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论文

管工融合视角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7 16:27:40更新时间:2018-08-27 16:27:40 1

  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就对从事管理类岗位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愈来愈低,加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形式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关键词: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1引言

  而今高校学子都是90后主力军,90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自由、缺少责任心。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代90后学子的独有特质,他不仅不能塑造人才,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阻力。

  2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代高校中的弊端

  自恢复高考以来,无数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们怀揣着报国情怀,珍惜读书的机会,在高校中奋发读书,把知识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面对着在温室中成长的90后,他们被父母包办长大,缺失独立性,缺少责任感,没有梦想,对学习缺少主动性,对未来缺少规划。这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弊端。

  2.1唯知识论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

  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知识更新快,可谓是日新月异。如果一味追求知识,只会永远跟随无法超越。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而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2.2教师中心式教育阻碍创新性的发挥

  如果教师最大的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学生会逐渐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与思辨的能力。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弱化了学生的参与,对爱于表现的90后抹杀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3管工融合视角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3.1教学内容方案设计

  3.1.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

  构建“通识教育”,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注重通识类培养,注重学科类基础教育;大学三年级注重专业选择与分流,注重专业类、技术类培养;大学四年级注重社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第四年的教学设计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兼顾行业实际,在考虑学生能力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做人、做事和做学问。

  3.1.2管工融合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工科背景下融合管理类学科,集生产运作管理、物料管理、运营管理及教学管理等为一体,实现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能力与技能的实践课程。

  3.2教学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生研究,注重课程内容的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相结合,因材施教,逐渐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组建项目小组,以学习小组、交互讨论代替传统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完成项目选题,各项目小组带着项目进入企业开展学习和调研工作。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参与全国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

  3.3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考核方式以试卷为主,以成绩定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衡量学生的手段较片面。改革传统考核方式,以能力为导向,不局限于书面考试,广泛应用团队考核、非书面考核等方法,构建知识、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情商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3.4校企深度融合

  3.4.1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教师“引进来、走出去”创造条件,打破本本主义的束缚,实践出真知。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实践,了解学科前沿;企业精英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了解企业的机会。

  3.4.2创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产业发展,整合学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参观、实践、实习,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开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

  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综合型人才。第二课堂创新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培养自我兴趣、发展自我能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还能够通过各种知识和学科竞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促进实践教学的提高。

  5结论

  当代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人事宜,充分引导新一代大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管工融合视角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差异化、现代化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需要教师的与时俱进及学校的不断摸索,需院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机制等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德鹏,张凤华,黄嘉涛.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探讨.中国市场.2013,(33):142

  [2]刘宇会,于善波,靳鑫.“管工融合”视角下“管理型”会计人才职业技能提升研究.营销教学.2014:149-150

  [3]于莉莉,于善波,刘宇会.“三位一体,管工融合”的工商管理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城市社会.2014:85-87

  [4]晋琳琳,张德鹏.基于PBL理念的“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2015,(7):64-6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lw/6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