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池启动后,加强日常管理、控制好发酵过程是提高产气率的重要技术措施。要使沼气系统长时间内产气好、产气旺,必须做好“三分建池,七分管理”。
[摘要]近年来,农村逐渐在普及沼气的应用,这就要求要普及沼气的安全管理。促进沼气系统长时间内产气好、产气旺,必须做好“三分建池,七分管理”。
[关键词]农村,沼气,安全,管理
一、日常管理
加入沼气池的发酵原料,经沼气细菌发酵产生沼气,原料的营养成分会逐渐被消耗,为保证沼气细菌有充足的食物,使沼气池正常产气,就要不断地补充新原料,做到勤加料、勤出料。沼气池加新料一般要在产气量高峰没有下降以前进行,即启动后20d,最迟不得超过30d。畜禽舍和厕所与沼气池相结合的,从沼气启动开始即可进料,一般存栏4头猪或1~2头牛,再加上人粪尿就可以满足发酵原料的需要,但要相应补充沼气池中的水量,以保证原料浓度。沼气池进料应先出料、后进料,维持出料量和进料量平衡,以保持气箱容积。
1.日常出料
按照“先出后进,出多少、进多少”的原则,以保证有足够、稳定的贮气空间和适宜的发酵浓度。进、出料后要始终保持发酵液面在正常水位,以防止沼气因水位低于进、出料管口而溢出。若出料后不能及时进料,导致发酵液面高出进、出料管口,可暂时加水使液面达到正常水位。
2.日常进料
一般农村户用沼气池每间隔5~10d进、出料1次,进、出占总有效容积5%的原料,也可按1m2沼气池进干料3~4kg的比例加入发酵原料。沼气池应尽量与厕所、圈舍连通,否则从远处运输原料费时、费力,且进料不及时,还可能造成料、水混合不均匀而影响正常产气。
3.勤检查
要经常对沼气池检查,看是否有漏水、漏气现象。
3.1看压力仪表。使用沼气要安装压力检测仪表和限压装置,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注意检查压力仪表的变化,以免压力过大,胀坏气箱。
3.2看池口。防池盖不严实或压力过大出现漏气。水封圈内蓄水容易蒸发和渗漏,要及时补充。
4.勤搅拌
搅拌可以使沼气细菌和发酵原料充分接触,打破池内上层浮渣结壳,使产生的沼气进入气箱。
4.1通过小型电动污物泵,将出料间的料液抽出,再回流到进料口,进行电动液体搅拌。
4.2通过设置在沼气池的手动回流搅拌装置,每天用活塞在回流搅拌管中上下抽动10次,将发酵间的料液抽出,再回流进进料口,进行人工强制回流液搅拌。
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新池排放废气期间,禁止在导气管口试火,以免发生回火,引起池体爆炸。
2.清池检修时,必须在沼气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禁止单独操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清空池体后立即通风1—2天,方可入池。入池前必须进行动物试验,待池内氧气充足后再下池操作,以防因氧气不足而窒息。同时,池内严禁点火、吸烟。
3.室外管路应采取防晒保护措施,延长使用寿命,以免管路风化,引起漏气。
4.建池及进出料时,应特别注意安全,并及时进行保护措施,以防人畜掉入池中。
5.当发现漏气时,及时关闭气源,打开门窗,禁止生火、吸烟、开关电器,以免发生火灾。
三、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沼气池建好后,由于一些农户缺乏沼气技术知识,管理使用不当,致使新建的沼气池在既不漏水又不漏气的情况下,产气缓慢或产气点不着火,甚至不产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料酸碱度失衡
当沼气池内pH值过低时,沼气微生物不能正常活动,发酵也不能启动。造成pH值过低的原因有沼气池温度较低、接种物质量差或数量少、秸秆原料没有进行堆沤处理、产酸太快、投料浓度过高等方面。料液pH值过低,表现在水压间的料液发黄,有一股特殊的酸味,液面有一层白色薄膜,表明料液pH值在6.5以下。遇到这种情况,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取出部分料液,补加一些接种物。
2.发酵原料含饲料添加剂和抗生药物的成分或喷有农药
在现代养殖业中,养殖户为控制畜禽的疾病和促进畜禽的生长,使用了大量的饲料添加剂和各种抗生药物。这些成分残留在粪便中,使粪便里含有杀菌和强烈抑制甲烷菌生长繁殖的元素,致使不能产气。而有的沼气用户使用的是喷洒了农药的粪便,造成产沼气细菌中毒,停止繁殖,不能产气。为了避免此类起情况发生,严禁消毒粪便入池;含有饲料添加剂成分的猪粪入池前,先进行堆沤处理,再入沼气池。
3.未加接种物或接种物太少
接种物中含有大量的沼气微生物,加入接种物就是给沼气池加入产生沼气的微生物菌群,这是任何沼气发酵都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接种物,在投料时只向沼气池加入原料和水,结果无法启动;虽向沼气池加入了接种物,但是数量太少,质量不好,致使加入沼气池的沼气微生物不足,仍不能正常启动。为了避免启动失败,在投料时必须按发酵工艺的要求,向沼气池内投入质量较好、数量足够的接种物。
参考文献
[1]朱冬英.沼气安全生产与管理方法[J].福建农业,2004,05:31.
[2]李雪树.加强农村沼气生产安全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05:35.
[3]杨彩萍.农村沼气的安全管理和使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