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范文:浅谈高校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15-05-25 16:32:44更新时间:2015-05-25 16:39:30 1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根本,一个学校的好坏和升学率跟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关于教学质量的文章也有很多了,学术论文也是教师们进行交流的一个途径,本文就是一篇教学质量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校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有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联系月期刊咨询网在线编辑快速投稿及写作指导。
  摘 要: 集体备课是提升高校教师授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集体备课的地位作用入手,论证了开展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对集体备课的方法及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 集体备课,教学质量,高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信息化迅猛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弱化已成为制约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推进的瓶颈,打造过硬的教学团队成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洪波中,集体备课的创新与发展也势在必行。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集体备课已经逐步形成制度化和规模化,但由于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存在偏差,深入研究也较少,集体备课开展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正确理解集体备课的含义,认识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备课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

  从宏观上讲,集体备课是指集中教师团队的力量,通过集体研讨,共同交流等多种方式,就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进行集体性教学准备和教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分解备课任务、以及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单打独斗的欠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拓展教学思路,促进教师之间协同合作,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一)集体备课是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从现状来看,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行为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单打独斗,未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力量。同一课程的教师在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距,加之备课过程中各行其是,缺乏相互交流,极易发生授课进度不一、课堂时间和内容分配随意性强、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时代需求变化等情况,造成“同课不同效”的现象的产生,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开展集体备课,既把不同类型、不同经历、不同能力结构、不同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教师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共同提高,统一教学安排,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过程优化。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集体智慧结晶的过程,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势互补的过程,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不仅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更应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贯彻和落实。

  (二)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合作,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些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复杂,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如年轻教师比例较大,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偏弱,对高校教学改革认识不足,贯彻不力;又如一些教师信息和知识的更新相对滞后,对岗位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可能慢于学生、少于学生,在某些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发生能力与素质的倒挂现象等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集体备课可以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促进教师合作等机制改变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从而实现教师之间能力互补、经验互取,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平台。

  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调整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高职教师“传帮带”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以强补弱,优势互补,帮助年轻教师加快业务能力提高的步伐,快速成长为教学的主要力量。集体备课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思维方式的完善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平台,是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大到整个课程的设计研究,小到一个教学内容的精打细磨,一般来讲,集体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讨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也是组织课程教学选编教材和课程考核的依据。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过程,都应在教研室或者学科组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科学进行。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集体备课中要明确教学进度和授课目标,包括按教学计划要求熟悉拟授课程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

  (二)分析教材重难点,研讨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对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进行研究和讨论,针对授课对象和层次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材章节内容是否适量增加新内容和删除陈旧内容等,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并科学分配课时,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

  (三)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除受到教学内容影响之外,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有千秋,有的偏重讲授,有的注重引导,还有的侧重实践。就是同一教师,教学方法也因讲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更加明确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改进。

  (四)讨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是对如何组织实施一门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则是以一次课堂教学为单元进行的系统设计。讨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是集体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集体备课中对课程教学设计的研讨包括课程基本情况、教学总体目标、授课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教学基本条件、学习指导、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等要素;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包含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及练习与作业。

  (五)讨论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

  集体备课可就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交流经验和做法,或选择一些重难点课次内容,选定教师进行试讲,然后由教研组集体评议和学习研讨。

  (六)总结教学情况,反馈教学信息

  通过集体备课,对课程的开展情况和教学情况适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反馈教学实践信息和学生意见,提出改进措施;课程结束后,也应组织集体研讨,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不足和改进措施,并形成书面总结。

  三、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

  集体备课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教师在授课之前、授课之中或授课结束后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平台交流研讨,互通有无。集体备课的实施一般可分为提前准备、集体讨论、二次备课以及教学反思几个步骤。

  (一)提前准备

  学科组组长提前明确并分配集体备课任务,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实行主备先行,主备教师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精心谋划,写好发言提纲,做好课件。

  (二)集体讨论

  首先由主备教师根据自己事先准备的备课提纲,对本次集体备课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发言,随后在学科组组长的主持下开展集体讨论,统一定稿,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

  (三)二次备课

  学科组成员在规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对象、以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独特处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教案。

  (四)教学反思

  在实施具体教学后,每位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及时写出教学情况总结,分析经验和不足,并明确整改措施,最后再进行集体讨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科学组织,保持常态化与随机性相结合,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畅所欲言、自由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教师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反思教育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华 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的方式与作用 [J]. 教学与管理 2010,(1)

  [2]李瑾瑜,赵文钊 “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 [J].西北师大学报 2011,48(6)

  [3]颜秉瑞 如何在高校开展集体备课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0)

  [4]严莹,吴军生 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6)
  月期刊咨询网优秀教学期刊推荐江西教育科研,杂志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省教育科研所和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理论定期刊物,系全国中文核心定期刊物,江西省一级社科定期刊物。主要研究对象为基础教育,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干部以及教研、科研、教育行政等部分工作人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5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