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汕头大学校报安徽承接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现状及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8 16:52:02更新时间:2015-09-28 16:54:00 1

  本文是一篇汕头大学校报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针对安徽承接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现状及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月期刊咨询网收录了大量的经济学论文范文,有需要论文范文参考及快速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联系本站在线编辑快速投稿。
  摘要:文章基于相对净流量视角研究分析了2005~2012年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趋势、规模以及特征。研究发现:安徽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全面铺开;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制造业转移交互发生。文章最后就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现状提出如下建议:安徽地区应加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注重提高安徽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政策;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相对净流量,制造业转移,长三角,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参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一直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一方面基础设施供给紧张、环境管制加强使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走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空间日渐缩小,使区域拥挤效应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而此时地域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土地及劳动力等基本要素的供给量相对充足,市场需求潜力较大,这些都为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因此,面临制造业发展日渐进入瓶颈期,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选择是将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进行转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第一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得紧邻长三角地区的中部欠发达地区-安徽省,率先搭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车,牢牢抓住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加工制造企业纷纷内迁的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实施东向发展,加速其崛起进程。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示范区的批复对于安徽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近几年来安徽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链分工的文献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方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安徽是通过某种方式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第二方面重点强调安徽是如何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比之下,以往文献对于长三地区与安徽区域之间产业转移规模的定量测度较少有涉及。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流量数据难以获取。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测度方法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以往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利用相关指标的增减来判断产业转移的程度。二是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度产业转移。第一种方法只能衡量某地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的总体规模,无法揭示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具体流量和空间布局。第二种测度方式总体上可以判断出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路径和转移规模,但因为投入产出表是每5年才会公布一次,在研究中使用该方法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从而无法精确揭示制造业转移的连续动态演变。

  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和相关数据可获取的难度,本文着眼于将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制造业转移相对净流量的测度指标,详细研究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最新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并为更好的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数据说明

  本文对制造业的分类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 /T4754-2002),选取制造业的26个二位码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的现状。制造业包括30个产业部门,但因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在制造业中比例较小且仅作为其他制造业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存在,被排除在外;其他制造业涉及到一些不确定产业,因此也被排除在外;烟草制造业对于政府政策依赖性太强,予以排除,橡胶制造业和塑料制造业在部分年份的统计年鉴中是作为同一个门类来计算的,因此为了统一口径,我们将其作为一个门类来计算。由此,本文最终获得需要定量测算的26个制造业门类。其中2005~2012年的制造业从业人口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省份人口规模的数据来自各个省份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三、区域间产业转移测度方法

  本文以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考察对象,把产业转移总流量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隶属度相结合,分别以区位商指数和修正的引力模型为计量模型,首先建立产业转移总流量以及区域间经济关系隶属度的测度方法,再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间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指标用以测度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相对规模。

  (一)产业转移总流量测度方法

  现有的指标体系中没有统计区域间制造业转移总流量的数据,本文拟对i区域k产业的区位商LQi,k,t进行一阶差分来测算t时期i区域k产业的产业转移总流量,于是有:

  其中, xi,k,t为t时期i区域k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LQi,k,t代表t时期i区域k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可以用时期区域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本地区m个产业总从业人员的份额与全国j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国m 个产业总从业人员的份额之比来刻画。当ΔLQi,k,t>0 时,表明k产业转入i区域。当ΔLQi,k,t<0 时,表明k产业从i区域迁出。当ΔLQi,k,t=0 时,表明k产业在i区域既无转出也无转入。

  (二)区域经济关联度测度方法

  区域经济关联度的计算方法我们参照王德忠《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一文,计算公式为:

  其中,Rij是i区域与j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度;其中,Pi和Pj表示i区域和j区域的人口规模,Vi和Vj表示i区域和j区域的工业总产值;Dij为i区域与j区域省会之间的直线距离。   Fij,t表示t时期i区域与j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度占i区域与所有区域的经济关联度总和的比例(又称经济关系隶属度)。

  (三)区域间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测度方法

  根据前面所讲的研究思路,笔者拟将产业转移总流量指标按区域经济隶属度的大小全部分配到转入或转出的各个区域,同时考虑到各区域制造业的初始规模不同,综合前文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相对量指标为:

  四、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长三角与安徽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存在如下特点:首先,在研究时段内,长三角与安徽地区的制造业产业转移现象始终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安徽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迈入了全面铺开阶段。其次,发现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是交互发生的。具体来分析,2006~2012年期间,产业转移从长三角转移至安徽的同时安徽也会有选择性的将自己具有劣势的产业转移至长三角地区。例如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尽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因其对广阔市场规模的强烈依赖性使得其从安徽地区转移至长三角地区成为可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制造业对于技术水平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长三角相对于安徽具有明显的科学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因此使得长三角地区对于安徽地区在这些制造业上较有优势。不过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向安徽进行转移的产业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部分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实地调研中也发现发生产业转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都是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生产链行业。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文研究结果对于安徽省承接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加强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安徽省制造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制造业转移进程所要求的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安徽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创造优良软环境。

  2. 注重提高安徽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政策。企业创新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安徽省首先要支持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做好现有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工作,做好产学研衔接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成就人才。

  3.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一方面承接了长三角地区高污染、高能耗制造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在产业承接过程中伴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状况,严重威胁到安徽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以后的产业承接过程中要对产业进行自主选择,不能全权接受。具体表现在: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重发挥安徽省传统产业的优势,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软环境建设工作上,吸引更多高技术、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低污染的节能环保产业转移至此,其次对于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制造业行业应将环境污染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之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于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进行严肃治理。

  参考文献:

  [1]周华蓉,贺胜兵.产业转移加速进程中中国制造业集聚度再测算与演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1).

  [2]张峰.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2010(01).

  [3]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经济研究》是1955年创办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前沿,以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为己任,致力于发表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各级经济决策者、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理论宣传部门的广大干部、各高等院校和财经类中专学校师生、各类企业的负责人和一切有志于研讨经济理论的各级人士以及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各界朋友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5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