集团为例剖析了其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举措及效果。

  Abstra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the enterprise faces many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such as the uncertainty of interest rate,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the complex innovation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puts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 and takes Z Group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response to 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effect.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财务成本,融资结构

  Key words: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sts;financing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73-03

  0 引言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全球资本流动加速,利率管制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创新的投资产品让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传统银行业务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启动了持续1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利率管制和信贷配给的金融政策对于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长期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也导致了重复投资和资金利用率低下。国内长期以来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大多都是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鲜有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 国内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价格由金融市场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居民等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从国际经验看,短期内可能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创新加速、息差收益下降。

  国内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银行长期依靠存贷利差,坐拥巨额的息差收入。2010年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占到了全体上市公司利润的45%。保护性利差给银行体系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侵蚀了企业的经营成果。2000-2010年,国内企业息税前利润中平均有15.5%被财务费用侵蚀,企业的利息和所得税负担达到了息税前利润的40%。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引导资金投向更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同时,实际存款利率和投资收益率的增加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向以内需为主导的方式转变。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也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外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放松了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范围。2013年7月20日,国内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2014年底,国家出台了存款保险制度,后续还将推出CDs(大额存单)等创新工具,然后再完全放开存款利率限制,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2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影响

  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而言,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创新加速、息差收益下降,具体体现在:

  ①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趋升预期,将冲击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而以债券、股票、信托、票据等方式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将得到更快发展。

  ②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上升。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丧失了对低成本渠道资金的垄断优势,其与整体资金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促使短期内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并向市场均衡利率靠拢。美日韩等国利率市场化之后,均出现了存款利率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在存款市场竞争而提升存款利率。

  ③贷款利率短期内也可能提升。在资金成本上升的同时,银行并不想减少利差,因此贷款利率也很可能会相应提升。但随着贷款利率提升、贷款需求下降,最后迫于压力,贷款利率水平将再进入下降过程,逐步回落至均衡状态。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降,贷款需求下降将压低整体的贷款利率,银行为了保持盈利增长,可能会普遍采取发放长期贷款和高风险贷款来提高利息收入。

  ④银行息差下降概率较大。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导致短期息差下降的概率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优质企业的信贷议价能力提高,在银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优质企业贷款的利率中枢趋于下降。银行机构将以“量”弥补降低的息差收入,增加对愿意承担更高贷款利率的中小企业或高风险行业企业的贷款,这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但长期来看,居民消费金融以及中小企业金融由于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将有利于息差的稳定。   ⑤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明显。在信贷收入下降的压力下,银行将转变发展模式,不再只关注传统存贷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例如,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80年代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增长,1999年金融自由化改革完成后最高曾达到了43%。

  ⑥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和运用提速。金融市场为了应对和控制增大的利率波动和市场风险,会自发地孕育一些金融产品、交易结构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资金成本上升、息差缩小、利率风险加大等方面的挑战,会加快对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运用不同的金融创新产品来增加盈利并分散风险。

  ⑦银行业内部整合加快。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结果,将体现在存款利率的上升、中间业务的扩大、服务质量的提升、创新工具的增加等方面。有些银行竞争力得到提升、规模扩大;而有些银行则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例如,美国、日本、台湾利率市场化后,均出现了商业银行大量倒闭,银行业集中度提高的现象。

  3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商业研究投稿

  根据德勤2013年对数百家规模品牌企业的调查显示,8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还需要5至10年的时间;42%的企业计划采取措施应对利率市场化,但基本上都还没有任何具体的部署;42%的企业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促进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但作为企业而言缺乏相应的知识、信息和技能来运用这些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22%的企业认为财务管理的战略转型加速进行。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①财务成本呈现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以后,以浮动利率短期融资可能面临市场利率升高的风险,以固定利率长期融资,可能会面临融资后市场利率降低的风险,这些都会增加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企业自身的实力、资质和信用状况也会加大融资成本的分化。资质好的企业将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其获得的贷款也将享受到优惠利率;而资质比较差的企业可能会支付比现在更高的贷款利息才能获得贷款。短期内,由于银行贷款额度和结构受到央行严格限制,信贷资源稀缺,90%的企业贷款是按照基准利率甚至上浮利率发放,考虑到较高的利润考核要求,银行暂时不会主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因此,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实际信贷融资成本难有明显的降低。另外,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将吸引优质企业从债券融资转向下浮的信贷融资,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将构成挤出效应。

  ②融资结构发生调整。近年来中国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持续上升,融资结构失衡局面逐步改善,中国人民银行对近10年来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所示,银行贷款之外的资金来源从2002年的5%上升至2012年的40%左右。但是当前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股票融资为主、债券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信贷仍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利率市场化将促使企业调整融资结构,逐渐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③金融产品和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日趋复杂化。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消除、降低自身面临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不断推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和产品,使企业享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来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但是,创新复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也会加大企业投融资及运营的风险。创新的金融产品如衍生产品本身借助高杠杆,聚集更大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甚至体系的影响显著。而在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和知识强烈不对称,因此企业在风险防范、操作技术和时机等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相关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部门、制度和流程。

  4 国内企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策略

  总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①推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应逐步从传统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转移到产业经济分析、管理决策支持、战略预算管理、项目财务管理、纳税筹划管理等方面,促进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高和职能领域的拓展延伸。②深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企业应在统筹做好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规划,摸清短、中、长期的投融资需求的前提下,对各家银行的服务水平以及融资成本和便捷度进行比较和选择,并不断深化与主战略合作银行的合作内涵与形式。企业应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跟踪、研究与应用,建立金融产品风险评估、操作及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数据库系统,并积极采用VaR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应加强与**机构、投资者的协调沟通,周密部署发债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探索主动获取国际权威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信用评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5 Z集团公司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及效果

  Z集团公司有息负债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贷款比重超过2/3,财务公司贷款比重约占1/5,债券融资比重不足1/10。因此,国内利率市场化完成后,Z集团可能受到银行短期内调高贷款利率的影响,造成财务成本短期内攀升。为此,Z集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①加快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Z集团加快了财务管理创新力度,完善了精益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加强了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项目财务管理与资金集中管理。例如,Z集团以所属的财务公司为平台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多年来集中资金1000亿元以上,为提供企业各类融资达800多亿元,节约财务成本支出近十亿元。

  ②深化与各大银行的战略合作关系。Z集团通过与各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14年底,集团公司共与20余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累计获得综合授信额度超过5000亿元。

  ③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Z集团综合使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长期债券等债券融资及进出口银行研发贷款等优惠债务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000亿元,与同期商业贷款相比,降低了集团资金成本,有力地支持了集团公司有关单位的发展。

  ④加强有息负债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有息负债规模,Z集团贷款、债券等有息负债的增速2014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

  6 结论

  综上分析,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后,一方面将造成金融市场结构变化、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上升、银行息差下降、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加速等变化;另一方面,将加大企业财务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优化的难度。本文提出企业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冲击,应当采取两大应对措施:①推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②深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填补国内对企业应对利率市场化影响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本文以Z集团为例,剖析了Z集团从加快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深化与各大银行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有息负债管理等四个方面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与效果,本文的研究分析成果为企业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燕.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3.

  [2]何泽荣,赵静梅.论中国的利率政策[J].财经科学,2000(S2).

  [3]王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J].中国金融,2000(03).
  相关期刊简介:《商业研究》于1958年创刊,由郭沫若题写刊名,以宣传党的商业经济工作方针政策,以现代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兴商,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办刊宗旨。以探索最新商经理论,倡导科技兴商,促进商贸体制改革为特色,是一本交叉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5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