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科学论文

农业论文发表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14-05-13 13:59:57更新时间:2014-05-13 14:01:45 1

  2013年,海南农业增加值748亿元,占全省GDP近24%,大部分地区农民就业增收主要来自农业,是农村支柱性产业。海南农业区位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常年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各类热带农产品,是我国与众不同的区位资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

  摘要:笔者对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做了深入调研,认为它呈现出“六化”发展趋势。具有政策扶持、财政引导、产业经营与公共服务同向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形成了“农+旅”等一些值得关注、期待的发展模式,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农发行信贷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论文发表,热带现代农业,信贷支持模式,海南

  对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海南热带农业,农发行如何跟进支持?笔者先后深入部分市县、贷款企业以及有关部门调研,试图找到一条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并向前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热带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各方给力,推进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为此,省政府实施了“绿色崛起”和“海洋强省”发展战略。海南热带现代农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合力推进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一是南繁育种基地列入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发展规划和全国农作物种业发展计划,2012年农业部和省政府签订南繁基地建设备忘录。省政府主导推进育种基地(10万亩)、制种基地(100万亩)、种业研发中心、种业交流中心等南繁基地建设,省级财政投入4000多万元予以支持。二是农业部与省政府签订了加快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备忘录,海南冬季瓜菜基地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规划实施头一年获得了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按照国家“南菜北运”战略和对出岛出境瓜菜的预冷覆盖的要求,省政府提出和实施了建设30万吨预冷库,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推进项目建设。三是省政府推进以农业科技“110”为骨干的涉农科技信息网络、产地追溯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四是海口市政府对南渡江北岸辖内区域30万亩农林水土综合整治开发,建立服务城市的菜篮子、休闲农业等都市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五是东方市政府与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在该市感恩平原建立137万亩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突出特色,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近些年来,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瓜果菜等优势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以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和出岛量保持300万亩、600万吨,常年“菜篮子”基地面积达50万亩。瓜果菜等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72%,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产量实现“十三年连增”。海南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种植橡胶353万亩、年干胶32万吨,占全国种植面积、总产60%和70%。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热带现代农业园区扩展到20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至2013年末,全省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园已发展到175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接待991.5万人次,营业收入8.15亿元,正在彰显休闲农业巨大发展潜力和活力。

  (三)全面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设施和装备

  一是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2012年建设项目71个,投资251亿元。二是推广设施农业技术,主要是设施大棚瓜菜20万亩、设施大棚花卉3万亩,推广微灌、滴灌和喷灌带设施香蕉、哈密瓜、荔枝、芒果园等65万亩。目前乐东大力推广大棚设施种植哈密瓜、兰花、金钱树等4.62万亩,基本形成了沿海设施农业产业带。三是全面实施冷链工程。全省瓜果菜田头预冷处理系统新增库容10万吨,总库容达30万吨,处理保鲜能力达600万吨。四是示范推广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示范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猪-沼-作物”生态种养模式和循环农业经济,促进全省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示范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全省冬季瓜菜种植推广使用地膜技术,地膜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推广农业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突破500万千瓦。现代技术、现代设施设备与良种良苗良法一起主导推进着全省热带农业现代化发展[1]。

  (四)各级财政加大对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

  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对农业投入连创新高,2011年各种惠农强农资达18.5亿元,以后连续两年增幅30%以上。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新建冷库、农产品物流和农机、橡胶种植良苗等补贴,以及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农业科技“110”系统以及产地追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儋州、东方、乐东等市县每年财政预算安排3000万元、2500万元、1500万元专项补贴农民小额贷款利息。省政府还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对落地实施并产生显著效益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予以奖励。

  (五)各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

  近4年来,海南省辖内各金融机构围绕海南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目标,主要在下列几个领域加大信贷支持:

