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科学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城镇化战略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01 15:50:12更新时间:2014-03-01 15:50:54 1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战略目标。如何认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怎样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摘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因此,认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内涵,思考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经过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意愿,满足人的需要,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既是物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既是自然人的城镇化,也是社会人的城镇化;既是硬实力的城镇化,也是软实力的城镇化。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人口市民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实现人口从乡村到城镇的迁移与人口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同步推进。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在城镇形成了城市人和农村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大多数农民工特别是二代农民工已经无法回到农村,两种身份导致两重世界,大量农民工进了城,却落不了户,融入不到城市当中,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缺乏主人翁意识。只有人口市民化,才能增强劳动者进城的归宿感和安全感。人口市民化包括三种人的市民化,一种是农民工本人,要在城市留下来;第二种是农民工家属,不能让农民工长期的家人分居,也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第三种是农村先富人员,这类人有能力有财力在城市安家立业。

  2.保障社会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城镇社会保障要覆盖到新增市民,覆盖到农民工。社会保障包括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福利,如果没有这些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不敢轻易在城里安家,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工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他就有了留下来的动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三无”农民问题,并且在以后的建设中做到“三无”农民零增加。

  3.生活城市化。要让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这个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点。农民进城生活,有住的平房到楼房,有农业经济到市场经济,有自给自足到完全靠交换,有相对单一到城市的繁华,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生活成本,适应城市生活,防止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的扩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广大农村人的“城市梦”,同时也让城市的市民过上好日子,生活更美好。

  4.劳动产业化。农民进城还要有一个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化,实现劳动的产业化、就业的市场化和职业的自由选择。没有职业、没有工作,没有相应的收入,农民是不会长久待下去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收入保证城市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创业应该有更广阔的的空间,有不少农民在城市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在城市不同程度的成功和扎根,圆了创业梦,鼓励支持农民创业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有之义。

  5.文明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分割,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农民融入到城市文明,实现文明现代化。文明现代化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了城,成为市民,就要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言谈举止、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都要适应城市现代文明,自觉遵守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树立现代市民意识,加快人的进步和发展。

  6.权利均等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把维护农民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忽视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落实合法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度。社区建设完善,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基层民主得到充分发展,党的基层组织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民和农民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社区和基层组织活动当中。

  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策

  1.走出城镇化误区

  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误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走出片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误区。

  1.1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一味的“跑马圈地”,忙于建新城,铺新路,城区面积越来越大,大量土地被占用,大量农民被迫“上楼”,房地产过度开发,出现了所谓的“空城”和“鬼城”,在城市建设中片面追求高楼大厦,有“贵族化”倾向,而忽视人的需要,漠视人的权益,这是以一种片面的城镇化。

  1.2重硬不重软的城镇化。盲目贪大求全,缺乏相应的规划、配套措施和产业,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公共服务不到位,不充足,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欠缺,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还可能导致群体事件。这种城镇化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背道而驰,是一种不协调的城镇化。

  1.3粗放而不是集约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粗放型扩张模式,以物质资本的大量消耗为主要动力,高成本低收益,导致环境严重污染,一些城市已经换上了严重的“城市病”,出现了交通“首堵”、天气“霾伏”、下雨城里“看海”、周边有垃圾“围城”的奇特现象。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

  三、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保障。1.规划先行,着眼长远。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城乡、提高质量。国家有国家层面的规划,区域有区域层面的规划,有空间规划,有产业规划,有各项具体规划,要保证这些规划的协调和衔接。要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化规划为指导,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发展条件、社会经济特点、发展阶段探索合适的模式和做法。

  2.夯实基础,创新服务。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要跟上。要加强供水、排水、电信、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坚决杜绝“拉链马路”和“窨井伤人”现象。要加强电网、宽带网、电话线网等空中网建设改造,不能成为城市的“蜘蛛网”。要解决交通拥堵,垃圾、噪声、空气等污染问题。要强化公共服务,创新理念措施,提高城市软实力。

  3.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要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完善制度体系。要强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社会分配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养老制度、住房制度等关系民生的制度改革。要推进土地改革,保证农民的财产权利,加快土地财产权的流转,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搞活资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利用资源投入城市建设和运营。要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要改善城市社会治理,支持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培育现代市民意识,促进新市民与老市民沟通交流、和谐相处。

  4.包容发展,改善生态。要着眼于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包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努力做到机会、权利均等。要提倡绿色环保理念,强调集约高效优质,融入生态文明和文化内涵,建设和谐宜居美丽城市,突出个性,树立风格,实现人、城市和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11

  [2]王克忠,《城镇化路径》,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0.1

  [3]李晓莉,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推进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8年02期

  [4]周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孔凡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kexuelw/3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