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11 10:19:45更新时间:2013-12-11 10:24:40 1

  本文发表在期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上,以供大家参考和下载。同类期刊推荐《财经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财经大学主办,《财经研究》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统一刊号为CN31-1012/F,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1-9952。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局发行代号为4-331,国外发行代号为M697。本刊是面向国内外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
  摘要: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对奢侈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刻剖析,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可以让我们正视奢侈品消费存在的必然性,正确区分奢侈品生产本身与奢侈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认识到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必需品消费,奢侈品消费,社会再生产,启示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对奢侈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刻剖析,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对于解决中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奢侈品消费的界定

  奢侈品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颇具争议的经济学概念,它与必需品相伴而生,经济学上首先定义什么是必需品,然后一切非必需的消费品即为奢侈品。然而,何种商品应属于必需品,何种商品应属于奢侈品,是因社会条件不同而不同的。马克思对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的界定也是基于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给奢侈品消费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从他的著作中仍可以归纳出他对奢侈品消费的界定。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一种非必需品的消费,是只有资产阶级才能进行的消费,“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批判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的消费限制在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水平上,“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这种消费不公既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无产阶级的全面发展,“工人阶级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仍然贫穷不堪,面对日益奢侈的世界仍然处境悲惨。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们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他认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使无产阶级不仅仅消费必需品,还可以消费一定的奢侈品,“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无产阶级只有能够消费更多的必要生活资料,甚至一定的奢侈品,才能实现全面自由地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认为奢侈品消费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与必需品消费发生转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原来的奢侈品消费,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也许成了必需品消费,反之,原来的必需品消费,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也可能成为奢侈品消费。因为“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要求”。由此可见,必要需要的满足是一定社会特定阶级的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总是要不断提高的,这也是“正常”生活的内在要求,所以,不断消除必需品消费与奢侈品消费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既扬弃这种自然必要性,也扬弃那种奢侈”。也就是说不仅所谓的“奢侈品消费”不存在了,而且“必需品消费”本身的系统也改变了,人们将按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马克思对奢侈品消费在总的社会再生产中作用论述

  马克思非常重视消费过程在总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总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资本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也包括以流通为**的消费过程。消费过程也就是工人用工资和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所消费的那部分社会商品产品的运动,这个运动“不仅是总产品运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同各单个资本的运动交织在一起”。马克思在分析消费过程时重点分析了奢侈品消费。

  首先,奢侈品消费是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资料,即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第Ⅱ部类是消费资料,即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形式的商品。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消费资料的运动过程,马克思又把第Ⅱ部类的产品分成两大分部类:(a)消费资料。它们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进行交换。这样,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过程分为三部分内容: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必要消费资料的消费过程和奢侈消费资料的消费过程。

  其次,奢侈品消费决定着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是两大部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实现过程。马克思认为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会全部消费掉,从而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其中Ⅰc部分通过第Ⅰ部类内部各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Ⅰv和Ⅰm同第Ⅱ部类的Ⅱc相交换,剩下的第Ⅱ部类的Ⅱv和Ⅱm部分在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马克思认为前两种产品的交换不成问题,关键在第Ⅱ部类内部的产品交换上,即必要消费资料Ⅱa和奢侈消费资料Ⅱb的交换。对于Ⅱa来说,很明显,为了生产该项目的种种商品而预付的可变资本,一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流回到第Ⅱ部类中生产这些必要生活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家阶级手中。他们按照支付工人工资的可变资本的税额,把必要生活资料卖给他们自己的工人。

