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学习者都会遇到的相同问题便是语言的“石化”现象。本文着重于分析语言“石化”现象的社会和个人情感因素,通过观察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和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论对二语习得者内部认知机理的深层影响,旨在在社会-文化语境下找到语言“解石化”的有效策略。希望此研究能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教师论文投稿,**语,语言石化,社会-文化语境,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舒曼文化合流理论
1. 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言“石化”现象
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Keith Johnson 97). 此现象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年龄因素、语言习得策略、语言输入的质量,等等。既然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Gardner 176) 并且个人所具备的语言能力与其自身的社会身份息息相关,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周围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为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石化”现象的社会和个人情感因素。
关于语言“石化”最普遍的一个解释便是当语言学习者所习得的知识已经能够满足自身的日常交流需求时,语言学习者倾向于终止语言学习,从而出现“石化”现象。对于大部分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尤其是刚刚迁入目标语国家的语言学习者而言,最简单基本的语言表达知识一般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周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简单知识包括日常基本词汇、存在大量错误结构的简单句型,深受母语影响的错误表达习惯等等。一个典型事例便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经典著作《喜福会》中早期迁入美国的四位华裔妇女,虽然她们已经在美国生活长达数十年,但是不论是在原版小说还是改版的电影当中,我们都可以想象她们错误百出的英语表达方式会让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无法忍受,像“no worry”, “no thank”, “she no think”这样的中式英语比比皆是。但是她们依然可以跟当地居民正常交流,丝毫不存在沟通障碍,这正是她们虽长期居住美国但仍然保持语言“石化”状态的原因。
语言“石化”的第二种社会因素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对目标语文化所持有的态度。持有积极态度的第二语言习得者想要融入目标语文化的愿望越强烈,学习和完善**语技能的动机也就越明显。相反,持有消极态度的第二语言习得者对语言的进一步学习有明显的心理排斥,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语言日常交流。这也是成人二语习得者比儿童二语习得者更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后者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态度。
下文将主要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社会态度和学习动机在语言“解石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其内部认知机理中语言输入,吸收和输出的影响。
2.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和舒曼文化合流理论
2.1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和舒曼文化合流理论都围绕着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社会情感因素来阐释他们所取得的不同的语言学习效果。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认为若干“情感变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辅助性角色。这些情感变量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它们是第二语言语料输入过程中的“过滤器”。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习得者所持有的学习动机越强、自信心越充足、焦虑感越少,认知通道就越畅通,争取到的语言有效输入就会越多,同时吸收的知识也越多。
2.2 舒曼文化合流理论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者社会情感因素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便是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论。舒曼用“文化合流”这个词来阐释自己的核心理念:语言“石化”的可能性取决于二语习得者对融入当地文化的渴望程度。其中社会和心理距离感是两大情感要素。社会距离包括社会和经济主导性、封闭程度、文化一致性、和居住时间。 心理距离主要指语言掌握情况及“文化休克”。社会和心理距离的远近决定了二语习得者**语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这两种理论证明了语言“石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阐释。这些社会文化及心理障碍阻碍了第二语言语料的有效输入并且无形中改变了**语的习得结构和模式。
3. 社会-文化语境对二语习得者内部认知机理的影响
以上提到的两种理论都表明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动机和态度的重要性,但是这两种因素在语言“解石化”的内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何种具体作用呢?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随着**语系统难度的不断加深二语习得者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Rod Ellis 70)**语系统的难度扩展是通过三种密切相关的语言习得过程来体现的,它们是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语言输出。要想成功的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来获取充足有效的语言输入,将之吸收为内在知识,最后转化为语言输出从而得到相应的反馈。这三个过程与二语习得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和认同程度息息相关。下面将从社会角度对这三种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首先,对目标语文化持有消极态度,社会及心理距离感较强的二语习得者与目标语文化及母语者接触机会相对较少,从而给有效的语言输入造成了障碍。他们不能对母语者产生认同,习得标准的语言使用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者容易从内心对语言调整与改变产生抵制情绪,而倾向于维持自己的语言现状和语言使用规范。
其次,二语习得者的负面情绪对于其接收的有限的语言输入有着很强的过滤性,往往会阻碍语言输入的有效吸收。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中心环节是语言习得者对输入语料中的主要语言形式的“注意”力。长久以来,诸多学者普遍认为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注意”是语言习得者掌握第二语言的重要认知机制。贝尔(1984)在分析母语者加工语言的过程中强调注意力是跨越认知和社会因素的一种构建过程。
在消极情绪的促使下,二语习得者由于缺乏与母语者有效的交流沟通,其得到的语言质量反馈也非常有限,从而不易觉察自己错误的表达方式并进行改正。在此情况下二语习得者的**语会偏离正确的语言规范,并产生“石化”现象。
以上三种语言习得认知过程的终止最终导致二语习得者**语系统的“石化”。
4. 外语课堂环境下的语言“解石化”策略
语言“石化”现象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项难题。通过对二语习得者社会情感因素及内部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外语学习策略。
如果我们把**语的习得过程看做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创新性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那么语言的“石化”现象就是语言的稳定性质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后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和创新能力将会弥补这种失衡状态,促进**语的进一步发展。
与二语习得过程相类似的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的两个重要原因是外部条件下语料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匮乏以及内部条件下学习动机的不足。这也成为了在缺乏真实语言材料条件下国内英语学习的制约“瓶颈”。因此,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建立对目标语文化的兴趣,积极寻找大量语料并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出练习,便会从语言“石化”的困境中走出来。
在中国,随着近年来“英语热”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儿童在早期对英语持有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负担的加重,大部分学生不再把英语当做一种兴趣,而是一种任务和负担,学习动机也随之减退。这些外部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言时内部认知机制运作(输入、吸收和输出)的质量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对其语言学习的自信心造成打击。这种恶性循环实在令人沮丧。
外语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对以上的社会-文化和个人情感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引入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重新建立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塑造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语言习得认知机制,从而真正达到语言“解石化”的目的。
5. 总结
语言是人类进行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语言教学必须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作为外语学习者,必须努力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增强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其任务并非是教授简单的语言四项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传达语言背后的信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言的实际语境中去。当然,在此过程中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也起着关键作用,如何让学生把任务转化为兴趣,如何平衡语言学习与语言测试的关系,如何建立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只有把外语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去教与学,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走出语言“石化”的困境。