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的变化发展,源源不断的新事物、新观念的冲击,伴随着大量新词的产生。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汉语新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因素,也创造了汉语新的表达形式。本文将以近几年出现的热门汉语新词为例,力图揭示在文化视域之下,汉语新词所反映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变化,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反映了社会,反应现代文化的变迁和走向,也在社会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至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促使了汉语词汇的不断生成和变化。新词的衍生,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构成状况,不仅丰富了汉语的构词形式,还突出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这个时代的思想。新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词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由新变旧,由旧成新的循环发展中,新词的新也不例外的是汉语词汇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不管是新事物、新形式、新意义还是其他,都必须是传承了汉语词汇内涵的新词。
一、新词的人文传承
在汉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之下形成的审美心理、思维定势、风俗习尚、价值观念影响到汉语新词的形式选取、词语翻新、再生构建和功能变迁等多方面,汉语文化对新词的淘滤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新词的存亡①。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门语言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的演变史,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都不同成都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汉语的语言、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以及汉语表达策略的选择不可避免的都有清晰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足迹显现。
(一)民族心理与思维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注重个人从整体入手来感知事物。中国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性的思维,讲究全局的把握事物。汉语一直以来就有表意表形的特点,很多词汇从汉字就能大概看出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对事物本质的特征进行描写,人们顾名思义就能知道词义。毫无疑问的,新词也受到必须的影响,如“小三”,中国人讲究双,俗语说“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当出现第三个时,中国人传统的这种平衡思维就被打破,用“小三”一词来代表第三者插足者无疑是十分形象的。
中国人强调对整体的感知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是中华民族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感性思维——“认知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这就使汉民族的思维常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思维按照主观情感需要所决定的方向而发展。②”这也促成了汉语在使用中十分注意紧密贴切语境,并从语境中寻求关联,以寻求情感与现实的完美融合,新词也延续了汉语的这一表达方式。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新的被动表达方式:“被XX”:被小康,被代表,被主动,被义务等。主语不再是单纯的受事,表达的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义,而是“主观认定并强加于人”③。带有贬义情感色彩的“被XX”活灵活现的表达了人们的无奈和反抗,感性的看待社会的不公,社会现象、事实与公民想要表达的愤怒情感在这一新的语用形式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也是情感与社会现实的融合。汉语新词体现出这一特点,也反映出汉民族在心理活动中把各种不同的感受联系起来,彼此沟通,以达到对对象多层次多方面的认识,更完整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④。
(二)民族处世哲学传承
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对于中国文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绝对的关键性。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政教合一、文道合一、知行一致,“绝对统一观念”也从哲学影响到现代汉语新词的创造中来。从“白领”到“蓝领”再有了“黑领”;从“下岗”出现了“上岗”;“灌水”与“潜水”不管是反义还是相似,她们在形式上是具有一致性,是整个中华民族信念——和谐统一的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绝对”,使中国人讲求合一,即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也便是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的体现——遇事,以不变应万变、泰然处之。中国人处变不惊的处世哲学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仅是古代的求稳,更是在这急速变更的时代与社会中需要的在变中求稳、稳中求变,寻求和谐发展机遇的处事方式,是现代人民对古代精神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体现在人们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态度中,这一处世哲学的传承也体现在汉语里。
新词的蓬勃发展,创造出众多构词的新形式、新方法,但也并不是乱创一气,是有迹可循的。当一个新词出现后,人们根据新的构词方式组成很多具有同一形式的新词,这也是受到中国人善于在变中求稳、稳中求变的处事方式的影响。如出现“XX族”,从月光族、啃老族,到穷忙族、校漂族等等之后出现了“XX党”,飞车党、标题党、午夜档等等。接下来相继出现了“XX控”“XX档”“XX女”“XX男”等等,都是动词+后缀词的表现形式出现的,虽然,每一个类型的词汇中,后缀词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其形式是一模一样的。
(三)民族社会性的传承
中国的社会经历过几千年历史变迁,古代历代兴衰是民族融合的契机,在朝代反复中,造就了中国人“随机性”的社会性活动行为。在运用词语交际时,这种“随机”构词现象屡见不鲜⑤。而汉语新词的创造与构成大部分就是来自这样一种“随机”,这里的随机并不是指瞬间就造出来的新词,而是说在社会随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人们运用新的构词方式来构成“随机”的新词来形容“随机”事件或者表达自己对“随机”事件的看法和感情。如运用新词表现的众多的社会事件,范跑跑,郭跳跳,楼摧脆脆,“欺实马”等。
