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高职院校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05 14:21:00更新时间:2014-08-05 14:36:00 1

  有效教学是一种有长久历史的教育思想,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专门研究。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包括教学和有效性这两部分。首先,对于教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广义的定义认为教学是师生教和学这两项活动的总和,涵盖了教授和学习这两大范畴内的所有活动。经济学论文期刊推荐《浙商》杂志于2004年7月创刊。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共同打造。自创刊以来,《浙商》杂志以团结、推动天下浙商发展为己任,以“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为办刊宗旨。

  摘要:研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为保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参考,经济法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理论与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各自的特征以及在实际层面的结合,并提出了实现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

  1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理论

  1.1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狭义的定义认为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活动。本文以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中从狭义的定义去研究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是否有效果、效率、效益这三个方面,对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教学活动,既要研究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还要研究各种教学因素在过程中是如何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1.2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特征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有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第一是清晰,要实现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必须首先做到清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清晰明了的传达给学生,决定了教学是否能够获得明确的效果。细分下来,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清晰,不能繁冗拖沓或没有重点。教师要通过准确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掌握。其次,教师的板书或教案也需要清晰明朗,保持合理的逻辑性,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必须保证其使用材料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第二个特征是激励,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通过对学生的激励,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设立学习目标通过目标达成机制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喜好,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让他们乐于学习;还可以采取合理的奖励措置等等。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是开放。这一点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这三个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扩展自己的选择视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不局限在教科书当中。寻找符合当今信息化、国际化特征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学生演讲、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多使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不要让教学方式封闭在被动教学的框架中。在教学环境方面,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要能在一个开放、平等、放松、友好的环境中与教师平等交流。

  最后一个特征是互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过程,所以互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互动基本体现为提问这种形式,这也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互动方式。提问也包括答案固定的封闭性问题和答案发散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该把两者相搭配,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更有和教师互动沟通的欲望。除了提问以外,也可以开放性讨论等其他形式来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实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理念

  将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用于经济法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需要把有效教学的特征和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理念相结合。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法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理念:

  第一,能力本位理念。能力本位理念强调在教学中能力是最基础和关键的部分,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掌握为核心的科目教学理念,重视相关科目与关联能力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提高知识量。这与经济法教学效果要求对关联学科和社会知识的掌握这一特征不谋而合,有利于学生养成综合思维方式,提高使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动态人本理念。动态人本理念是指经济法教学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上也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社会为本,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对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积极的动态应对。经济法教育肩负着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人文性;同时经济法的内容和体系等随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法教学也需要将这一发展变化动态地反映出来。

  第三,心理契约理念。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各的自我期待,以及对对方的他人期待,这是一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当这两种认知能够顺利实现时,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使教学过程更顺利更默契的开展,反之则容易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在经济学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种心理契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巩固彼此之间的心理联系和默契。

  3 在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有效性

  如何在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方向、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都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于上课这一教学行为所确里的具体目标。教师根据这一具体目标,指导自己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行为的展开。教师将自己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目标清晰的传达给学生,明确提出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指示更好的配合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行为。例如可以在上课时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预期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同学们注意其中哪些部分,这就是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运用方式。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运用,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怎样合理的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关系到是否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息息相关,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学科的发展趋势,前沿知识以及社会实际的应用案例传授给学生。选择哪些内容,怎样与课本知识结合,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决定。

  第三,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经济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了“教什么”这一内容上的问题后,还需要解决“怎么教”这一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除了呈示、对话、指导等主要教学行为以外,还有培养学生学习东西,有效进行高职院校课堂交流等辅助教学行为。有一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够关注学生,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如果教师只是一昧忠于自己的教学计划,只关注讲解的部分,忽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教学效果是不能得到保证的。经济法的法律内容是固定死板的,但掌握和运用却是灵活的。教师应该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注意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不要让高职院校课堂成为教师单方面的演讲,及时注意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真正通过教学行为达到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进行方式和重要环节,在经济法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有效教学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等方面加以改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小碚.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J]. 教学与管理. 2000(10)

  [2] 王曦.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09)

  [3] 龚孝华.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 教育探索. 2002(11)

  [4] 韩云飞.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J]. 黑龙江教育. 2001(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4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