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中级职称论文范文关于“教育是本原生产力”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6-02 14:02:45更新时间:2015-06-02 14:20:21 1

  社会在不断进步中,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正式因为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我们的社会才不断的进步。然而,每个时期的人才都离不开优良的教育,所以现如今,有人提出了教育是本原生产力这一命题。本文作者就这一命题展开了讨论,是一篇教师评职称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教育是本原生产力”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中级职称论文范文,教育,本原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的。人们对生产力要素的认识也是如此。最初,人们只是从生产力的外部表现中认识到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后来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到20世纪后期,邓小平根据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现实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教育是生产力”的观点也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其科学性、正确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但是,教育何以会成为生产力和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生产力,亦即教育作为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系统构架中的逻辑定位及其实际地位如何,很多人尚不大清楚。因此,有必要对此命题加以阐述。

  一、教育作为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系统构架中的逻辑定位

  我们认为,不管是从实质上看,还是从理论内容的逻辑定位上看,也不管这教育指的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稳定式教育,还是在古今中外的不定式教育,我们都可理直气壮地作下这个立论:教育是本原生产力。所谓“本原”,在此其含义是“本有”、“原生”等,也就是含有“前提”、“基础”等意思。这就是说,“教育”作为“生产力”的题中之意是本有的、原生的,它是生发出生产力若干外在要素及一切内在要素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换言之,生产力的若干外在要素和生产力的一切内在要素无不是由教育来孕生、滋养而成和有赖于教育而确立;若离开教育,生产力便整体地失去依据而成为不可能。众所周知,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大外在要素,科学技术则是支撑着这三大外在要素的首位内在要素。正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三大外在要素加上科学技术这一首位内在要素等的有机结合和辩证交融,才能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备的生产力系统。然而,这个生产力系统是矗立在“教育这个坚实基地”上,其本身的存在及其存在的状况和发展的前景,都是由教育来决定和受教育的真实景况所制约的。若没有教育或离开教育,则在生产力系统中体现着主体素质的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标志并代表着某个时代实践水平的劳动工具、处处打上生产力印记并折射着特定历史色彩的劳动对象,统统无非是失去其存在之依据的子虚乌有;同理,作为生产力系统的底蕴和“内力”而展现着生产力系统整体格调的科学技术,便由于“因果联系”的缺失而无从产生。

  二、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教育作为生产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在古代的渔猎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分散型“口传面授”的简朴的“授业”方式来直接形成生产力的。人类的生产力在古代能得以代代相传和逐渐长进,主要靠的就是这种“口传面授”的分散型“狭化”教育。由于古人的这种分散型“狭化”教育基本上是遵循着一条“教中于,干中学,学中用,用中进”的务实途径,类似于今天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而,教育之实施和生产力的传递、承继、形成和发挥作用,基本上是交融一体的、同步性的。这种同步性有力地说明了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造就生产力的过程,即教育作为“因”直接而快捷地生成了生产力这个“果”。由此可见,教育就是生产力本身,是作为母体的“本原生产力”或“基础生产力”,这在逻辑上和史实上是高度一致的、无可非议的。在古代,除了分散型的“狭化”教育,还有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多样化的社会型“广化”教育。这种“广化”教育基本上是以“传道”和“解惑”为主而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因而从“广化”教育形态转换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系列不同的**环节和无规则的过渡方式在生产力承继、生发、造就等问题上,古代的分散型“狭化”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同步性的、直接而快捷的,丽社会型“广化”教育所起的作用则是多步性的、间接而缓慢的。

  在前面我们说过,古代的“广化”教育在带来生产力这个问题上所起的作用是“间接而缓慢”的,然而现代化的“广化”教育已不再是像古代那样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一跃而变为越来越多的“直接而快捷”地形成生产力。就是说,现代化的“广化”教育和现代化的生产力的关系,已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步伐而变得越来越密切。在此我们仅以学校来说,当今世界上的各类高等院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其整体教育过程往往都是与社会生产过程紧密挂钩、交合运作的;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双方本着各自的客观需要互相开放合作、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即使是撇开与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科技产品的生产等等于一体的综合天地。正因为如此,学校常常是成为某些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科技项目的设计和科技新产品推广的活跃基地。理工科的师生们屡屡申请发明专利权和进行科技成果的转让或拍卖,许多学者、专家、教授同时身兼实业家、企业经理或受聘于社会生产领域充当高级顾问,等等,都是很好的证明。就连向来与社会生产的关系难于一步到位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这个深受世界性市场经济影响的现代学校教育中,也是以整个社会舞台作为“实验室”和直接用武之地,积极参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科学决策、规划、运作和组织管理,焕发出其特有的生产力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效应。

  三、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人才和教育”这三者的连环式内在辩证逻辑关系

  为什么现代的“广化”教育能彻底扭转古代的“广化”教育只能是“间接而缓慢”地形成量多质优的生产力呢?回答是:这主要是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两者有机结合的结果。因为,科学技术是支撑和托起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底蕴和“内力”。现代的“广化”教育正是顺时应势地借助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个坚实背景作为依托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也就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而快捷”地造就新型劳动者、先进劳动工具等生产力外在要素,尤其是能卓有成效地“复制”、完善原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等等这些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才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与此同时他又高瞻远瞩地强调指出教育的重要性,语重心长地呼吁国人要抓好教育、重视人才和爱护知识分子。
  教师中级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本刊1978年创刊,目前是军内院校唯一获准有CN刊号、ISSN 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本刊始终坚持和把握“适应军事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注重突出 军事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继续为高等教育研究事业、为国家和军队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5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