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学论文

邮政论文发表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02-17 15:09:11更新时间:2014-02-17 15:09:59 1

  邮政是近代通信体系的称谓,它是在古代邮驿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我国即有邮传制度。古代的驿站是官办的,主要为了传递官方档、命令和联络军旅。明朝除了官办驿站外,更有民信局为商民寄递信件。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邮政开始步入近代化历程,它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才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因此带有某种程度的半殖民地性质。但它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中国邮政的近代化历程作进一步探讨。

  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邮政开始步入近代化历程。从1866年海关兼办邮递到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再到1896年在海关邮政的基础上创办国家邮政局,近代邮政事业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而结束。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与发展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近代邮政,客邮,海关邮政,国家邮政

  一、西方列强“客邮”的入侵与泛滥

  中国传统驿传体系发展到清初就已积弊重重,中国旧式邮递因其迟缓而日益落伍。尽管清廷屡申驿律,但其仍是每况愈下,积重难返,已不适应当时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学习西方,建立新式邮政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清乾隆时期开始,来华贸易的西洋人日益增多。当时由于没有邮政通信系统,不便于本国联系。“早年是没有邮政便利的。每个发信人或收信人都须依靠其本公司的船只或其他公司的便利。”[1]随着贸易的发展,英人开始了侵犯中国邮政权的最早尝试。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在其广州住所开办了一个所谓的“英国邮局”,该局直属伦敦英国邮政总局管辖,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客邮”。此后,“外国邮局,作为有组织的机构,是随着英国对香港的占领,一起在中国出现的”。[2]1842年4月,鸦片战争尚未结束,英国人璞鼎查就以“香港英国总督”的名义宣布在香港开办“香港英国邮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又以香港为基地,在新开办的五个通商口岸,以英国驻口岸领事为英国邮局代理人,开办“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于英国邮政总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四款第一条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档,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这就使英国侵犯中国邮权的行径得到了条约的合法保护。之后,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竞相效法,纷纷在上海设立了各自的邮局。它们各用本国邮票,各按本国邮政章程从事邮政业务,其邮件也不受中国海关检查,形成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随着列强侵略势力的扩展,“客邮”也由沿海深入内地,甚至推及边远地区西藏、云南、东三省等。列强在中国发展“客邮”的借口是“中国没有邮政机构,通信不便”[3]但是,当大清国家邮政局设立后,“客邮”数量仍然有增无减。客邮于1842年先后设立,1921年撤销,为时达八十年。客邮不仅侵犯了中国的邮权,更重要的是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因此,邮政走向近代化是挽回中国利权的一个必要举措。

  外国在中国设立“客邮”统计表[4]单位:处

  外国列强在中国创办客邮也刺激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一些谋求国家富强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创办中国邮政。如郑观应、王韬、冯桂芬等极力呼吁借鉴西方邮政经验,建立本国邮政通信组织,改进中国传统的邮递机构。他们认为兴办邮政,可以公私兼顾,解决商民的通信困难,而且有利于沟通中外联系。郑观应在其《邮政》一文中指出,驿站“公家之费累万盈千而积弊所丛,时虞旷误。”民局则“局寄艰难,道路浮沉,无从追究。”且“中国幅员最广而邮政不行,跬步之间,远于千里。人通而我塞,人速而我迟,人明而我暗。”所以要亟兴邮政,“制无分今古,法无论中西,苟有益于民有利于国者,行之可也。”[5]同时,清政府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也纷纷上奏,请求创办国家邮政。可见,中国邮政的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的共同要求。

  二、海关试办邮政

  中国邮政的近代化是从海关兼办邮政开始的,所以中国的近代邮政可被称为“海关邮政”,海关在中国邮政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主导作用。英国人赫德在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推动并把持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1861年,赫德就向奕建议,中国应效仿西方兴办国家邮政,以开辟新的税收来源。但总理衙门认为“下令开设一个国家机构,而这个机构(指全国家性的新式邮政)的设立,又一定会对数百名城镇官员和数千名民局雇员的职位和收入造成不利的影响,等于下令开设某种条件不成熟的机构。”[2]赫德的建议未被采纳。1865年,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移北京,其海关来往档也援例总理衙门代寄。1866年,清政府鉴于形势的严峻和责任的重大,把寄递各国驻华使馆往来邮件的任务交由赫德任总税务司的海关负责。同年,赫德先后在北京、上海、镇江海关设立了邮务办事处,负责递送各国驻华使馆的往来邮件。第二年,海关又将邮政通信的收费标准和发送邮件的时间表公布,主要递送外国使馆档和海关公私信件。不久,各地海关也陆续成立邮务办事处。