  1.支持热带作物种植。跟进“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发展冬季瓜菜、种业、橡胶、热带水果和花卉筹。近年来,农发行贷款近2亿元支持11家企业从事热带水果和橡胶等种植。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五指山、陵水、儋州、昌江、乐东等7个市县。2.支持冷链工程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农发行紧跟国家和省政府部署,实行“点网互动、全省统筹”信贷支持模式,发放贷款近7亿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库及仓储物流等13个农村物流项目在我省北部、西部、南部、中部6个市县布点建设,增加预冷库容近3万吨、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吞吐能力150万吨,形成了点点相扣、点网互动的农村物流体系,推动了海南省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等农产品产销对接。2013年农发行总行审批贷款4.5亿元的文昌聚龙农产品现代物流项目已经落地建设之中。

  3.支持主要热带农副产品收购和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后续产业。近年来,海南省金融机构紧扣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大力支持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收购及加工。其中,农发行支持天然橡胶、椰子、木薯、竹笋、槟榔、甘蔗等主要热带作物产品收购和加工,涉及全省15个市县近100个乡镇80万个农户,通过支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而助农增收、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了银行、企业、农民共赢。

  4.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几年来,海南省金融机构大力推进“海洋强省”战略实施。农发行支持的翔泰渔业加工销售连续4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销售收入额达8亿元,成为我国罗非鱼加工和出口规模最大的业界领军企业。

  5.支持南繁育种和农业科技发展。农发行贷款支持了陵水广陵高科南繁育种、海南一号药业生物药品、海南正业中农生物肥料和涉农精细化工等项目建设;省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冬季瓜菜的良种良苗良法研发和推广、推广地膜技术和中部市县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国开行贷款支持推广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和清洁养殖技术。其他金融机构也支持工厂化种养技术以及其他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6.支持热带休闲农业发展。农发行探索推行“农+旅”信贷新模式[2],发放“农+旅”贷款近10亿元,支持了17家企业依托海南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热带森林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农村黎苗文化广场等项目,其中,保亭呀诺达热带雨林生态景区、陵水分界洲滨海岛屿生态景区荣膺国家5A景区,成为叫响大江南北的生态旅游靓丽名片。这些项目直接安排近万名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了服务业发展,惠及周边20万农民,促进了农村景区化,景区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六化”给力,推进海南热带现代农业提质发展

  调研认为,推动我省热带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直面两大背景:一是基本省情。海南是“三农”型经济特区,经济处在投资主导推动成长的发展区间。鉴于此,2010年海南农业厅提出实施了“抓投资,上项目,调结构,转方式,扩总量”发展战略,着力做强农业产业,做大农业经济“蛋糕”。二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互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操作和技术层面,主要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现代设施设备、现代信息技术直至现代产业理念和机制装备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在社会层面,主动融入城镇化进程,成为产业支撑,产城互动融合实现“三农”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呈现出“六化”发展趋势:

  (一)设施化生产

  目前,我省各地积极运用塑料大棚、地膜技术、微灌滴灌技术、生态循环经济技术、中海防风浪网箱种殖技术等改造传统农业,显著地提高单产和品质,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正在推进设施农业与冷链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双重覆盖,是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构筑起从田头生产到餐桌消费的产业化经营链条和机制,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二)产业化经营

  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双管齐下带动和推进。不少龙头企业采取集约经营策略,立足主营产品做大做强,把生产经营触角向两头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经营。海南翔泰渔业在农发行支持下,从单一鱼品加工起步建立起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市场销售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全产业链集约经营。农发行支持的保亭呀诺达、陵水分界洲岛、海南柏盈兰花公司等都在推进主营产品向上下游伸展产业链条,建立起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框架,并运用现代科技、材料和设施装备各个产业链条,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科技水平、单位产出效率和产业产品附加值。

  (三)良种化增效

  全面推广良种良苗良法,这是海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全省冬季瓜果菜等种植生产全面使用了工厂化生产的组培苗,西瓜、哈密瓜等种植生产使用了反季节技术和塑料大棚设施;芒果、莲雾、荔枝、龙眼、火龙果等热带水果生产全部推广无性良苗、改冠、根外追肥、滴微灌技术;其他种养业也实现了良种良苗良法化。良种良苗良法等科技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四)品牌化发展

