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学论文

人才培养推动中职机器人专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02 10:29:35更新时间:2019-09-02 10:29:35 1

  摘 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机器人十三五规划(2016~2020)》,我校于2016年下期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以期为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机器人技能人才,并为全市中职学校开设机器人专业提供可操作的模板。

  关键词:人才培养;推动;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

  一、教学模式

  我校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两段三层”人才培养模式。 “两段”主要指在校学习阶段(第一、二年)和在企业实习阶段(第三年)。“三层”包括一年级学习基础知识、技能及认知实习,为第1个层次;二年级分专业方向课程、认知实习及高考升学方向,为第2个层次;三年级以在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为第3个层次。(如图1)

  第一阶段第1层次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及认知实习;第二层选择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和高考升学方向,进一步认知实习。本段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选择专业技能方向,强化“模块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和技能培训鉴定,培养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第二段第3层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阶段,前期以工厂情景实训的跟岗实习为主,后期以完全独立顶岗操作的顶岗实习为主,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1]本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过渡。高考升学方向,学生为参加升学考试做准备。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遵循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能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教书和育人、教与学的关系。[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还应合理使用教具及多媒体、实验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做到因材施教,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结合生产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冷冲压模具制造方向岗位工作流程为教学过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3.实习要求。本专业开展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实习期间,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场地的规章制度。学生要按时参加实习,不准无故缺勤、迟到、早退。师生按要求填写实习手册,并做好实习总结。在实习期间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将暂停或取消实习资格。教师要杜绝一切可能危及安全的事件发生。[3]

  (二)教学模式本专业主要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念的引领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选用任务驱动、演示教学、动手操作、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按照“任务准备—任务分解—任务示范—任务实施—评价与反馈—报告或总结”的教学流程。我们要从师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等方面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学流程如图2:

  (三)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执行的基础。教师要严格执行《关于编制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的意见》《教学六认真检查制度》等文件与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监控。计划管理。完善教学标准体系,修订并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分学期或分阶段实施性计划,落实学期课程及教学任务。学校要组织修订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授课计划,提高标准内容的针对性,同时协同相关部门编制并实施军训、入学与毕业教育、实习、社会实践、设备耗材采购等单项计划,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学校排课、备课、上课、教研活动、教师调课等办法与制度,依托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学校督导室,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坚决杜绝不合格课堂,坚持领导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执行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保障教学质量。质量监督。严格执行专业技能水平抽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教学监督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

  按照“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多元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学业评价,实施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

  (一)指标体系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多元立体”指标体系包括了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3个一级指标,并设置了公民道德与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专业技能等15个二级指标,以及道德修养、公民素养、实践能力等25个种类42个三级指标(观测点),每个三级指标对应评价标准、评价时间、评价主体、评价场所、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参见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多元立体”指标体系)。针对各主要观测点的内容,由学生、同学、教师、企业人员等评价主体通过观察、交流、记录、考试、测试等评价方式每学期或每年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4]

  (二)实施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教育督导工作室(质量管理处)牵头组织,专业部具体落实实施,开展组织评价培训、学期过程评价、学生终结评价、评价结果审定、评价结果反馈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兴建.培养中职学生PLC技能能力的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2016(47):145.

  [2] 梁兴建.中职电器及PLC控制实训教学探讨[J].中国职教,2010(8):62.

  [3] 葛志凯,杨伟波.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及实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55.

  人才培养推动中职机器人专业发展相关参考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如何培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xuelw/6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