  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由海关试办国家邮政提到议事日程。1877年,九江关税务司葛显礼开始酝酿海关试办邮政。他拟定了海关试办邮政的新方案递呈总理衙门,他认为:“中国虽然久已有了很好的驿递制度,但是不替商人带信件,因此商人只好通过私营企业传递信件,这种传递信件的方法迟缓、不经常、花钱而且不可靠……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过去已经仿行了西方的许多新政,例如造船厂和兵工厂等等,现在继续仿照西法设立象邮政局这样的机构,也已经是时候。”[3]1878年,经总理衙门同意,海关开始试办邮政。赫德于3月9日指派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5处试办邮政。[6]天津也就成了当时中国近代邮政的总汇之区。从1878年4月1日起,津京间开办定期邮递业务,每天由骑马信差运送邮件。随后海关制定冬季邮政计划,规定天津、镇江间每隔天发送邮件一次,济南、烟台间和天津、牛庄间每星期各一次。[3]同年5月1日,天津海关书信馆向公众发布邮递公告,宣布对公众开放邮寄,于5月18日开始实行。上海、牛庄等地也相继施行,但当时都“只限于外国人的邮件。”[3]同年12月,海关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面值有5分、3分、1分,各十万枚。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在海关洋员的推动下层层推进,并得到了官方支持。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各军舰管带将军舰准备离港的时间通知牛庄和天津的海关税务司,以便海关能利用机会托带邮件。[3]1879年12月,赫德决定推广邮递事务,发出通令:“1878年春季海关在北方各口岸和北京试办的邮递事务,现决定继续**,并逐渐向其他口岸推广。”[3]海关邮政迅速发展,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地方都基本上开办了海关邮局。[1]

  三、国家邮政的创办与统一

  海关试办近代邮政的几年里,邮政事业发展很快,但它仍以传递官方文报为主。它是适应外国人的要求产生的,邮政事务为外国人把持,因此创办中国国家邮政势在必行。同时,赫德积极活动在清廷朝野各方人士,以获得对海关办邮政的支持。清政府的众多官员也逐渐意识到开办国家邮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鉴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高额赔款与赎辽费,清政府不得不考虑将全国邮政交给总税务司经办,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7]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清光绪帝根据南洋大臣张之洞奏请开办国家邮政的奏折和赫德所拟邮政章程,朱批“依议”二字。从此,国家邮政正式开办,总理衙门委任“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随后,清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办邮政业务。赫德拟定了邮政章程,分“通商口岸互相往来寄递”、“通商口岸往来内地寄递”,“通商口岸往来外国寄递”和“邮政总章”四项四十四款内容。在条款中规定,各海关已设的寄信局,改为邮政局,归税务司管理。1897年1月1日,施行新邮费率征收邮费,以银元计算。1898年,推广邮政,先在已设邮局的附近密为布置,然后逐步向内地发展。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邮政局正式颁发《大清邮政章程》,共分26章166条。同年,中法经过交涉,邮政总办一职由法国人担任,赫德走后,邮政大权开始落入法国人帛黎之手。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1911年5月28日,邮传部从海关中正式接管邮政,海关与邮政正式分立,但帛黎仍任邮政总办。到1908年,邮传部接管邮政事务以前,全国各地已设邮局三千二百余处,每年邮件数目在二百兆左右。在国际上,我国于1914年3月正式参加国际邮政组织——万国邮联,同时声明自当年9月1日起实行国际邮政公约;加入国际邮政互换包裹公约。这一切加强了与各国邮政的联系,便利了海外通邮。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此时,邮政事业在大清邮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开始对全国的统治,并在南京另行设立一个邮政总局,与北洋政府的北京邮局相抗衡。1928年6月随着北洋政府垮台,北京邮政总局被撤销,其国内一切邮政事务都由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总局统一领导,洋人在华邮权被彻底收回。邮政总局在交通部领导下,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垮台,标准着近代邮政事业的结束,但它为现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近代中国邮政是在外国列强的控制之下建立的邮政体系,因此它从创办伊始就带有半殖民性质,但中国邮政走向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17-22.

  [2]魏尔特.赫德与中国海关(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3]中国近代经济史数据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邮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56.

  [4]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17.

  [5]陈良倚.清朝经世文编(“邮政”九).卷52[C].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xuelw/3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