  品牌赋予产品丰富的内涵,代表着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从2014年起,省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园区建设、原产地品种保护开发、农业品牌科技创新、品牌营销推介及品牌企业贷款贴息及奖励。至2013年末,全省有4个农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37个农产品被评为海南省名牌产品,36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了GAP认证。

  (五)现代化物流

  海南省热带现代农业属于岛屿型农业,消费市场主要在岛外,对物流体系建设依赖度极高。从2010年起,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100个物流项目,计划总投资17.4亿元,包括产地中心批发市场、销地交易物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销地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等,极大地增强了海南农产品的辐射范围和销售渠道。目前又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淘宝网设立“特色中国—海南馆”,引入电商平台装备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

  (六)园区化推进园区化是“四化”同步推进尤其是城镇化应有之义,也成为业界和地方党政共识。根据“十二五”规划,海南城镇化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期末全省城镇化提高到56%。将建50个风情小镇、100个风情村落和20个热带现代农业园区。目前,乐东、海口、澄迈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还有4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2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此外,东方市政府主导建设感恩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乐东县政策扶持推进建设沿海6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琼海市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建设龙寿洋“田园城市”;东方、乐东两市县还扶持东方光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海南万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分别在所在地建设产学研旅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东方市把园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技术研发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予以支持。

  三、创新给力,推进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增效发展

  (一)实施财政资金引导推进

  海南省热带现代农业正处在孵化向发展迈进的阶段,在基础的建设、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才能带动民间资本的跟进。如我省各级财政预冷库建设补贴资金6000万元,近9倍地吸收了民间资本4.9亿对其投资。

  (二)实施产业化经营与公共服务建设同向推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城乡统筹联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但在我省农村,尤其是中部市县,首要解决的是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上供应不足的问题。

  (三)实施产城融合互动推进

  海南省率先在省辖行政区域内实行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规划。又以风情小镇、产业集聚园区模式推进热带现代农业发展,园区内以一业为主导形成关联度高、联系紧密互动的若干产业集群。其中不乏代表着我省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或体现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机制性动力。这些探索创新值得关注、跟踪支持。

  1.“产+学+研+旅”发展模式。是将种养生产、技术研发、技能培训、体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生产基地为平台,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确定研发项目,由科企合作研发,或科研机构带来科研成果在企业基地转化、示范推广。此外,还凭借企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旅游,承接农业院校学生实习、地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目前运作项目有:东方花卉产业园,主打产品是菊花、兰花、花梨等,业主是东方光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我省花卉龙头企业,自营生产基地1万亩,产业合作近10万亩;乐东万钟热带水果产业园,主打产品为香蕉、芒果、荔枝等,业主为海南万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我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自营生产基地1万亩,产业合作近30万亩。此外,东方感恩平原农业综合示范区也依此模式运作。

  2.“三不两就”模式。琼海市正在推进实施的“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的田园城市建设模式。根据规划,以嘉积镇为核心,博鳌、潭门、中原等3个各具特色新型小镇为组团,以片区之间镶嵌大面积的农田、密布河流湖泊、森林绿地为城市框架,形成城乡交通相连接、生态农业相嵌、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结构合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村在景中、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其间,打造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一镇一风情,涉农产业、涉农服务业将是田园城市重要产业支撑。海南金泓集团已进驻琼海建设产学研旅一体化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3.城镇化农民不失地的“力村”模式[3]。这个模式源于国土部在三亚市天涯镇力村村委会开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试点,核心在于城镇化中农民不失地,在操作层面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施三项突破:一是实行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两者同等地位入市流转,这是一项具有突破意义的土地制度改革,冲破了城乡土地“二元结构”蕃篱,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资本化做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强化了农户和村民土地权利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赋予村民灵活多样、自主决策、体现价值、市场引导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村民或土地使用权受让方自主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带来的收益。三是推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使集体土地产权资本化成为现实,也为企业投资新农村建设、产城互动融合推进城镇化开辟了新天地。

