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范文经济波动理论与财政宏观调控政策

发布时间:2015-11-16 14:44:16更新时间:2015-11-16 15:10:00 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起伏伏,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是一篇经济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经济波动理论与财政宏观调控政策。
  摘 要:我国经济学者往往借助于年经济增长环比描绘特定时期经济波动,之后选择波谷或者是波峰来当作坐标实现经济周期的划分,判断国民经济态势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本文简要介绍经济波动理论当中周期划分以及原因等内容,并探讨经济波动理论同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波动理论,划分,原因,财政,宏观调控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经济经历几次严重的经济,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就是总供给以及总需求间出现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其内在缺陷以及不稳定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经济波动理论概述

  (1)经济波动周期的划分

  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可以说是不同时期常态,所以宏观经济波动也就是不同时期出现的波动,因此划分经济周期的范围就需要将不同的经济时期作为界限,并且在划分的具体过程当中还应当注意,经济波动理论是同社会经济的稳定性相关,并且同政府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严格地根据紧密相邻的常态时期当作一个周期加以划分,周期较短的情况,例如两三年及以下的相邻小波动,一个当合并作为一个周期[1]。我国经济波动特点主要体现为经济态势伴随经济制度改变而不断改变,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慢变快,经济波动从大起大落转向平缓稳定,并且经济周期越来越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政府对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根据经济波动理论,将我国的经济划分成为三个历史阶段,讨论其具体的特点,可以说是制度不连续的反映,并且从经济波动相同态势及其表现而言,也反过来印证我国经济制度存在的非连续性特点。

  (2)经济波动的原因
经济学论文范文

  我国经济波动呈现出上述特点,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制度存在不连续性,这就使得不同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常态不同,不同经济常态则反映不同的经济制度。对我国当前状况而言,经济制度发展已经到了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制度主要是市场经济制度以及非市场经济制度联合决定,也就是既存在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地带,也存在非市场发挥作用的地带,同时还有二者联合发挥作用的地带。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市场机制的主体是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最为基础的调节作用,政府在此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同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运行机制主要是非市场的。所以经济波动一方面是微观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是两者互动的结果,既是市场经济调节出现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非市场制度调节出现问题,或者是两者不够协调而引发经济波动[2]。不过政府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的供给者,在宏观调控的过程当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波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不会伴随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改变。

  2 经济波动与财政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学领域往往通过经济波动周期分析为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体而言则是根据经济波动的趋势图预测运行的走势,并且推论所需要的财政宏观宏观调控措施,例如某个年份经济增长率显著超过上一年,就可以认为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经济波动的上升发展阶段,然后在今后几年可以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也应当做出调整,应当进入财政紧缩或者松紧适度的阶段。不过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济波动往往是财政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而并非财政宏观调控的依据,换言之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状况是受到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且后续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可能上升同时也可能降低,具体而言需要根据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状况。只是借助于经济波动周期图预测运行态势缺乏充分的根据,并且作为财政调控的依据也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制度改革之间存在的不连续问题,因此即便可以借助于经济波动的周期预测经济发展的态势,也无法预测经济发展将持续高于常态或者是低于常态,因此无法确定财政宏观调控的措施。如果假设经济发展的态势高于之前的经济常态,如果经济常态收到制度改革的影响而在某个阶段发展甚至超过预期的发展状况,紧缩性的财政宏观调控并不适当,反之要是经济发展态势因为制度的改革而出现下降,相应的紧缩性的财政宏观政则属于理性选择。现实情况下,因为制度改革导致经济出现严重的波动,借助于经济波动周期图根本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发展的走势。所以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同经济波动理论存在一定的区别,并且在调整财政宏观政策的过程中,并不能从经验描述的波动曲线当中得到准确的指示,因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参考经济波动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来最终确定财政调控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要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当代市场经济本质上属于混合经济,也就是市场机制以及非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经济。不过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达到高度市场化,市场机制以及非市场机制停留在简单混合阶段,甚至存在着此消彼长的问题,同发达国家非市场机制根据模拟市场机制原则运行有着很大不同。可以说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属于双轨制,非市场机制也有着计划经济的特色,市场机制缺乏足够的效率,因此经济发展呈现特殊的缩长现象,就是双轨制的一种反映。所以从市场机制的效率性出发,建立我国市场机制同非市场机制协调均衡的经济制度,可以说是财政宏观调控政策解决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避免出现经济波动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应当高度重视市场体制构造。非市场机制虽然同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不过现代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非市场机制需要根据市场方式来贯彻效率原则,一方面需要模拟市场,从而构造可以确保非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的制度,确保政府命令符合市场效率原则,同时也要面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建立完善市场机制运行的相关制度。市场机制安排可以说是非市场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保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当根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干预,并非指的是政府从市场经济的维护人转变成为市场当中的经济人,从而完成资源的配置,也不意味着否定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当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需要退出资源配置的环节,即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当中出现失效问题,政府也不能用经济人身份替代市场的角色,而是需要作为公共制度管理者从事节约市场交易费用、遏制市场经济人非不经济活动并提供安全环境管理等服务,这些活动无法用货币表达。

  目前我国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从积极的财政调控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调控政策,并且将减少赤字、减发国债作为原则,更好地实现区别对待以及有保有压的目的,更加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为借助于通过减少赤字以及减发国债等措施,对结构性的经济矛盾加以合理调整,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以及持续稳定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稳健财政政策可以说是针对经济形势改变,政府主动选择的熨平经济周期的一种调节措施,并且调节措施执行的效果,需要同经济波动阶段性的运行吻合才可以发挥其应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出现部分行业以及产业的持续过热问题,为了防止出现结构性的经济危机,根据经济周期相关理论,政府应当选择稳健的财政调控政策,因此通过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为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确保政府应当经济过热或者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培.对斯密"廉价政府"的重新思考--兼对主流经济理论的质疑[J].涉外税务,2014,12(10):105-106.

  [2]吴俊培.积极财政政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323-325.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浙江金融》杂志社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是浙江省金融界唯一全国公开发行的指导性刊物,是金融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2005年起,杂志全新改版为全彩大16开68页,内容丰富版面精彩,为企业家、银行家、投资人关注,已成为国内金融界的时尚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5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