(四)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自古代一直就有尚简易,重实用的传统。简与易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中有所体现,语言更是词简而言明,“言归于省文”,“文约而事丰”的语言审美发扬了汉语词汇的这一风格,新词更是简而又简。除了“累觉不爱”“人艰不拆”“十动然拒”“何弃疗”“体亏屁思”等将一句完整的话缩减成一个词的新词以外,还有“愤青”“hold住”大量的缩略词体现了这一传统文化特点,简而为美的审美观念。
二、新词表达的思想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时期里,汉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忠实的记录了社会的更替、时代的变革和人与文化的交融。可以说,新词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思想观念的变迁,无一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量的“新”负载了其他的“新”,牵动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创造新词语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指标⑥。作为直接反映社会嬗变的产物,造词构词方式相应地呈现出新特点、新面貌,当代汉语词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一)政治与权力共进
(1) 社会的变化发展会引起语言的变动,社会变更是政治制度变化的产物。在中国政治更加民主化的现代社会中,公民渴望参与与舆论和诉求表达,人们更加积极的期望着自己可以参与到政治中去,这是人民对于个人权利的最大化的争取。如近来出现的“裸官”一词的提出和流行,以及对这种现象自民间到各级政府再到中央高层的渐次重视,实则正是与中国反腐规划的进程互相映照、息息相关,这也反映出政治制度对于汉语词汇的极大影响力。由于政治的逐渐开明,人们言论自语的权利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当调侃社会调侃政治的新词出现的越来越多,人们参与政治的权利也得到实现,如“躲猫猫”“钓鱼执法”等。比如新词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被XX”一类新词,它所代表的社会事件中,受事者对XX原本具有主动性,但在施动者的压制下即使这些原本自主的行变为非自主、不可控的行为⑦。从“被就业”到后来的“被自愿”“被捐款”“被自杀”“被小康”等等一系列的词,强调了民众对于某些事件的无奈和不满,看似荒唐,却也恰恰一词嘲弄了“被时代”的荒谬。人们迫切希望自己可以参与政治,制造舆论与社会压力,也是人们变相的参与政治,也是自己对于自己权利的捍卫。
(二)经济与观念齐变
陈原先生说过:“语言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有大量同经济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的经济类词语的出现,如“泡沫经济”“涨停板”“跳楼价”等以外,还出现了“海龟”“白骨精”等人群代称的出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词语也提出了简约易记的要求。除了缩略大量的英文单词如“BF”“VIP”“EQ”“IQ”等外,还创造出大量新奇的、非常个性化的、简单明了的词,如“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类似的缩略词。
经济提升物质,也带来了新观念,也是衍生新词的重要推动力。物质生活的提高,造成了现代过度物质的铺排,铺张浪费成为最直接的炫耀手段,而其中就不得不说“裸婚”。婚姻变成一种攀比的方式,高昂的房价、奢侈的酒席,都让新人或者家庭负担沉重甚至债台高筑,而“裸婚”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婚姻观念,却也是年轻一代在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压迫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来,文化逐渐消解了传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下,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自我,独立自主的生活的人们,开始对自己所处状态的那种轻松或者是无奈的黑色幽默的进行调侃,这也是汉语新词产生的原因。例如现代“剩女”的出现,“剩女”在以前是指那些没有成就没有独立的经济的,嫁不出去的女人的存在。而现在,“剩女”是指出现在都是中的女性,她们有学历素质高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的这样的一类女性。从过去的男尊女卑到现在的男女平等,这意味着女性依附男性的传统思想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现代人,无论男女,都追求独立展现自我,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中,新词也在体现这一个现象,新时期的人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有了自己思考的方式,新观念也就应运而生。
(三)含蓄与直白矛盾共存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求谦虚含蓄,这一特点在汉语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人在世代的传承中,文学作品一直喜欢隐喻这一表现手法,都证明汉语是一门含蓄的语言,而现代汉语新词的出现正在慢慢的颠覆这一特点。众多的新词运用新的构词方式,更偏向于用直白的词语表达,如“很淑女,很中国”这些新词就是超常规搭配的结果,直接的夸奖,用起来却很有概括力,表现力。语言的转变最直接就会影响到词汇发生改变,新词的产生。语言不仅仅是在具体的语言中会受到影响,透过语言折射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对词汇的产生有所影响,中国人从含蓄到直白的语言方式的转变也就得到证明。例如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等一类缩略词,并不像成语一样字隐含的意义巨大,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字面意义相差甚远,而这一类的新词直接的没有任何隐含意义,直接的翻译,他们所要表达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文化对语言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特别是汉语中最敏感的词汇部分的影响最为显著。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词汇作为文化最快的一个要素,随着社会的变迁,必然产生大量的新词,新词的产生,一方面适应了时展的要求,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影响词语变化更新的根本原因,社会文化的纷繁多变为词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并使之永远充满活力,蓬勃向上。
参考文献
[1]沈晓静.现代汉语新词的人文因素[J].河海大学学报,1999.
[2]蔡培元.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A].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国辉,许宁云.当代语言认知理论与应用研究[J].学林出版社,2012,313.
[4]风军.网络新新词典[M].新世界出版社,2012.
[5]赵喜桃,朱小琴.从汉语新词构造看汉民族思维方式[J].唐都学刊,2006,22(6).
[6]苏向红.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夏莹.“被”族新词的产生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
学报,2010-10,12157.
[8]陈原.变异和规范化[J].语文建设,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