  4.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4]。至2013年末,全省有85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190家,在推动我省“三农”发展和热带特色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海南永基养鸡合作社,先后在保亭、白沙、屯昌、琼中以及海口石山地区建设“公司+农民”生产基地,帮助了当地农民养鸡致富,又打出了“永基”有机鸡品牌。五指山市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水满乡20多户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再返租给农民进行种植,由合作社提供技术、良种和生物肥料。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现已发展茶叶基地500多亩,并获得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在茶叶管理和采茶高峰期,基地直接为周边150多户农民提供务工机会,合作社联结的基地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可以展望,专业合作组织模式将成为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5.“农+旅”模式。是一种依托农村社区农业、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针对解决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以“农+旅”项目融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方面,农发行有了实践积累,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实施、银行支持、农民收益”的信贷支持新路子。省长蒋定之在考察“农+旅”项目时指出,“农发行是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采取‘农业加旅游’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法值得推广”。

  四、金融给力,推进我省热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从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看,一方面资金投入将不断加大,必然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大力度的支持;另一方面,海南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应该在支持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农发行信贷支持的关键,在于不断研究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信贷支持模式,实现项目策划与信贷制度的对接,切实将信贷支持落到实处。

  (一)明确重点,积极切入,大力开展营销

  《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7项任务和12大工程项目,这些任务和项目,都是实现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农发行应当坚持“扩粮、强基、择商”的发展战略,结合《规划》选择优质项目,以具体项目为信贷支持切入点,通过积极支持热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热带农业新兴产业,以实现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以承贷主体为载体,以具体项目为落脚点,做好项目实际与信贷政策有效衔接

  海南农业经济实施主体的整体特点是民营企业较多,国有企业较少,政府平台更少。农业是弱质行业,各金融机构对农业类民营企业的准入要求更加严格。如何解决农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困局,要求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海南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财政资金可以直接投入热带现代农业具体项目建设。”为提升承贷主体风险防范能力,达到金融机构准入要求,需要政府出具明确意见,将相应财政资金用于具体项目,以锁定项目还款来源,增强贷款偿还能力;在借款人自身抵押物不足情况下,将项目形成的资产用于担保,或由政府统筹多方担保资源,形成组合担保方式覆盖贷款,以符合银行融资要求。

  (三)不断探索,积极创新,走出符合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路子

  一是创新承贷主体.海南非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应在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前提下,对涉农民营企业择优予以支持。二是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推进支持模式,如“农+旅”模式、三亚“力村”模式。三是创新项目还款来源。拓宽项目还款来源渠道:对于政府专项补贴或扶持资金,在锁定用途前提下可作为还款来源,以充实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四是创新贷款担保资源。对于政府投融资类客户,积极促进政府注入有效资产,统筹担保资源担保;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运用项目收益权或其他资源收益等实行担保;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厂房+土地+机器设备+存货”、林权质押、项目经营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混合担保方式。结合海南区域经济特点,推行集体土地和农用地抵押、合作社联保等担保方式。五是创新贷后管理机制。推行与农业项目特点匹配的贷后管理措施:项目建成后反抵押给贷款行;设定与项目建设经营相适应的还款计划;督促客户购买相关农业保险,为农业产品提供保障。六是创新办贷流程。对重大项目营销贷款予以单独特别授权,如对央企新农村建设贷款适当增加授权;贷款相关要素后移,如项目资本金、贷款抵质押从流程要素后移为贷前条件;贷款要素同类他项视同认定;贷款实行一次审批,分笔次发放,相应实行贷款抵押物滚动抵押。七是创新信贷产品。在支持热带农业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地总结信贷模式、机制和经验,创立具有海南特色的信贷产品。如跟进南繁育制种基地发展,特别要关注乐东、陵水、三亚等地正在打造“南繁村”、“南繁镇”实施进展,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创新信贷机制支持“南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壮才.思农、做农、帮农,只因《浓农情》[N].海南日报,2012-05-28.

  [2]莫壮才.助推海南“三农”绿色崛起的“农+旅”信贷模式[J].海南金融,2012(6).

  [3]莫壮才,郑青.一个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不失地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N].金融时报,2014-01-06.

  [4]莫壮才.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政策性信贷支持模式选择[J].海南金融,2010(7):71-7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kexuelw/3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