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着重研究有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经济学主要追求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符合了这种要求。通过对资源和生产副产品的循环、多级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摘要:通过研究,探究构建适合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制约。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我国也在探寻有着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在农业生产领域,传统石油农业的高消耗、高污染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家发展的要求,因此,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应运而生。
关键词: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秸秆利用,多级循环
1循环农业发展中的生态学原理
所谓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工程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包含了许多生态学的思想和原理。循环农业提倡以绿色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将农业生产活动与维持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这其中的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是循环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特点。
1.1个体生态学原理植物生活与外界环境相和谐的形式成为生活型,它表明植物的形态及生理生化代谢是受其自身发生、发展的环境影响的。在循环农业中,对农产品的地域性特征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即生活型[3]。个体生态学原理中包括有限定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这两个定律均揭示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分布明显,环境气候复杂多变的地域,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气候条件、水土质量来合理种植和饲养动植物。同时,也要掌握各种农产品的生理特性,针对耐受程度的差异,合理育植、放养动植物,从而减少土壤环境中不利因素对农产品的危害。
1.2种群关系原理通常情况下,正相互作用、捕食作用、寄生关系和生化他感共同组成种群关系。
所谓正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彼此的增长与存活。利用此原理,在选择种植农作物品种时,可将能够相互作用的品种间作在一起,是两者形成生化上的代谢同盟,互利共生。
捕食作用,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直接干涉型竞争。简单来说,就是生物界中的天敌关系。
寄生关系是指寄生物从宿主摄取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寄生与捕食存在较大的差异,寄生者具有较高的内禀增长率,同时具有特化专一的结构与生活史,并且寄生者通过对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消耗,进而抑制对方的生长。
1.3群落时空格局构建群落时空格局是指自然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结构,进而使得群落出现波动和演替,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资源与空间的效能得到充分利用。效仿自然群落的时空格局,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在时空上根据生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重新搭配与组合,构建立体的农业结构,对光、热、水、气和土等生态要素进行充分利用。
1.4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原理,是发展循环农业最具表现意义的生态学原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循环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较少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实现“闭路”循环与多级利用。
2循环农业与农作物秸秆资源
2.1循环农业的内涵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学术界在研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的背景下产生该理论。对于循环农业来说,其核心思想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延伸产业链,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对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升价值,同时美化生活环境。2.2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循环利用对于传统农业来说,循环农业是一次重大变革,一方面兼顾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遵循“4R”原则,对农业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以及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
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作为循环农业的一种模式,特点是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路径中引入生物质产业子系统,进而寻求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途径。
2.3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参照循环发展循环农业的原则,通过微生物资源进行转换,使资源重新回到农业生态系统,进而对资源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资源的价值。下面,以秸秆为例展开了4条循环路径,正是循环农业中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模式:①秸秆养殖与能源循环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畜牧养殖业、无公害种植、清洁能源生产与秸秆利用相结合,将秸秆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延伸养殖产业链条,对废弃物资源进行重新利用,使秸秆养殖、生态种植与能源生产实现耦合与共生。基本路径为:以秸秆喂养牲畜,将产生的牲畜粪便放入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从而产生了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于农户日常用气需要和保暖,同时还可以发电;沼液可直接还田,做肥料;沼渣则可用来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产生的菇渣用来培养蚯蚓,蚯蚓可用来养殖鱼类和鸡鸭,所有粪便汇集后入沼气池,继续用来发酵。②秸秆食用菌循环模式。同第一种循环模式类似,只是在这种模式下,秸秆直接作为培养食用菌的养料;培养食用菌产生的菇渣,首先可以直接入沼气池用来发酵,还可以用于养殖牲畜,培育蚯蚓;蚯蚓可以用来制作蛋白肥料,还可继续用来养殖鱼类和鸡鸭,养鱼所用池塘中的废水和废渣可用于肥料还田。③秸秆沼气循环模式。这是一条清洁能源模式,直接将农田产生的大量秸秆作为原料放入沼气池中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同路径一,从而实现多级循环利用。④秸秆质碳循环模式。秸秆制炭是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径。首先将秸秆进行热解,热解后产生了三种形态的物质。气态的物质,同沼气有着相同的用途,用于发电和农户日常使用;固态的物质,用于生产生物质碳生产培养基质、肥料缓释剂、土壤修复剂,最终还田以服务农田生产;液态的物质,即为木醋液,用来生产叶面肥和抗虫、抗菌剂,也用来服务农田生产。
3结论
通常情况下,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利用和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物质浪费和能量逐级递减的问题。因此,将秸秆利用与生态养殖、无公害种植、增加加工产业的附加值和产业化链条进行衔接,通过完善闭路循环工艺,延长秸秆利用的循环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秸秆的附加值。
循环农业遵循了生态学循环利用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增加产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循环农业的发展,是我国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
[2]李俊利,张俊飚.基于循环农业视角下的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08(11).
[3]陈丽,周青.略论循环农业中的生态学原理[J].生态经济,2006(2).
上一篇:农业经济论文发表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