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上很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认知也有一定的匮乏,那么如何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呢?本文是一篇江苏省2015征稿范文,主要论述了当代大学生正确道德行为的落实。
摘 要:当代部分大学生应表现出的正确道德行为与其受教育程度并不成正比,他们呈现出的道德感冷漠不是由于他们对道德认知的匮乏,而是他们未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的正确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知程度还有一定的距离。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
一、大学生正确道德行为的意义
1.正确道德行为的含义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在自身的道德意识支配下对外界的人或物表现出来由道德意义的活动。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从伦理学的角度可将道德行为分为正确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正确的道德行为能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道德影响。
2.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大学生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他们表现出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发展的趋势。《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落实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使社会风气朝好的方向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就会大放异彩。
3.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学者朱剑昌深刻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统率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和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大学是青少年学术修养和灵魂升华的新起点,也是他们全面踏入社会的一个分界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高度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道德高度,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落实的程度,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非道德行为的表现
1.热衷消费与享乐主义
消费主义的伦理基础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来源于西方文化。近年来,西方各种思潮已悄然进入高校学生的视线范围。当代大学生的很多选择标准是能否最终达到物质上的享受。生活用品的选择以潮流为标准,假期的安排以消费为主旋律,待人接物以不吃亏为准则。非道德的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滋生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2.不尊重生命
“一般而言,自我是意识和生命的统一,而究其更深层的本质,自我是自我意识中深层次的道德自我意识与在其支配下的生命自我包含肉体生命和一般的意识活动的有机统一。在自我的整体状态中,道德与生命意识时刻发生着一种客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或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关系。”道德意识深深的渗透在生命意识之中,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时常发生。不能直面挫折让些许大学生放弃生命,这种非道德行为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3.缺乏履行社会道德义务的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大多的生长环境是家中独生子女,精神上养尊处优的情况严重,养成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有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甚至达到五分之二的大学生认为道德性质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已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定性发生分歧,放纵自己定制个人道德标准。在校园与社会中要求得到道德权利,却对道德义务的意识淡薄,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意识。
三、 正确道德行为缺失的成因
1.对传统道德认知的灌输麻木
当代大学生从幼年成长至今,对道德的认知来源,被灌输远多于亲自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教育模式也是在实践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改进。这一代大学生普遍经历了“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单向管理,以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以德育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的教育模式。
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等,榜样的学习从未间断。同时这些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大家只有耳濡,未曾目染,导致大学生很少体会到自身道德行为的价值。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并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当下精神需求发生交集。故当代大学生出现对道德认知的感悟程度高,落实正确道德行为的表现少。
2.家庭道德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同小异,不同的人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不尽相同。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社会化的首要动因,在家庭中儿童获得适合社会的信念、态度、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家庭道德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影响重大。
长辈的道德原则会潜意识留存于大学生的脑海中,禁欲专制和放任自流的道德教育模式必然会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出现缺陷,家长的道德行为也受到他们自身教育程度的制约,用道理教育和用“拳头”教育会让大学生组建形成独特的个性和道德观念。关爱指导才能营造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诱导大学生的正确道德行为。
3.道德挫败感的影响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生动表述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悲哀,不是不想扶起摔倒的老人,而是不敢扶起摔倒的老人。2011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的“撑腰体”红遍全国各大校园,“看到老人摔倒,是北大人,你就去扶。要是被讹,北大法律系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如果败诉赔偿,北大出20万,多的由校友募集。”
扶起摔倒老人可谓基本的社会道德,从这个点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存在一股不良的道德风气。大学生介于校园与社会接壤的位置,对社会经常反馈类似事件及其敏感,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到的道德挫败感。J.F.Freedman认为,人之所以采取某一种道德或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因为人对行为会导致的某种后果及其评价内心有一个信念。大学生根据内心的道德价值标准做出相应道德行为,却没有产生积极的道德回报,道德挫败感使大学生直接做出道德感冷漠的反应,从而减少正确道德行为的发生。
四、激励大学生正确道德行为落实的建议
1.学校推陈出新,探索不同路径“灌输”道德
浙江地区部分高校与中学创办“道德银行”,目的在于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开拓路径,为学生实践道德行为增加动力。最终的效果虽然因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实施环境和实施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种形式的探索对于巩固大学生正确道德行为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学校并非都照搬此模式,应该对探索新模式教育的路径进行思考,一定的知识素质也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前提。根据地域和主体的不同,把道德行为教育、品质锻炼生活化,在饮食起居、洒扫庭除、待人接物、进退应对之中、点点滴滴去做,因材施教的“灌输”道德。
2.利用大学生自发组织性,引导其培养道德自觉性
大学生热衷组织集体活动,以结交朋友和开阔眼界。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道德行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保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重视道德行为,从自身做起,培养道德自觉性,激励自己,感染旁人。利用大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引导大学生充分能发挥主动能动性,道德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培养自身道德行为的落实。
3.继续大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持续根据大学生思想状态施教
单向灌输存在弊端,可灌输必不可少。大学生的定力脆弱,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外界的报导、言论、新生事物等都极其敏感,很容易就影响自身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道德行为的落实一定需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需要教师根据对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状态及时施教,指导他们用正确的道德态度落实正确道德行为。最终使大学生成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
高等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惠州学院学报》,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我刊在首届全国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质量进步奖;并获第二届广东高校学报三等奖。2003年4月,又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3年8月荣获惠州市第二届内部刊物评优活动三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理论导报,2008,(08).
[2]朱康有.试论道德与生命的关系[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03).
[3]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道德的选择一一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高利(1988-),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黄木(1972-),男,湖北恩施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