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学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微探

发布时间:2014-05-09 21:30:14更新时间:2014-05-09 21:30:26 1

  当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如何以生为本,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对每位孩子终身发展负责,是我们每位学科教师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学生成长是多元化的过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索中,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可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摘要: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围绕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课堂教学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展开了富有学科特色的有效探索。通过学科不同的知识点,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一、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小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一次信息技术课上,突然一名学生叫起来了,有CS,接下来打开CS文件夹,又有一个“请进”的文夹,再次打开“请进”的文件夹,又有一个“想不想玩”的文件夹,进去了又有一个“冒险岛”的文件夹……原来这是一个文件夹嵌套的知识点。高年级的学生学过该知识点后,为了练习同时也为了好玩——引起其他同学注意,做了这样一个嵌套文件夹。我借机给学生讲了“嵌套文件夹”的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学会了“嵌套文件夹”这个知识点,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见,围绕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思维萌芽的领地,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乐趣。

  二、社会孵化学科知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每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思考范围与生活事例结合起来,用“大社会”知识丰富“小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讲述“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和应用”时,我就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的实例,如到超市买菜、银行存款、医院看病、教师上课等,甚至行走在马路上的交通监控系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我们随身的电子钱包、水电表打卡,都有信息技术应用的身影。把教材上原本罗列性的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事例结合,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变教师请学生说到学生要说。

  在对《常用家用电器综合信息表》教学处理时,我安排了一个“亲历家电商场”的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在课余,到家电商场收集一些家电信息,可以记下来,可以画下来,可以索取产品广告单,可以拍下照片,还可以询问商场的叔叔阿姨们。在进一步学习了计量用电量“度”的概念后,让学生计算一下家里的各种电器每月(按30天)所消耗的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小课堂”向“大社会”拓展延伸,实现知识的有机结合,扩大知识的应用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取合理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在小学信息技术低段学习中,有一节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鼠标的基本操作——指向、单击、双击、拖动,我就让学生玩Windows纸牌游戏,然后进行小组竞赛、汇报结果、颁发奖品,形成这样一个游戏+竞赛的课堂。为什么我会这样处理?第一,鼠标的基本操作,讲起来不会多么动听,而且内容也就是那样“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基本的八个字;第二,学习的是操作,重在实践;第三,鼠标的基本操作——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定义和使用的环境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些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调整进行定义;第四,

  随着DOS系统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视窗操作系统,更多的是用鼠标进行操作,所以在Windows系统的附件中就提供了类似——扫雷、纸牌这样鼠标操作的练习程序(游戏)。能把这两个小程序(游戏)玩得烂熟于心,鼠标的基本操作肯定没有多大问题。

  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课堂其实就在每位教师的手中,更新教学理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切实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精心地备好每堂课;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发挥师生共同的力量,努力创建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xuelw/3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