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科学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湟源县农业发展形势浅谈

发布时间:2014-04-15 10:03:57更新时间:2014-04-15 10:04:34 1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十二五”期间,湟源县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了湟源县农业发展的活力。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已经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湟源县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发展总体要求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城郊农业、品牌农业,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湟源县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瓶颈。本文将结合国际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对湟源县未来的农业发展进行粗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湟源县农业,农业发展形式,探讨与分析,农业经济论文

  一、湟源县农业发展现状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农业生产从过去的单家独户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转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经济作物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9%提高到“十一五”末的80.8%。以马牙蚕豆、马铃薯、优质油菜、特色蔬菜、优质牧草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12万亩(全县总耕地面积22.42万亩)。同时,全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5万亩,绿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日光节能温室3162栋。加快农田改造、土地整理、节水灌溉、安全饮水、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编制完成77个村“三合一”规划,实施了73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7个村易地搬迁项目,建成了城关地区、日月克素尔等各具特色的“三集中”示范村。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大力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26.8万人次、实现收入7.7亿元。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基地”、“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省水利先进县”等称号。

  二、湟源县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湟源县在致力于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业发展。湟源县大部分耕地为山旱地,为雨养性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投入能力不足,同时加之现有的电力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温室生产用电需求,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出地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农业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3.市场发展牵力不足。由于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县农畜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形式出售,难以实现增值。同时由于农畜产品市场发展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销售渠道单—,与市场的连接十分有限,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农民的利益往往缺乏保障。

  4.实用技术推广滞后。乡镇综合改革以后,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改制到乡镇工作,对科技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近几年未能得到有效补充补充人员,从而导致技术队伍出现比较严重的老化现象。

  三、湟源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因具有技术高新化、经营国际化、质量安全化、生产标准化、组织产业化、投资集约化与自动信息化等特性被农业发达国家广泛推崇。面对湟源县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使用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1.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发展规模。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集中连片发展的园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造基础设施,并视规模和财力给产补助;二是捆绑农业项目,整合资金,统一用于基地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特色农牧业发展注入活力:四是要积极探索农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在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出技术、出样板、出人才、出效益,进而带动特色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六是各乡(镇)村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动员农产相互调换和有偿调换土地,为积极性高的农产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2.调整种养结构,突出发展特色。科学定位,充分认识到我县环境气候资源优势所在,科学谋划,扬长避短,调整种养结构,突出发展特色,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加快名、特、稀、优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的步伐,分村社合理进行结构调整,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例如:浅山和半浅山地区重点发展生猪生产,川水地区重点发展奶牛生产。

  3.完善管理服务,提高科技含量。一要抓好培训,将特色农牧业规模大的村和新建重点村逐个落实到技术人员头上,及时解决农产品在特色农牧业建设生产过程,遇到的各种技术闲难和问题。二要抓好典则示范,以点带面,推进规模化生产。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村社领导班子得力,生产特色明显、结构调整力度大的专业村、专业社,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每年新建一批特色农牧业示范点,通过点上抓示范、面上抓培训,不断调动全县农民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积极性,推动全县特色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提高设施农牧业科技含量,全面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先进技术。

  4.实施品牌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是建立标准化生产监管工作机制;二是强化生产源头监管,坚决杜绝禁、限投入品的使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四是加大名优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地理标示与保护工作力度,大力开发和保护具有地理标示、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品牌产品,不断提升我县特色农牧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按照“产品品质优、包装工艺新、加工层次深、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要求,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包装精良、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我县农畜产品由初级低效向精深高效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企业和农产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徐金强.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初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李东坡武志杰等.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考古磁学[J].生态学杂,2006.

  [3]董艳敏.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地球物[J].山东农业科学,20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kexuelw/3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