  而分部类Ⅱb的情况却不同,Ⅱb(v+m),是以奢侈品的实物形式存在的,就是说,这种奢侈品,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商品价值Ⅰv一样,工人阶级是无法购买的,只能是资本家阶级进行奢侈品消费。如果资本家阶级不能消费掉Ⅱb(v+m)部分,意味着奢侈品过剩,那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Ⅱb的生产资料要相应减少;第二,(Ⅱa)m中有一部分产品卖不出去,出现生产过剩,与此相应,Ⅱa的v和c也要减少。整个第Ⅱ部类c的减少必然会引起第Ⅱb部类中v和m的减少,也就是会出现生产资料生产的过剩。反过来,如果奢侈品要求扩张,那么生产奢侈品的(Ⅱb)v就会增加,(Ⅱb)c也会相应增加,由此Ⅱa的生产也必然扩大。第Ⅱ部类的生产的扩大又会引起第Ⅱb部类的扩大。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奢侈品消费萎缩,危机使(Ⅱb)v到货币资本的再转化延缓和停滞,使这种再转化只能部分地进行,“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另一方面,必要消费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相反,在繁荣时期,不仅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会增加,而且工人阶级也会参加他们平时买不起的奢侈品的消费。马克思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指出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以Ⅱ(v+m)在Ⅱa和Ⅱb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从而也是以Ⅱc在(Ⅱa)c和(Ⅱb)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他认为,“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因素”。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些比例关系的决定意义可以理解为消费品和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中国拥有巨大的奢侈品消费需求,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著名管理咨询机构贝恩资本的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人消费了全球25%的奢侈品,高达3060亿元,但60%花到了国外。面对一年数千亿元的零售业大蛋糕,中国不应再“望洋兴叹”,而应转变观念,以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指导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以期重新赢回自己的消费者。

  (一)正视合理的奢侈品消费存在的必然性

  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是必需品消费的未来形态。奢侈品消费与必需品消费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必然存在的现象,因为社会生产力还不是足够发达,存在着劳动分工的差异,因此不能充分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在存在阶级对立和劳动分工差异的社会条件下必然是有些人只能消费必要生活资料,而有些人在消费充足的必要生活资料之余,还能够消费奢侈消费资料。虽然我国缺乏贵族阶层和资产阶级,但不乏先富人群和暴富群体,这些人是近年内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将会增长。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水平随着大机器的采用而提高,而采用机器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了剩余价值,同时也增加了体现这些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从而,在增加供资本家阶级及其仆从消费的物质时,也增加了这些社会阶层本身。这些社会阶层的财富的增加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工人人数的不断相对减少,一方面产生出新的奢侈要求,另一方面又产生出满足这些要求的新手段。社会产品中有较大的部分转化为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中又有较大的部分以精致和多样的形式再生产出来和消费掉。换句话说,奢侈品的生产在增长”。

  (二)正确区分奢侈品生产本身与奢侈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在谈到奢侈品消费资料在第Ⅱ部类内部的价值实现中的作用时,马克思得出如下结论: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他们的必要消费资料的供给—也就是越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要取决于这个阶级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一部分工人阶级的生存和再生产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这显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合理性。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不应成为忽视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理由,正如不能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来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所起的推动作用一样。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弊病在于:资本家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使用的手段最终使目的无法实现,一方面资本家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资本家阶级又千方百计地把工人阶级的消费限制在必要生活资料范围内,致使整个社会的商品过剩。因此也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危机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人阶级的需要被限于必要需要,而奢侈品的消费则成为资本家阶级的事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恰恰证明了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的奢侈品生产与消费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了研究剩余产品的哪种消费方式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马克思做了两个假定:先假定积累基金等于零,全部剩余产品以奢侈品的形式被消费;然后假定全部剩余产品以生产资本的形式再生产出来或者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奢侈品的消费等于零。马克思先否定了第一个假定,因为积累基金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基金,不仅简单再生产会受到威胁,而且连作为价值增值过程本身的动因和动机,从而作为为生产而生产(一定限度内)的动因和动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精神也熄灭了。“这样消耗剩余产品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和精神相矛盾的”。马克思认为第二个假定的消费方式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为剩余产品的任何部分都没有以奢侈品的形式生产出来,必然会出现生活必需品的相当多的生产过剩,因而会出现再生产的中断。

  所以,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大量的奢侈品,那么建立在工人阶级和劳动资料占有者对立基础上的任何生产方式都不可能长时期存在”。我国虽然已经拥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生产力还不是足够发达,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工人阶级和劳动资料占有者对立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人民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2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